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濤?オ?
摘 要: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威脅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本文簡要介紹了欺凌的定義、特征、方式、危害和形成因素,著重分析了校園欺凌的防治對策。希望能為國內青少年的成長和教育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校園欺凌;青少年;對策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和類型
心理學家對欺凌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1983年,挪威發生了三位學生因受欺凌而相繼自殺的慘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開展規模宏大的校園欺凌調研活動,至此掀開了校園欺凌作為一個國際性研究課題進行系統探討的序幕。Olweus教授認為,當一個兒童在一段時間內重復遭受來自另外一個或多個兒童的消極行為時,這個兒童就是在受欺凌。這里的消極行為包括言語方面,如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也包括身體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目前大多數研究者采用英國倫敦大學Smith提出的欺凌定義:欺凌行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這種傷害可能是身體的或心理的。
根據校園欺凌的實施方式和表現形式,欺凌通常可以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實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為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
身體欺凌是指運用身體力量、身體動作來實施的欺凌行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言語欺凌是運用語言來實施的欺凌行為,如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
2.間接欺凌
間接欺凌指通過某種中介手段來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社會排斥等。間接欺凌平時不易覺察,但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更持久,受欺凌者會體會到被孤立、不受人歡迎等。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欺凌日益成為校園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認為網絡欺凌是兒童社會暴力行為中,最新近、最邪惡的一種趨勢。因為網絡欺凌者無需直接面對受害者,不會看到其當時的反應,這使得欺凌者更加頻繁地肆無忌憚地使用非常惡毒的語言攻擊受害者。
二、校園欺凌現象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差異
關于校園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涉及校園欺凌的方式、頻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園欺凌的性別差異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為的可能性大約是女生的兩倍,而且多數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則多以排擠、散布謠言等間接欺凌方式。從被欺凌者的性別來看,男生欺凌的對象不分性別,女生則一般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園欺凌的年齡及年級差異
一般來說,校園欺凌的頻率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即初中要比小學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隨年級的增長呈現變化,低年級以直接欺凌為主,到高年級則多呈現出間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欺凌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團體化特點。
三、校園欺凌的原因
(一)學生本身的因素
1.校園欺凌的實施者的特點
校園欺凌的實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強、表現欲強;情緒調節能力較低,處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為中心。種種這些都會推動他們將一些自卑、怯弱、不靈敏的孩子作為“出氣筒”。
2.校園欺凌的受害者的特點
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內向、自卑;體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動比較遲緩,智力低下;處事敏感、多慮、抑郁傾向明顯。種種這些都會使他們很容易與他人產生明顯不同,不受人歡迎,成為被欺凌的目標,而他們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研究發現,多數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境,他們目睹家長的暴力和敵對,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貧困等環境中的孩子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許多研究還表明,家庭教養方式也與校園欺凌行為有關。過度溺愛、放縱的教養方式,易使孩子的行為缺乏限制,導致對他人的欺凌行為。
(三)學校因素。對于中小學生來講,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首先,教師對學生欺凌行為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發生頻率。教師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了欺凌之風。其次,教師的教育方式也對學生造成影響,比如經常挖苦、諷刺、責罵、泄漏學生隱私、取笑學生等,往往成為學生之間欺凌行為的導火索。
四、校園欺凌的危害
校園欺凌不僅損害“被欺者”,對于“欺人者”、旁觀者和整個社會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被欺者”會焦慮不安、設法逃學。如若長期受到欺凌,可能會導致學業荒廢,認知發生改變,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脅等消極后果,最終有可能走上自殘、自殺或殺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會沉溺于反社會的行為模式之中,也可能會因無法控制的攻擊性而產生抑郁,貽害一生。旁觀者會感到恐懼、體驗到心靈創傷。如果欺凌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會從中汲取錯誤的生活經驗教訓,甚至習得欺凌。校園欺凌破壞人際和諧,影響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會導致自殺或犯罪,嚴重危害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
五、防治校園欺凌的對策
目前,校園欺凌的總體比例較高,危害較大。遺憾的是,我國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夠深入,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的相應防治措施更是較少。實際上,校園欺凌可以通過許多手段得以減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識和靈活的策略尤為重要。應對校園欺凌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1、國家和社會方面制定法律法規,頒布個性教育計劃,營造社會和諧氛圍,肅清網絡媒體的不良影響。國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2003年9月,美國新澤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規,要求學區采用反欺凌政策,處理欺凌和其他騷擾。“Olweus禁止欺凌計劃”要求任命反欺凌協調員,并建立學校反欺凌條例,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對欺凌的專題討論。據統計,這項計劃實施后,校園中的欺凌和其他反社會行為減少了50%。設立電話救助熱線是一種有效的措施。英國許多地方設立了針對兒童問題的熱線,請自愿者和專業人士協助解決包括欺凌在內的兒童問題。
2、學校和教師方面
學校在反校園欺凌方面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學校范圍的干預可以將校園欺凌降低20%~50%。第一,創造尊重、支持和關懷的校園氛圍,堅決抵制校園欺凌。第二,學校全體成員共同起草和解釋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強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養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五,完善設施,設計操場環境、建全監控網絡、設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舉報體系,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切實保障舉報者安全。第七,發給教師指導材料,培訓教師正確處理欺凌事件。第八,對青少年進行預防性教育,對“欺人者”進行早期行為干預,防范欺凌團伙的形成。第九,注重與家長的交流,校園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學校內。第十,配備專業的咨詢人員,給予青少年更科學、專業、有效的幫助。
3、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灣,家長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養與支持。第一,為孩子營造安全、溫暖、穩定的家庭氛圍。第二,以身作則,用文明的方式解決沖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第五,當得知孩子被欺凌時,給予孩子支持,傳授孩子應對技巧,減輕孩子的恐懼情緒,必要時獲取校方幫助。
4、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園欺凌的當事者,其主觀意識態度和應對行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觀者都要意識到校園欺凌危害的嚴重性,共同維護校園環境,保護自己,遠離欺凌。第一,加強自身意識,充分認識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則,勇于溝通,積極取得教師和家長的支持和幫助。第三,進行自我肯定練習和角色扮演訓練。面對校園欺凌,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要以暴制暴,應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作者單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