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 要:藝術院校中的基礎課程是一類專業性較強的理論課程,藝術類的基本課程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理論課程過于枯燥則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是藝術類高職院校基礎課程教學所面臨的重點問題。本文以藝術類高職院校音樂系的基礎課程《中西方音樂簡史》為例,通過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來提升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藝術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在教育事業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院校意識到基礎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但因基礎課程多為理論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內容過于枯燥,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基礎課程的教學成果一直呈現缺失的狀態。部分院校為了提升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做足了功課,但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一、藝術類高職院校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現階段,藝術類高職院校在開展基礎課程教育時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于基礎課程的內容多數是理論知識,課堂學習中顯得特別枯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學方式陳舊。教師在基礎課程教學中還是采取原有的教學方式,課堂中以教師為主體,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在課程中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參與感,致使教學成果不佳。最后,學生對理論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程就能夠在工作中發揮優勢,沒有意識到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應用需要理論知識作為支持。鑒于以上問題,要求教師在進行基礎課程教學時遵循我國相關政策的指導,將培養面向社會的實用型人才作為教學的目標。理論課程教學雖然看似與就業崗位沒有直接關聯,但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發現,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現象都需要利用理論知識做出解釋,只有理論知識與專業能力同時掌握,才可稱之為是實用型人才。
二、創新教學方法的必要性
職業院校中多數都將理論課程設置為公共課程,也就是基礎課程,基礎課程指的是所有院校中所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對于其中的部分學生來說,理論課程的學習并不能與專業產生直接聯系,但理論課程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課程內容。某藝術類高職院校為了迎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音樂專業的結構形式進行了調整,增加了多種就業方向,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充分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對《中西方音樂簡史》這一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時可以發現,采用原有的教學方式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改革,這樣才能達成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課程管理的創新
在教育事業中對課程管理的定義是針對教學對象所制定的規劃、組織、實施和決策等管理活動。依據管理的性質和任務的差異可以將課程管理分為宏觀的課程管理和微觀的課程管理兩個管理模式。宏觀的課程管理是針對國家對所有教育院校所下達的課程設置標準,依據此標準所實行的課程管理活動,而微觀的課程管理指的是教學管理人員以具體課程的實施和規劃為重點所實行的管理活動。而教師在微觀課程管理中的作用最為明顯,是微觀課程管理活動的直接執行者。教育事業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學目標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變,現階段,我國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專業型實用型人才。教師作為微觀課程管理的直接實行者,必須制定出合理的課程方案來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對學生的學習素質能力和接受能力進行了解之后,調整現有的課程計劃,通過不斷努力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課程管理體系。
一直以來,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體制都相對集中,這給教師的課程教學帶來很大的限制,致使部分有創新思想的教師沒有足夠的施展空間,這也是基礎課程一直無法得以有效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對課程管理的改革和創新,首先需要打破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給教師留出充分的發展空間,使其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并通過創新的課程管理方式來激發學生對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遵循教學大綱中的內容規范,又不能全部依照大綱執行,需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特點,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課程管理方法。在課程管理中,教師作為直接的實行者是最有話語權的一方,也是最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了解之后再進行課程管理工作,這樣才能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課程管理改革除了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形式改革,還是對教學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形式的改革,鑒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必須對上述因素進行全面考慮。因課程管理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在設計課程管理時必須是自下而上的。在課程管理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才是主要部分,為此,課程管理所強調的不能是表現形式的豐富,而是對基礎課程管理體制的變革。由此可見,課程管理的政策變革和管理體制的變革既可以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又可以獨立存在。
四、教學方法的創新
本人采取以教師講授為線索,學生體驗為基礎,音響感受為輔助,多媒體視聽為特色的全方位、立體化教學。用ppt數字化的教學模式取代照本宣科、書本教育為主的傳統模式,配合多媒體網絡教學,將多種因素溶于教學,是教學內容立體化、教學方式多元化的重要內容。
(一)將音響教學溶于理論教學中
選取各個時期、各種題材、極具代表性的音樂音響資料,通過聲頻和視頻兩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時期的不同音樂形式。例如,中國音樂史中的各種傳統樂器的演奏、各種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西方音樂史中的五大時期、不同題材的歌劇、各種著名的歌劇選段、西方器樂曲(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樂)等。
(二)將演唱歌曲譜例溶于理論教學
中西方較為早期的音樂,因為時間久遠、音響資料欠缺等因素學生對此難以理解。于是,筆者采取了讓學生唱古代曲譜,并進行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游樂中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早期音樂,并將演唱較好的學生進行錄音,作為以后學生的學習范本。
(三)將作曲家傳記視頻資料溶于理論教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個時期的音樂發展歷史,筆者將作曲家傳記的相關視頻放給學生看,作曲家傳記中既記錄了作曲家的生活歷程和生活環境,又將作曲家的作品貫穿其中,讓學生既能從視覺上了解作曲家的生活時期、狀態、經歷等客觀因素,又能從聽覺上了解作曲家的作品。可以說,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全方面了解了這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參考文獻:
[1]許慧敏.藝術類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創新[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16):230.
[2]李冬影,陳慧穎.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基礎課教學探索與創新——以三大構成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4(21):70-73.
[3]羅菊紅.堅持與時俱進,創新藝術類高職院校“兩課”教學[J].文摘版:教育,2015(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