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華
摘 要 微信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他們的行為習慣。本文通過分析微信對大學生行為習慣的積極影響及消極影響,探討高校引導其正確行為習慣的策略,培養其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規范其網絡行為習慣。
關鍵詞 微信 大學生 行為習慣 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C913.4 文獻標識碼:A
微信是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文字、圖片、語言和視頻,支持多人群聊和視頻的新型社交軟件,用戶只要具備手機和網絡的基本條件,就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類似于短信、電話和視頻等方式的交流。“自2011年初騰訊公司推出以來,微信就受到廣大用戶的追捧,微信注冊數呈幾何級快遞增長。到2013年10月為止,微信用戶已經達到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99%的大學生正在使用微信,大學生在享受著微信帶來的各種有益便利的同時,其行為習慣也在受到微信潛移默化的改變。
1微信對大學生行為習慣的影響
1.1積極影響
1.1.1為大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新型平臺
微信對用戶的使用入門要求相對簡單,只需要通過手機注冊的賬號,運用網絡使用微信APP即可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在使用過程中,人們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通過微信平臺方便、快捷、高效的接收與傳遞文字信息,發送圖片和視頻。相對傳統的書本教學課堂而言,網絡媒體遙相呼應成為了錦上添花的輔助工作,未大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料。在課堂外的時間內,微信為老師和學生建立了一個溝通平臺,方便老師和學生通過建立微信群或者直接私信進行交流,快捷方便。同時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技術支持下,教師可以發送視頻、圖片和文本等資料給學生。在課外學習時間內,學生可以通過公眾號訂閱和學習相關的內容,以增長見識,補充知識。
1.1.2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微信公眾平臺是集文化知識傳播、人際社會交往、消費等生活方式多種復雜功能一體的功能模塊。大學生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訂閱微信閱讀等形式,借助微信平臺的功能,隨時隨地接收推送的文章。一方面減輕了學生們書本閱讀的繁雜性,用手機代替部分傳統書本的功能,減輕負擔,不需要隨時隨地的背著書本,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閱讀學習,豐富自身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公眾訂閱號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對的針對性,根據某個關注的重點集中發布信息,比如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VOA英語口語”等公眾號,具有專業程度相對較高的知識性,學生們可以根據各人的專業或各人自身條件,選擇訂閱合適的公眾號以增加課外的閱讀。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66.9%的大學生關注了新聞與評論(時事、熱點、評論等)、31.69%的大學生關注了名人明星(言論、近聞、八卦等)、60.56%的大學生關注了專業閱讀(職場、學習、服飾等)、52.11%的大學生關注了生活服務(美食、購物、旅游、健康、娛樂等)、26.06%的大學生關注了體育健身(體育頻道、教程等)”。
1.1.3微信為大學生拓寬了人際交往的平臺
微信最大的功能是社交功能,通過發送文字、圖片和視頻等豐富自己的朋友圈,加強同學和朋友間的及時互動,擴大社交范圍。雖不能天天見面,通過微信朋友圈上的狀態也可以時刻了解到朋友的學習生活狀態。微信中還有“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等社交功能擴大了大學生交友的范圍,增加了更多人際交往的可能性。微信通過掃二維碼可以迅速的添加對方為好友,方便快捷。有數據顯示“84.5%的大學生使用微信,是因為使用微信能方便圈內好友的溝通,46.9%的學生希望通過微信與陌生人進行交流,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大學生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凸顯了自己的個體性,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同時評論區可以接受朋友們的點贊或者文字回復等,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也與朋友們進行了互動。
1.2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改變的同時,不可避免存在著一些消極影響。
1.2.1造成了大學生對網絡的過度依賴
有數據調查顯示“53%的大學生每天開機的第一件事是看微信,有76%的大學生隨時隨地發微信,吃飯和上廁所也不耽誤,每天使用微信時間超過1小時的有36.4%,使用微信在0.5到1小時的有61.7%。”微信的廣泛應用,學生們隨時隨地的查看手機成為了一種習慣,占據了學生的大量時間,甚至有老師對于學生們在課堂上反復查看手機的現象感到深惡痛絕。網絡資源的開放性讓大量的課業內容公開化,只要通過網絡平臺的搜索和微信的轉發等,學生們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答案,不再主動的思考學習解決問題,過度依賴網絡,才會出現老師們普遍發現學生們的作業呈現大致一樣的內容。更嚴重者,“微信依賴者表現出更高的逃避傾向,他們會將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停留在網絡碎片上、無意義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學業。此外,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有近47%的大學生具有社交媒體依賴傾向,他們往往因為過度關注有沒有評論、朋友圈是否有動態更新等,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到學業上來。”
1.2.2導致了大學生對網絡的消極沉溺
微信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五彩繽紛的虛擬世界,大學生在其中可以擁有虛擬的稱呼,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虛擬世界中,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如意也可以選擇在網絡上肆意宣泄,導致出現所謂的“鍵盤俠”。網絡這把雙刃劍注定了資源信息的良莠不齊,在收獲大量有益內容的同時,也會發現許多負面的內容。初入大學的青少年們在看待問題處理事情方面不夠成熟,還未完全形成正確全面客觀的價值觀,在面對大學學習、人際社交關系等方面遇到難題或者碰壁時,難免會產生低落的消極情緒,為躲避這些難題或是逃避學業就業帶來的壓力,通過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虛擬網絡上暫時忘記這些煩惱,容易導致沉溺其中。長此以往,會形成在現實中受到挫折就選擇在網絡上宣泄不滿情緒或沉迷在網絡世界中不愿面對現實的惡性循環。endprint
1.2.3阻礙了大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
微信使大學生跨越地域界限實現面對面的即時交流,卻阻礙了他們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學生們積極的在虛擬世界中塑造自身的形象,美化個人圖片,推送自己的朋友圈,展現個人的學習生活等,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絡交流上。但真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卻遠遠不同于微信上的交流溝通。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展現的是真實的自己,通過口語交流,面對面的談話和生活學習上的互動等塑造自身的特征,而網絡上單純依靠文字交流,無法真實體會到對方的態度,出現了大學生在微信社交平臺上的活躍度與現實生活中交往能力巨大反差的現象。一些在網絡中侃侃而談、活潑幽默的學生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反而比較沉默寡言,嚴重者甚至不愿意或害怕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在長期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反而會導致他們更加沉溺于網絡。
2對大學生行為習慣引導策略的分析
2.1積極發揮微信的正面作用,進行大學生成長教育
微信的普及和應用,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校應積極發揮微信的正面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微信這個大平臺,廣泛建立和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班級建立微信群,共享圖片、視頻、文字等,共同探討專業知識、分享興趣愛好,以達到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正能量的目的;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建立微信群開展同學間的各項交流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的實際交流,促進感情;利用服務號、訂閱號開展學校黨、團組織群,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利用微信朋友圈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分享愛國人物事跡,學習先進人物事跡,開展定期的學習心得討論會;利用政府、學校的公共微信號開展社會實踐學習群,幫助大學生更直接、全面的貼近社會,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充分利用微信平臺,建立微信與現實的有效銜接機制,打通虛擬與現實的通道,有效的防止大學生沉迷在虛擬的世界中。
2.2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加強大學生自律教育
凡事都有兩面性,微信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弊端。只有正確認識微信,認識到其利弊,充分了解過度依賴微信會造成的危害,在使用微信時候才能夠很好的把握住適度原則。因此,學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加強正面思想宣傳的同時,可適當的利用反面教材充分辯證的讓學生意識到自律的重要性。在平時的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用有益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培養學生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同時學校應注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重點觀察學生,關注較為內向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建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在面對虛擬世界的誘惑時,只有自律才能讓學生們時刻警惕,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道路。
2.3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監管機制,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
社交網絡的開放性給用戶們自由發表個人觀點的同時,因其匿名性也造成了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更甚者,有不法分子利用這一弊端在網絡平臺上散播謠言,進行欺詐等違法行為,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高校一方面要積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信網絡平臺發布個人言論的同時,要加強大學生對網絡社交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讓學生們主動意識到要遵循“誰傳播,誰負責”的原則,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在學生們利用微信群推送文章開展實踐活動時,輔導員因做好監管的工作,在發布文章等活動信息前,做好審核工作,幫助學生規避網絡平臺可能帶來的各種弊端。只有從根本上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取微信精華,去其糟粕。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Z2017034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志堅,盧春天.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查[J].當代青年研究,2015(03).
[2] 王彥風.微信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6.
[3] 王玲寧.采納、接觸和依賴: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大學,2014(06).
[4] 鄭曉娜.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全國208所高校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4(02).
[5] 劉振聲.社交媒體依賴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學生微博依賴為例[J].新聞大學,2003(01).
[6] 李萍.推進網絡倫理建設[N].光明日報,2015-1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