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娜
【摘 要】每一次電視節目的階段性變革,也都少不了美食節目的身影。那是因為美食不僅是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美食的背后是人是感情是故事,更是展示著時代的變革和大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和回顧每個階段性典型成功的美食節目的內容模式和發展,針對現有美食節目的問題,呈現了美食節目的現狀,希望給未來的美食節目發展尋求新的出路。
【關鍵詞】美食節目 內容 模式 發展趨勢
美食節目自從被搬上熒屏以來,一直經久不衰,這個主題隨著電視節目的發展而蓬勃發展。美食類電視節目類型,市場一直廣闊,每個歷史階段,每個時期受歡迎的美食節目,也都非常可圈可點,對美食節目的發展歷史的分析,對未來美食節目有很深的意義。
1992年,《天天飲食》節目出現,是國內最早的美食欄目。當時服務類型的節目剛剛出現,《天天飲食》作為美食節目的新形式,一出現就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節目把單一的灶臺,搬進了演播室,主持人以居家的形式帶入節目,節目親切自然,很快被觀眾接受。主持人劉儀偉不太普通的普通話,也逐漸被觀眾接受和喜愛,這是美食節目標志上的一個符號,把美食節目的理念,帶上了新的進程。
2009年的《爽食行天下》節目,是浙江衛士改版推出的美食節目,掀起了美食節目的新浪潮。節目走出了演播室來到了更廣闊的室外,以尋找美食為主線,穿插競技、探索等元素增強節目娛樂性,立志打造一檔最好看、最好玩、最好吃的綜藝節目。《爽食行天下》突破了美食節目原有的框架,加入了更多的綜藝元素,而節目中的主持人華少左巖更是因為節目名氣大增。
2012年,提起我國最受歡迎的節目,也是美食節目,不得不說的是《舌尖上的中國》。一時間,舌尖上的文化和故事,引爆了觀眾對美食題材的興趣。借著這股東風,全國各大衛視平臺集體推出了一系列的美食類綜藝節目。逐漸涌現出了《十二道鋒味》《星廚駕到》《美味星婆媳》等美食節目。一時間美食節目數量大幅上升,更是占據了各大衛士黃金收視段。根據藝恩咨詢數據,2012年幾大平臺主打美食的綜藝節目不過5檔,而到2016年已經超過17檔,增幅高達240%。
2014年到現在,美食節目仍然在發展,形式更是變化多種多樣,逐漸行成了“美食+”的感念。美食加明星,美食加綜藝,美食加文化……美食節目的內容不單單是美食,而是依托于美食而產生的娛樂、綜藝、文化、人物節目的綜合體。《十二道鋒味》在眾多美食節目中更是可圈可點,可以說它是真人秀、廣告片、微電影的綜合呈現。主持人變身為節目主角兒,每一期節目一個主題,謝霆鋒帶著他的朋友們,遍訪美食的同時,講故事,做訪談,完成既定任務,輕松自然。有很強的可視性。而對于節目的制作,也是下了很大的氣力,一集制作費不下300萬的標準,也是開了美食節目的先河。無論是從廚藝秀轉化為海外探索真人秀的模式演化,還是每一集的劇本策劃、每一站海外的拍攝,甚至每一期中一個故事結尾+另一個故事開頭這種美劇剪輯模式,都來自制作團隊的創意和把關。所以,《十二道鋒味》能持續到三季到四季,由電視節目播出到網站播出,商業價值和節目效應可見一斑!
《十二道鋒味》之后,美食節目和其他綜藝節目一樣,走進了外來節目引進的圈兒。這也是美食節目在市場需求擴大與原創水平不足的矛盾下產生的。《味覺大戰》《頂級廚師》《星廚駕到》都脫胎于歐美國家流行的廚藝競賽模式,而《拜托了冰箱中國版》則是引進的韓國模式。事實證明,外國美食節目模式的引進,是經過實踐的,受歡迎的,節目創意是成熟的,也是吸引人的。比如和早期的美食節目《天天飲食》對比,節目在內容創意上就區別了以往的廚藝教學。在節目的形態上,也是本土創作的《爽食贏天下》的升級,既有趣味,又有新意,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幫助美食綜藝煥發出新的生命。但隨著美食綜藝的不斷發展,西方美食節目文化的一些理念,漸漸和我國傳統的美食文化有所沖突,中國傳統美食的“百搭”特點和精髓的部分,并不能和引進的節目兼容并蓄,很好地融合共生,相反,還丟失了很多重要的原汁原味的根本。
除此之外,美食節目網絡平臺的發展也不能小覷。因為網絡觀眾的屬性,有更為年輕接受度高的特性。視頻網站主導的美食類網綜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當電視綜藝結束了一輪美食熱進入倦怠期,網絡綜藝卻推動美食綜藝向多元類型、價值輸出、自主原創發展,并且進一步開拓了廣告價值空間。2016年愛奇藝就基于自身的用戶基礎推出了《姐姐好餓》,作為純網美食綜藝里的新生力量,這檔節目是圍繞小S度身定制的專屬綜藝,展現出了主持人與美食和男嘉賓擦出的特別火花,最近推出的《吃光全宇宙》同樣符合青春流行的平臺定位,再次刺激了綜藝市場的原創力量。2017年,網絡綜藝方面還在美食類節目上加大了計劃比重,7檔新節目上線,而愛奇藝的《姐姐好餓》也將推出第二季。大量的新網綜出現,是在美食類節目上的深度探索,在網綜的推動下,未來美食綜藝能否出現新發展值得期待。
回看我國美食節目20多年的發展,節目內容從單純的飲食做菜到由美食發生的故事和人方向發展,節目模式也從單一到多種多樣多元化甚至多疊加化發展。每一個階段,觀眾的需求和口味都在不斷地變化。由吃美食到做美食,由美食引發的競技到美食產生的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故事的碰撞。未來美食節目怎么發展?會不會與脫口秀、旅行、金融甚至商業等其他類型疊加,或者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又或者是回歸本源,追溯美食文化,傳承歷史責任?也許,在2017年之前,我們誰也不會想到,《見字入面》《朗讀者》《中華詩詞大會》類型的節目會再度流行起來。我國的美食節目急需原創,是不是也會從中得到啟發?說到底,這些節目的成功,就在于不拘泥于有限的題材,不僅僅盯著字兒,詩詞歌賦,而是透過這些載體,直達到背后的人和故事。有人有故事有感情,才能真正地吸引到更多的觀眾,產生共鳴。美食節目也一樣,值得借鑒。不管美食節目怎么改變,不變的是人們對美食的向往,對美食的感念和情懷。作為一個恒久不變受歡迎的題材,在歷經了種種的發展和改革之后,美食節目的本土化發展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06年;[2]王小娟“美味”的吸引力“真人”的表現力——浙江衛視《十二道鋒味》節目形態分析《首播》2014年 第8期;[3]程奇,試論國內真人秀節目的困境和出路,新聞世界, 2008;[4]美食綜藝快速生長,平臺“美食大戰”一觸即發 ——藝恩觀察2016年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