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殿民
摘 要:高校師德教育體系的構建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符合現代化教育體系的需求。本文基于贛南紅色文化來構建高校師德教學體系,明確贛南紅色文化主要分為紅色歌謠、革命精神和革命詩詞三大表現形式,并通過展開紅色教育,促進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融合紅色文化,培養高校教師良好風尚;依托紅色資源,提升高校教師職業素養的策略來完成高校師德教育體系的構建任務,旨在營造出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贛南紅色文化;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
贛南紅色文化中蘊含了革命精神和光榮歷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民展開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資源。贛南紅色文化屬于物質性資源,不具有可再生性,需要做好相關保護工作。將贛南紅色文化作為有利的高校師德教育資源,明確其表現形式,幫助高校教師樹立起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康的政治信仰。深入挖掘贛南紅色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革命精神,在高校師德教育中傳達歷史文化內涵,發揮出師德教育的最大化價值。
一、贛南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經歷了長期的革命戰爭,實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而紅色文化也在此階段中產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融合了民族的理想,體現出民眾對美好生活及高尚道德的向往。紅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且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記載和傳承。紅色文化作為歷史與現實文化的結合體,需要受到同胞的高度關注。在贛南地區,因革命歷史戰爭而形成了贛南紅色文化,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見證了我國革命歷史發展。具體的贛南紅色文化表現形式如下:
(一)贛南紅色歌謠
贛南紅色歌謠是根據軍民戰地實際生活編寫演唱而來的,反映了革命時期軍民的現實生活,是珍貴的紅色文化。在我國革命戰爭時期,被解放的人民積極的參與到革命浪潮中,用實際行動支持革命,并通過歌聲來宣傳革命精神,贛南作為革命老區,形成了獨具地域色彩的贛南紅色歌謠,其中興國山歌傳唱度最高。在革命戰爭背景下,興國山歌得以傳承和發揚,并結合時代背景,融入了新的內容。興國山歌在贛南客家文化的渲染下形成了獨特的贛南紅色歌謠,延續了革命的主流思想和民眾的熱切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壯大。贛南紅色歌謠作為贛南紅色文化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對其進行文化傳承需要將革命故事作為有效教材來展開文化教育活動。
(二)贛南革命精神
贛南革命精神最重要的內涵即蘇區精神,其作為我國革命精神之本源,產生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中國共產黨轉戰贛南,并在瑞金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因此在贛南地區的紅色文化歷史悠久。解放戰爭、抗日戰爭所凝聚的革命精神都為贛南文化提供了素材。基于贛南革命精神的樹立,新中國政權得以建設,并培養出優秀的骨干人才,借鑒歷史文化經驗,產生深遠影響。在革命戰爭的艱苦環境下,贛南革命精神屹立不倒,其成為后期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指導。贛南革命精神是贛南紅色文化的精髓,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并通過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給后人啟迪。
(三)贛南革命詩詞
在贛南革命時期,有一批老一輩革命家創作了革命詩詞,具有軍旅色彩,也是贛南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作為詩人的毛澤東,在贛南創作了九首革命詩詞,廣為流傳的詩句有“風景這邊獨好”、“裝點此觀山,今朝更好看”。陳毅元帥在贛南地區經歷了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因此其創作出《登大慶嶺》、《贛南游擊詞》等詩篇。老一輩革命家在創作贛南革命詩詞時不僅歌詠了贛南地區的壯美山河,還結合了當時艱苦的斗爭狀態,并反映出共產黨人頑強的革命精神,傳達出堅信崇高理想的狀態。贛南革命詩詞作為贛南紅色文化不僅是革命時代的真實寫照,也是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
二、贛南紅色文化的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
(一)展開紅色教育,促進高校教師師德建設
基于贛南紅色文化展開紅色教育,通過促進高校教師師德建設來構建出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高校師德教育體系。高校應該將師德教育作為培養教師的重要內容,并將其內容貫徹落實到教師發展的全過程中。通過融入贛南紅色文化,展開紅色教育,為提升高校教師師風師德奠定基礎。隨著高校建設規模的加大,教師占比日益提高,教師作為高校進行師德教育的主體,需要將贛南紅色文化融入教育中,開設相關師德教育專題,邀請專家學者到校講述贛南紅色文化具體內容,引發高校教師的共鳴,強化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高校需要對入職的教師進行贛南紅色文化培訓工作,將理論性的紅色文化知識與實際參觀內容結合起來,實現內化吸收,進而形成良好的紅色理想和信念。紅色教育作為促進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實踐活動,在展開教育活動時,需要激發高校教師的主體意識,要求教師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師德建設工作中來,引發情感的共鳴,更好的通過紅色教育觸動心靈。基于贛南紅色文化對高校教師展開紅色教育,促進教師師德建設應該使用理性與感性有機結合的方法,組織高校教師到贛南紅色文化豐富的地區進行調研,讓教師參觀革命老區,對贛南地區的紅色建筑、舊址舊居、紅色文獻等資料進行考察和研究,親身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家當時的革命奮斗精神,通過文化的參觀和講解來形成自己的見解,進而形成理性的認知,起到育人的作用。
(二)融合紅色文化,培養高校教師良好風尚
融合贛南紅色文化,為高校教師創造出適宜的師德建設氛圍,以此培養高校教師的良好風尚,推動高校師德教育體系的加快建設。在極具紅色文化感染力的氛圍下,高校教師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積極的參與到師德建設工作中來。贛南紅色文化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載體,有效的應用于高校師德環境建設中,形成重視師德的良好風尚。高校作為構建師德教育體系的重要主體,教師是直接責任人,融合贛南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內涵全面的融入高校師德教育體系中,有利于培養高校教師的革命精神。將紅色革命精神的發揚程度作為評價高校教師師德教育的指標,鼓勵更多的教師意識到師德教育的重要性,對于積極參與紅色革命事跡宣傳工作的教師給予表揚,對于違背師德教育建設的教師給予一定的處罰。在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中融合贛南紅色文化,制定出相關規章制度,以此培養高校教師的良好風尚。重視建設校園紅色文化,創造出利于宣揚贛南紅色文化的環境,以此提高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凝聚力,激發高校教師參與師德建設的責任意識。贛南紅色文化歷史悠久,繼承和發揚了革命精神,這成為促進高校師德教育感染力的重要素材。具體豐富高校教師精神面貌、培養良好風尚的措施包括:設置贛南紅色文化研究專欄,鼓勵更多的教師踴躍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中,為推動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做出貢獻;基于贛南紅色文化開展藝術節,有效的展現贛南紅色文化的魅力;利用現代化技術開設贛南紅色文化主題網站,引導高校教師多加關注和瀏覽,并建言獻策。融合贛南紅色文化,培養高校教師良好風尚是推動師德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有效的利用高校這一平臺展示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理念,豐富高校教師的精神世界。endprint
(三)依托紅色資源,提升高校教師職業素養
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情境性特征,將其融入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中,有利于形象化的提升高校教師職業素養,推動師德教育活動的全面展開。依托贛南紅色文化資源,讓高校教師近距離感受文化熏陶,通過對革命歷史事件的了解來感悟共產主義精神,進而引發思考。建立贛南紅色文化資源體驗基地,讓高校教師身臨其境的感悟革命精神,并將體會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應用于職業中,培養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對革命精神和文化內容的傳承。依托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并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師德教育的日常生活中,全面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素養。眾所周知,高校教師的師德教育不止體現在教育育人層面,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師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樹立起良好的職業形象,才能傳遞出崇高的思想品性,并且獲得社會的尊重。依托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資源素養。在信息化時代下,網絡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高校教師對網絡的使用率也有所提高,為全面落實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工作可以利用網絡媒體,通過網絡途徑傳達贛南紅色文化資源,以此達到提升高校教師職業素養的目的。例如:建立高校師德教育紅色文化微博、開設贛南紅色文化論壇、開設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微信平臺。鼓勵更多的高校教師進行關注,直接從中了解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由于當前多數高校教師的教學壓力較大,投入師德教育體系構建工作的精力有限,進而難以全身心投入,這也需要引起高校教育部門的重視。依托贛南紅色文化資源,深入調查高校教師的日常生活情況,了解教師的思想動態,為高校教師提供生活幫助。高校需要通過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雙重輔助,激發教師的職業素養,進而形成良好的師德建設意識,自覺的為贛南紅色文化的高校師德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三、結語
贛南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高校師德教育體系構建的重要資源,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有序展開需要明確贛南紅色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并從展開紅色教育、培養良好風尚、利用紅色資源等角度出發,發揮出贛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多元化作用。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師參與到師德教育體系構建工作中來,提高自身的高尚道德和精神風尚。
參考文獻:
[1]贛南醫學院.紅色文化閃耀贛醫——贛南醫學院用蘇區紅色文化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J].江西教育,2010(13).
[2]李井紅.紅色文化的社會地位與教育價值的探討——以江西贛文化研究為例[J].神州,2013(5):17-17.
[3]鐘英法,舒醒.江西紅色文化內涵的哲學思考[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2,7(3):38-43.
[4]朱紅雯.試論江西社區原創紅色歌曲隊伍建設[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3(5):124-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