張敬賢
(沭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沭陽 223600)
用兩種手術方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對比
張敬賢
(沭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沭陽 223600)
目的:比較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將近年來沭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分為外固定組(n=40)和內固定組(n=40)。采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對外固定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對內固定組患者進行治療,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腕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結果:經治療,內固定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其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均大于外固定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外固定組患者,其腕關節功能的優良率高于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對其進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腕關節的功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上肢骨折。相關的研究表明,該病患者約占所有上肢骨折患者的10%左右[1]。該病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患者可出現腕部腫脹、疼痛、手部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原則主要是恢復患者橈骨的長度、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關節面的平整性及其尺橈關節對應的解剖關系,維持其碗關節的正常功能。在本研究中,筆者主要比較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效果。
本文選取的8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均為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沭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患者。其中,排除患有開放性橈骨遠端骨折和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將這80例患者分為外固定組(n=40)和內固定組(n=40)。在外固定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其年齡為49~76歲,平均年齡為(56.9±3.8)歲。在內固定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其年齡為47~78歲,平均年齡為(58.2±3.5)歲。內固定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與外固定組患者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對內固定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患者前臂的橈掌側做一個縱向切口,分離其橈動脈和橈側的腕屈肌腱,在橈骨的止點處切斷其旋前方肌,充分暴露其骨折端。在直視下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復位,盡量使其關節面保持平整,并恢復其橈骨遠端的長度。復位成功后,選擇長度合適的T形或斜T形鋼板對其骨折端進行固定。最后縫合其手術切口。采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對外固定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C型臂X線機的透視下對患者的骨折端進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將外固定支架的螺釘置入患者第二掌骨及骨折線近側的橈骨干處,調整外固定支架的位置,用C型臂X線機再次對其骨折端的復位情況進行觀察。若其骨折端復位良好,則擰緊外固定支架的螺釘,固定好外固定支架。術后根據患者骨折端的恢復情況及時指導其進行功能訓練。
術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其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年的隨訪,評價其腕關節的功能。將兩組患者腕關節的功能分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優:經治療,患者的腕關節活動自如,未出現疼痛,其腕關節掌屈或背伸的角度減少<15°,且其握力恢復正常。良:經治療,患者腕關節的活動輕微受限,且偶有疼痛,其腕關節掌屈或背伸的角度減少15°~30°,其握力基本恢復正常。中:經治療,患者腕關節的活動部分受限,且出現疼痛的次數增多,其腕關節掌屈或背伸的角度減少31°~50°,其握力有所減弱。差:經治療,患者腕關節的活動明顯受限,且出現持續的疼痛,其腕關節掌屈或背伸的角度減少>50°,其握力明顯減弱。優良率=(優的例數+良的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優良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用%表示,用χ2檢驗,術后其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內固定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其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均大于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術后兩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其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距離的比較(±s)

表1 術后兩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其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距離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cm)內固定組 40 12.4±4.9 20.8±3.2 1.2±0.3外固定組 40 9.6±3.0 16.5±4.1 0.9±0.2 t值 3.082 5.229 5.262 P值 0.003 0.000 0.000
術后,在外固定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腕部神經損傷,有1例患者出現肩手綜合征,有3例患者出現螺釘松動,有3例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2.5%(9/40)。術后,在內固定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有1例患者出現腕部神經損傷,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2/40)。內固定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12,P<0.05)。
術后1年,內固定組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優良率高于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1年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優良率的比較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發生在橈骨遠端2~3 cm處的骨折[2]。該病患者可出現腕部劇痛、腫脹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腕關節的功能。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夾板聯合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療該病,但效果不理想[3]。近年來,臨床上主要采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治療該病,具有微創、手術操作簡單等優點。但此術式不能恢復患者橈骨遠端正常的解剖形態,因此易影響其術后腕關節功能的恢復。而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能有效地恢復患者橈骨遠端正常的解剖形態及其關節面的平整性,從而可促進其腕關節功能的恢復[4]。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對8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內固定組患者的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及其橈骨莖突至尺骨莖突的距離均大于外固定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外固定組患者,其腕關節功能的優良率高于外固定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用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與楊志全等[5]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相較于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術,對其進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腕關節的功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胡益文,易松敏,吳中和,等.橈骨遠端骨折畸形愈合的原因及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3):300-301.
[2]徐志國,張超,曹聰,等.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及術后并發癥[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3,34(3):178-181.
[3]徐文停,倪誠,喻任,等.橈骨遠端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50-51.
[4]盧旭,侯念宗,李曄,等.有限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4):301-305.
[5]楊志全,李海生.兩種手術方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18):1719-1721.
R683.4
]B
]2095-7629-(2017)21-0104-03
張敬賢,男,1983年10月27日出生,本科學歷,主治醫師,e-mail:zjxm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