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婷,陳 萍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江蘇 南京 210000)
對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在改善其心理狀態方面的效果觀察
韋 婷,陳 萍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探討對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在改善其心理狀態方面的效果。方法:選取近期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120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該院住院進行化療。隨機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對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然后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其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的評分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結論:對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可消除其焦慮及抑郁等不良的情緒,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心理護理;惡性腫瘤;住院;心理狀態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人們作息規律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不斷上升[1]。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很多惡性腫瘤患者在病情被確診后均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的情緒。在醫院住院接受化療的患者還會因不良反應而加重其焦慮、抑郁的程度[2]。這些不良情緒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因此,護理人員對在醫院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護理具有必要性。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對近期在該院住院的部分惡性腫瘤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120例惡性腫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該院住院進行化療。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43例;其年齡為38~76歲,平均年齡為(62.33±5.26)歲;其中有結腸癌患者28例,有乳腺癌患者20例,有肺癌患者33例,有胃癌患者29例,有肝癌患者10例。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為惡性腫瘤中晚期。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n=60)和常規組(n=6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的變化情況。對臨床癥狀惡化或體征發生異常的患者,配合醫生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協助患者進行各項檢查。遵醫囑為患者用藥。告知患者注意補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禁止患者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病區整潔衛生,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病情進展的情況、經濟情況、家庭環境及文化水平[3],評估其心理狀態。2)鼓勵患者向護理人員說明讓其感到緊張和擔憂的事情,利用護理心理學知識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告知患者配合醫護人員的治護操作可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其對治護操作的依從性。為患者介紹在該院進行化療后獲得良好效果的病例,提高其對治愈疾病的信心[4]。3)為患者講解與其所患疾病有關的知識、治療的方法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告知患者化療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防止其在發生不良反應時過于緊張。教會患者辨識不良反應及處理突發不良反應的方法,以便及早對其不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告知患者目前治療腫瘤的研究進展和成績,改變患者“罹患腫瘤后很快就會死亡”的思想觀念。為患者講述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新聞和故事,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4)根據患者的個人愛好陪同其進行散步、下棋、聽歌及打太極拳等活動。為患者尋找有共同愛好的病友。為患者提供活動場地和部分活動器材。5)對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的患者,為其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一些社會保障和慈善機構的聯系方式,并積極為其提供獲得社會支持所需的材料。告知患者的家屬和朋友多關心患者,在不打擾患者休息的情況下多來探望患者。
護理前后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的評分與其焦慮或抑郁的程度呈正比。護理結束后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四個等級)。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及SDS評分的分析(分,±s)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及SDS評分的分析(分,±s)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60) 55.42±8.26 46.27±6.41 59.29±6.89 45.27±7.30常規組(n=60) 55.32±8.19 52.30±7.77 58.99±7.03 56.80±7.99 P值 >0.05 <0.05 >0.05 <0.05
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惡性腫瘤是一類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身體消瘦、貧血、乏力、發熱及臟器功能障礙等[5]。目前,臨床上并無治療惡性腫瘤的特效方法。因此,惡性腫瘤患者的死亡率極高。現階段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主要為進行化療、放療及手術。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期間常會因多種原因而產生明顯的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其治療的效果。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利用心理學知識和護理技術積極影響患者心理活動的一種護理方法[6]。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能了解其心理狀態,減少導致其產生不良情緒的因素,消除其部分不良情緒。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后,還能使各項護理操作更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護理的效果。
總之,對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可消除其焦慮及抑郁等不良的情緒,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李云香,趙世峰.飲食結合心理護理改善胃腸道腫瘤患者化療后營養狀況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20(6):666-667.
[2]沈菊.惡性腫瘤骨轉移癌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護理干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355-356.
[3]鄒曉影.探究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對其焦慮與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2016,36(8):155-156.
[4]介小霞,管健.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況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1,32(20):144-145.
[5]周海平,趙亞寧.心理護理干預改善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腫瘤醫學,2010,17(30):174-175.
[6]王素玲,張靜.心理護理干預改善住院放療腫瘤患者心理狀況臨床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2015,1(1):111-112.
R473
]B
]2095-7629-(2017)21-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