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越
摘 要:隨著泰國來華學習漢語的人數日漸增多,漢語在全球方興未艾。然而,初級階段的泰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把”字句的過程中,總是暴露出很多值得我們重視的相似性問題。因此,針對這一命題,本文通過文獻法和調查問卷法收集初級階段泰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把”字句的語料,研究并分析調查問卷中反映出來的偏誤類型,從語言對比的角度探討引起偏誤的原因,從而嘗試提出針對初級階段泰國留學生學習“把”字句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泰國留學生;“把”字句;教學策略
一、研究介紹
本文主要采用調查問卷、對比分析、偏誤分析的研究方法。調查問卷是在研究近年來“把”字句的相關研究成果后,結合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對偏誤進行預判,針對預判設計出一套符合初級階段泰國留學生學習水平的調查問卷。
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都是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常用的手段。對比分析是將兩種語言的系統進行共時比較,以揭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語言分析方法。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其來源,揭示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從而了解到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規律。
“把”字句的結構類型比較復雜。參考陸慶和的分類和實際教學情況,本文只研究初級階段四種句式和句型:(1)句型結構:S+把+O+V+介詞結構,例句:我把書放在桌子上;(2)句型結構:S+把+O+修飾成分+V+趨向補語,例句:我把書從書包里拿出來;(3)句型結構:S+把+O+V+結果補語,例句:我把作業寫完了;(4)句型結構:S+把+O+VV,例句:你把房間打掃打掃。
二、漢語“把”字句的基本結構特點及相應的泰語表達
漢語“把”字句的基本結構是:名詞/代詞+“把”+名詞(被處置的事物)+動詞+其他成分
你 把 書 放 在桌子上。(介詞結構)
你 把 書 拿 出來。(趨向補語)
我 把 作業 寫 完了。(結果補語)
請 把 房間 打掃打掃。(動詞重疊)
這些漢語句子在泰語中的相應表達是:
(1)漢語:你把書放在桌子上。
泰語:???(???) ?????? ??????? ?? ????
直譯: 你 放 書 在 桌子
(2)漢語:你把書拿出來。
泰語:???(???) ???? ??????? ?????
直譯: 你 拿 書 出來
(3)漢語:我把作業寫完了。
泰語:??? ?? ??????? ????? ????
直譯:我 寫 作業 完 了
(4)漢語:請把房間打掃打掃。
泰語:?????(????) ???????????(????) ????
直譯: 請 打掃 房間
經對比可以發現,泰語中雖然沒有表處置義的“把”字句,但在表達相同的話語內容時,泰語有它自己的語序特點,即仍然是SVO為主的句式,修飾成分一律在動詞之后。
三、問卷調查的實施
(一)問卷調查結果
(1)各題的錯誤率:改寫把字句為37%、添加狀語為30%、排序為38%、看圖寫句子為53%;(2)各偏誤類型的錯誤率:缺漏為23%、錯序為51%、主語賓語混淆為6%、雜糅為20%;(3)各句型的錯誤率:S+把+O+V+介詞結構為17%、S+把+O+修飾成分+V+趨向補語為84%、S+把+O+V+結果補語為39%、S+把+O+動詞重疊為18%;(4)各題的未答率:改寫把字句為2%、添加狀語為:6%、排序為:12%、看圖寫句子為5%。
(二)調查問卷中存在的偏誤類型
1.缺漏
缺漏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該用“把”字句式而未用,還有一種是缺少句子成分。這類偏誤占23%。
(1)該用“把”字句而未用:在家媽媽洗衣服,洗干凈。然后媽媽打掃房間得干干凈凈。
(2)謂語動詞后缺少其他成分:狗把孩子嚇。
(3)缺少施事引導的謂語動詞:我把書,在桌子上。
2.錯序
錯序是指句子成分位置出現的偏誤,這類偏誤占51%。主要有狀語的位置錯序和謂語動詞的錯序。
(1)狀語的位置偏誤:我一下子可以把這塊石頭舉起來。
(2)謂語動詞的錯序:小明把寫作業完了。
3.主語和賓語混淆
學習者顛倒了“把”字句施事主語和受事賓語的位置,將主語和賓語相混淆。這類偏誤占6%。如:他把小狗咬了。
4.雜糅
雜糅是將幾個句式放在一起,造成語句結構混亂、語義糾纏,使句子結構混亂表意不明,這類偏誤占20%。如:我把衣服洗在洗衣機了。
四、偏誤原因分析
(一)學習策略使用偏誤
學習者作為語言學習和語言交際的主體,對于自己沒有把握的知識點,學生常常采取回避的策略,回避的辦法多是以簡單句式來代替復雜句式,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表示類似意義的詞語和句子。選擇回避不使用“把”字句,代替的結果會造成處置義的缺失,語義表達不夠準確。
(二)母語的干擾
當學習者還不熟悉目的語規則時,只能依賴第一語言的知識,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習者來說,這是偏誤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還沒有形成漢語的思維習慣時,學生不恰當地比較母語和目的語,很容易因此而導致母語負遷移。初級水平的泰國學生往往嘗試將自己母語中的句式照搬到漢語中,母語的干擾往往使得泰國學生產生偏誤。
五、對初級階段泰國留學生“把”字句的教學建議及教學設計
(一)科學安排教學順序
“把”字句各類句型的教學,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分層級進行教授。將結構或意義上有相似點的“把”字句的形式螺旋式復現。教學計劃應盡量做到科學有序,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學習。
語法項目的出現順序要符合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規律,使難度分散。“把”字句的教學應放在補語的教學之后,先講補語知識,再講“S+把+O+V+C”的結構。可以避免一些偏誤的出現,也避免加重學生學習“把”字句的難度。
教學方法應注意因勢利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語境和語段表達,說明“把”字句的使用情況。
(二)重視漢泰語的對比
結合調查問卷的分析,從各偏誤類型的錯誤率可以看出,錯序這一偏誤的錯誤率最高,排序題的未答率也是最高,學生未作答可能也與題目難度有關,學習者認為排序題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范圍。其次是缺漏偏誤。對于此類偏誤,要重視對比式教學,將漢泰兩種語言在處置義方面的表達形式做出對比,指出兩者的差異。在教學中應著重強調語序的問題,以及“把”字句各句法成分的作用和意義。
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偏誤,從而進行歸納總結,要讓學生明白錯誤的原因,增強學生的理解,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從而減少這一方面偏誤的出現。
(三)加強語境教學
要加強語境教學,通過情境來強化這部分概念。設置接近生活的語言環境,使得語言結構和功能結合起來,體現教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比如在導入新知識時,教師可以做一個在桌子上放書的動作,問學生“你們看看老師現在在做什么?”“老師放后,書去哪兒了?”“‘老師放書。和‘書放在桌子上。用一個句子怎么說?”這是一種引導學生傳達處置義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動作的發出者和承受者的含義和位置。最后歸納出“S(施事主語)+把+N+V+其他成分”的句式結構。
在課后可以開展活動課,在活動中學習“把“字句,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鍛煉學生在日常交際中運用”把“字句的能力。比如,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冬陰功湯,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把水燒開”“把菜洗干凈”“把西紅柿切開”等等的“把”字句。
六、結語
通過總結和分析調查問卷的結果后發現,作為漢語中一種獨特的句式,對于初級階段的泰國留學生而言,準確理解和掌握運用“把”字句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本文針對學生的偏誤類型,結合可能引起學生偏誤的原因,探討出了應對的策略。科學安排教學順序,重視漢泰語的對比,加強語境教學,從而推動教學活動的高效完成。但筆者的研究仍然有很多不足,造成了調查結果不夠準確。如果有機會,筆者將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陸慶和.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邵靜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蘭賓漢,邢向東.現代漢語(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