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姜媛媛++徐世艷++呂珂++侯倩倩++王佳江++趙澤民
摘 要:文章對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現狀、當前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為科技人員創造寬松、良好的科研環境,創新用人機制、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與完善針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機制等對策,以期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農業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78
1 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現狀
我國既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在農業科技事業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搞上去,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我國科技人才總量不少;又面臨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突出矛盾”[1]。穩定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是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一批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僅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更能夠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2]。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近年來發展較快,但還存在諸如農業科技人才流失、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速度緩慢等問題亟待解決[3]。
2 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人才規模不斷縮小
農業屬于弱勢產業,農業科研工作條件相對艱苦,研究周期長、風險大,受自然環境條件制約性較大,導致科技成果產出較難;與外部同行業、專業相比,農業科技人員的工資水平沒有競爭力,致使農業科研單位在薪資方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時間長、轉化率低,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短期利益驅動及近幾年來的科研體制變化,造成大量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流失。農業科技人才正源源不斷地流向其他行業和產業。
2.2 農業科技人才分布不合理,結構失衡
由于現行人事管理體制存在不足以及受編制的限制,導致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的分布、結構具有不合理性。從人才分布上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的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多,而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區等不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則明顯不足[2]。從人才結構上看,當前傳統學科專業人才較多,新興學科專業人才較少。近80%的農業科技人才集中在玉米、小麥、大豆等傳統學科領域,而在新興學科領域,如循環農業、無土栽培、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高級人才則嚴重不足 [5]。此外,我國當前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單一領域、學科的科技人才多,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少;實用型人才多,專家型人才少。
2.3 農業科技人才創新意識淡薄,知識結構有待更新
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農業科技人才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提升理論水平,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科技發展需求。然而,由于缺乏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意識與條件,相當一部分科研人員,尤其是基層科研人員,通過參加培訓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的機會不多,通過國際交流或者以訪問學者身份,參與到培養計劃中的機會更是有限。由于知識缺乏更新, 致使科技人才隊伍存在整體水平低下、知識陳舊、觀念老化、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此外,受傳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的制約與影響,我國制訂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并未能遵循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規律,致使其導向性過強、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培訓內容與工作實際需要脫節,這種培訓形式不利于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創造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實則形式大于內容。
2.4 人才激勵手段單一,激勵機制不完善
現行的激勵機制尚未健全,未能發揮應有作用。科研院所針對科技人才制定的激勵政策,往往過于偏重物質激勵 ,忽略了精神激勵,導致激勵效果不明顯;尚未建立起動態調整機制 ,未根據政策實施成效進行動態調控;科研院所的激勵政策大多停留在政府激勵政策的執行層面上,符合院所自身實際的激勵措施制定的較少;獎勵設立的種類與數量較少 ,權威性不足 ,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獎勵機制[6];機制不夠完善,特別是缺乏針對具有突出貢獻或重大科技成果創新的科技人員的激勵政策 [7]。
3 解決對策
3.1 為科技人員創造寬松 、良好的科研環境
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改善科技人才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為人們排憂解難 ,使其能夠安心工作。要落實科技人員的科研自主權;在完成本職工作后,允許其在合理范圍內,從事一定的科技創新工作 [7];在申請項目、主持經費等方面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 ,力爭使有創新意識、真正有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8];為科技人員,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員在住房條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方面提供幫助與支持,創造一個能讓科研人員專心搞科研、沒有心理和工作壓力的寬松的科研環境。
通過宣傳報道,營造尊重科技人才的社會氛圍。農業科技人員在本職崗位上為農業科技事業貢獻出自己的智慧與青春,農業科技人員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在默默付出,鮮少得到社會的關注。為此,應該積極通過各種傳媒途徑,對科技人才在農業科研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與取得的成就進行宣傳報道,增強榮譽感、責任感與成就感,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以激發其創造力,凝聚人心,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實現科技人才可持續發展[9]。
3.2 創新用人機制,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
根據事業發展和學科建設需求,結合科研院所實際,構建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在引進人才層次上 ,注重引進開拓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以及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在瞄準市場急需而實際較薄弱的學科領域,積極引進緊缺急需的創新人才 ,特別是引進高層次人才[7]。
加大力度對硬件條件建設進行投入,為科研創新提供硬件支持。可為從事科技開發工作的人員提供一定的啟動資金,及時為其添置新設備,盡可能為關鍵項目和重點實驗室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8] ,同時在工作政策上予以支持。
3.3 建立與完善針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
科研院所應該針對不同崗位科技人才的特點,建立既能體現激勵性、競爭性、公平性 、合法性,又符合農業科研院所運營規律和特點的激勵機制,并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不同時期對農業科技人才的要求等進行不斷的優化與調整[10]。
3.3.1 物質激勵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提高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要改變以往單一的工資體系 ,實現與崗位、創新性和實踐性掛鉤的多種模式。此外 ,要建立人性化的福利激勵體系,其中包括科研人員的五險一金、帶薪年假 、年度體檢等。
3.3.2 精神激勵
科研院所應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通過“以人為本”的激勵原則 ,讓科技人才產生“主人翁”意識,讓科技人才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樂趣 ,以達到激勵目的。可通過設立榮譽獎勵、典型帶動、樹立榜樣等辦法來滿足科技人才的精神需求 ,如設立優秀科研工作者 、最佳創新獎和最佳課題組獎等獎項 ,對年度工作表現突出的個人或團隊進行表彰,以更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4 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機制
農業科研院所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根據科研領域、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標,對科技人才進行培養[11]。如通過攻讀在職碩士或博士學位、以訪問學者身份到國內外相關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進行學習、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建立院所內部交流平臺等形式,為農業科技人才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 [7]。
我國當前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人員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培養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推進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是適應當今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加大力度建設由農業科技拔尖創新人才、農業技術和成果推廣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等組成的人才隊伍,從而為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萬鵬.習近平叮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功以才成,業由才廣[EB/OL].(2016-06-12)[2017-05-06].http://gx.people.com.cn/cpc/n2/2016/0612/c179665-28491171.html.
[2]陸美芳,王一方,季雪婧.未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探 [J].農業展望,2014(12):56-59.
[3]孫好勤,邵建成.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政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9):518-522.
[4]沈榮.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工作探討[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9):45-46.
[5]江飛.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
2016(10):56-57.
[6]劉洪銀.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成效評估[J].開放導報,2015
(4):106-109.
[7]向元昌,葉榮斌.加強科技人才培養使用打造優良創新創業生態——安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調查[N].安康日報,2016-7-6.
[8]萬志玲,向平,唐江云.四川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人才現狀、問題及培養體系建設研究[J].經濟師,2015(3):184-186.
[9]謝忠誼.黃金累千不如一賢——試論基層農業科研單位人才建設[J].江蘇農村經濟,2007(3):58-59.
[10] 閆曉麗.新時期中國農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探析[J].農業展望,2016(11):68-70.
[11]吳勝英.科研院所人才隊伍培養工作水平提升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319.
作者簡介:杜鵑(1984-),女,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科技管理;徐世艷(1974-),女,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