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娟,李 美,包健星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江蘇 海門 226100)
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舒適護理的效果觀察
周海娟,李 美,包健星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江蘇 海門 226100)
目的:觀察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舒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舒適組(20例/組)。對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舒適組患者進行舒適護理。治護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與常規組患者相比,舒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P<0.05)。在出院當天、治療結束1個月、6個月后,舒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結論: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舒適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股骨頸骨折;舒適護理;髖關節功能;并發癥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發生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常伴有嚴重的髖部畸形、疼痛及腫脹等癥狀,甚至發生髖關節功能障礙[1]。目前,臨床上一般使用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外科手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不過,由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合并的基礎疾病較多、對手術的耐受力較差、術后進行自我護理的能力較低,故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十分重要[2]。舒適護理是一種通過提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舒適感、減少其疼痛感與不適感,從而在生理及精神等方面滿足其需求的護理模式[3]。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在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觀察對該病患者進行舒適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40例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26例;其年齡為60~94歲,平均年齡為(76.19±5.28)歲;其中,有16例進行復位內固定手術的患者,有13例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11例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將這40例患者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常規組和舒適組(20例/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其進行護理,包括術前協助其進行相關的檢查、教會其進行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的方法,術中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術后保持其引流管、導尿管及氧氣管的通暢、指導其盡早開展患側肢體及髖關節的康復活動,幫助其恢復髖關節的功能等。在此基礎上,對舒適組患者進行舒適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進行術前心理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向其講解手術的方案和效果、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對的措施,詳細地解答其疑問,以消除其顧慮,使其以樂觀的心態接受手術[4]。2)進行術后疼痛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采用轉移其注意力、對其進行針灸及按摩、遵醫囑為其口服鎮痛藥等方式來緩解其疼痛[5]。3)進行術后體位護理。在患者手術結束后的3 d內,護理人員使患者保持絕對靜臥,適當抬高其下肢,并在其受壓部位墊上軟墊,防止其發生壓瘡。護理人員定期更換患者的床單和衣服,清洗其皮膚,并為其涂抹凡士林,以增加其舒適感[6]。護理人員每日定時為患者進行踝關節的被動功能訓練和下肢肌肉按摩,以促進其下肢血液的循環,預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4)進行術后康復護理。在患者手術結束3 d后,護理人員根據其年齡、骨骼密度及骨折愈合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可指導患者進行雙臂懸吊的抬臀運動(即用雙手抓住床欄,依靠雙臂的力量支撐身體,然后緩慢地抬高臀部),每日進行3~4次訓練,每次訓練5~10 min。可指導患者從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屈伸、旋轉等小幅度的運動開始,逐漸進行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屈伸運動(屈伸的角度須<90°),每天進行3~5次訓練,每次訓練約20 min。5)進行術后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多吃富含蛋白質、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適當補充鈣劑,以保障機體對營養的需求,防止便秘發生。對于存在便秘的患者,護理人員指導其家屬按順時針方向輕柔按摩其下腹部,以促進其腸道的蠕動[7]。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在患者出院的當天、治療結束1個月及6個月后,分別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表對其髖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定。該量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提示其髖關節功能恢復得越好。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組患者相比,舒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在出院當天、治療結束1個月、6個月后,舒適組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出院時、治療結束1個月、6個月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在出院時、治療結束1個月、6個月后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n=20) 出院當天 治療結束1個月后 治療結束6個月后常規組 43.65±5.46 70.68±7.46 81.87±5.19舒適組 54.49±6.49 83.43±6.29 90.16±3.52 P值 <0.05 <0.05 <0.05
近年來,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進行外科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方法。不過,在接受手術治療后,老年患者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及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影響其手術的效果和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因此,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十分必要。
在本次研究中,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院對該院收治的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舒適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了舒適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康復護理及飲食護理等。其中,進行心理護理進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規范其遵醫行為,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配合能力[8]。進行疼痛護理、體位護理及飲食護理的目的在于減輕疼痛對患者情緒及生命體征的影響,防止其發生壓瘡等并發癥,保障其機體對營養的需求。進行康復護理有利于幫助患者突破心理障礙,積極地進行髖關節功能的康復訓練,從而提高其肢體關節的協調性,促使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舒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其在出院當天、治療結束1個月、6個月后Harris髖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舒適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1]宋艷,張萍.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10):145,148.
[2]王麗榮,史紹蓉.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98):219,222.
[3]陳雪梅,孔丹,李欣潞.舒適護理聯合中醫情志護理在老年性股骨頸骨折圍手術期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5,21(18):106-108.
[4]吳曉蕓,李葉,林莉,等.綜合護理配合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0):50-53.
[5]周杏花.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5,1(5):367-368.
[6]曹芳,張亞莉,馬繼燕.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2):206-207.
[7]莫鳳蘭.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227.
[8]李云,劉質斌,楊菁.試論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6):72-74.
R473.6
]B
]2095-7629-(2017)21-0258-03
周海娟,女,1982年12月出生,江蘇海門人,本科學歷,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