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栓+周繼紅+李攀峰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其中農村籍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更為突出。雙創背景下大學教育需要在就業創業能力培養方面進一步加強,改革現有教學及實踐課程的設置,以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與措施,旨在改善大學生就業創業環境,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與水平。此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為個人、企業提供了新的戰略性機遇。高校畢業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政府、高校及畢業生個人應把握機遇,搭上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的順風車,轉變就業創業理念,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賽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既要認真扎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也要投身創新創業、提高實踐能力。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存在著就業觀念落后和就業信心不足的問題。問卷調查顯示,約85%的大學生希望自己今后可以到機關、事業、學校、國企、外企等他們認為相對穩定、工作環境好、收入待遇較高的單位工作,而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中這一類只占10%,其他將近90%的崗位來自民營、小微企業。因此就出現了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擠破頭,企業招不到合適員工的尷尬局面。此外,大多數畢業生對于自身選擇的專業就業前景不甚了解,對就業崗位、職業發展的信息也較為缺乏。信息不對稱加大了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困難程度,與此同時,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容易使畢業生缺乏就業信心。
(二)高校存在著學歷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脫節的問題。自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人數常年處于高位,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教育”,大眾化趨勢也加劇了高等教育的結構性矛盾。在具體教學安排方面,以專業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內容往往存在著低水平重復,與實踐課程之間缺乏橫向結合,理論知識無法靈活運用于社會實踐,因而造成學歷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脫節。
(三)政府層面存在著多頭管理、信息不暢的問題。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涉及到人社、教育、發改、科技、團委等部門,存在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問題。一方面存在部門間大學生就業創業信息重復采集、部門內相關信息采集不全的現象,降低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多部門多渠道發布的就業創業政策、信息過于分散,不利于大學生獲取,對政策解讀不全面、不精確,降低了相關利好政策的使用效率與實施效果。
二、抓住“雙創”機遇,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建議
(一)大學生自身應樹立廣義就業觀念,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在“大眾化就業”時代,大學生必須調整就業觀和就業期望值,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職位要求,找準自己就業的社會定位,要按市場經濟需求實現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同時,大力宣傳自身就業能力是用人單位所看重的,也是順利實現就業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條件,引導畢業生主動提升其綜合素質,突出個體優勢,增強自己的就業能力。
(二)高校應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提升就業創業教育水平。一要合理調整課程設置。在人才培養理念上,應多關注社會需求的變化,強調以就業為導向,以發展的眼光來分析確定專業的設置及其培養目標,綜合考慮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在課程設置上,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應更加豐富,利用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二要開發創業教育課程。通過創業實踐平臺、創業訓練項目、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方式,構建專門的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提升大學生們的就業創業意識與素質。在教學模式上,以項目化教學、模塊化課程為主要方式,體現教師、學生雙元主體互動的教學活動過程,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三要豐富課內外實踐。對內,高校要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大賽、創業比賽等活動,強化大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培訓。對外,高校要加強與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通過設立“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等,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動高校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活動,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政府應統籌整合資源,提供精準就業創業服務。一要完善協調機制。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涉及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問題,政府應當建立相關職能部門會商機制,整合政策、資金、平臺等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二是提升服務水平。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出臺減稅、表彰等政策,鼓勵企業與有關部門聯合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由企業冠名并對創業項目進行審批,全權發放免息貸款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創業指導部門可以通過設立大學生創客空間,搭建投資者與創業者、創業項目的交流平臺,鼓勵和引導風險投資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三是拓寬就業渠道。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針對中小微企業特點,主動組織中小微企業集中開展校園招聘活動,引導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另一方面,繼續加大政策引領和服務保障,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開發更多基層公益性崗位。同時,結合我市在旅游休閑、現代農業等新興領域的發展需要,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研發、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生態旅游景點營銷推廣等領域就業。
[參考文獻]
[1]王?。弧峨p創背景下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研究與考》;2016.08.24.
[2]符茂 ;《現代交際》 , 2016 (5) :125-126.
[3]張青;淺談“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路2016 (37).
[4]馮晨;《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優化研究》 2016 (12) :00043-00043.
[5]劉蓓蓓;《“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研究》2016.
[6]鄭丹;《“雙創”背景下高校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問題研究 》2016 (17) :61-62.
(作者單位: 黃河科技學院醫學院,河南 鄭州 400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