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
摘要:當前,隨著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及社會思潮的不斷變化。在現階段整個法律體系當中,社會本位觀念逐漸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理念選擇,在其中民法及經濟法的誕生就是最為重要的表現之一。眾所周知,經濟法及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現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分析了經濟法及民法之間的聯系性,同時還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之處。旨在希望經濟法同民法之間能有效實現取長補短,為社會主義的整體效益起到強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時還能將其經濟法重要作用給明確下來,充分發揮經濟法的獨特的規范作用。
關鍵詞:經濟法;民法;關系
所謂經濟法,則主要是指在國民經濟的運行中,為更動地促使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政府對所制定的經濟關系實施一定的調控及規范,與此同時,將這種經濟規范積極地形成一種新型的法律關系及規范的總稱。民法其實質上是一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主要調整了主體法人、公民之間,法人及公民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等。根據上述概念,我們可以得到,二者主體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相同之處。針對于此,筆者在下文當中運用了方法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分析民法和經濟法的定位
眾所周知,民法這部法律是一門傳統實體部門法,已經具有1800多近年的歷史,民法最早是在羅馬司法中提到的。調整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有效維護個人的利益是民法的主要作用。而經濟法則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西方國家經濟法具有近100年的歷史,但是我國經濟法卻只有幾十年歷史。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相同點
(一)二者之間的同源性
民法主要用來調整羅馬市民相互之間關系的一種法律,這種市民法源于競爭經濟,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市場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社會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故而社會經濟關系的主體則小作坊主、小業主、手工業者以及農民等。當時的社會經濟關系則由上述主體問進行的商品交換關系,而他們進行交換的目的性。則主要是為了同自身生活緊密聯系的各種生產活動。換言之,在那個時期社會經濟關系主要是財產流轉及財產占有的一種關系,民法在這些調整關系過程得到了有效地運用。
由于自由市場經濟時代的來臨,與之隨來的就是市場經濟主體活動不正確性、盲目性等高中問題,上述這些問題無法在民法的框架之內有效地找到相應的積極措施,其缺陷是民法與生俱來的。同時也可將其稱為個人本位價值取向的伴生物,這些缺陷及矛盾在完成自由的市場經濟時期,并沒有充分的暴露出來。這樣一來,使其民法本身就留有諸多的法律空白,就必須要用經濟去進行填補。
(二)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
眾所周知,經濟法和和民法在經濟關系的調整中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民法當中“公序良俗”“公共道德”以及誠實信用等條款,是經濟法和民法的聯結點及分界。一方面是用經濟法來維護自由公正的及社會的宏觀平衡秩序為根本。另一方面是在民法對當前社會環境下規范從事是自由活動主體行為。一旦違反了上述彈性條款行為,則說明超出了民法調整的范圍。故而必須要在經濟當中的各種管理性的法律,經濟介同法、反壟斷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進行調整。經濟法和民法在調整對象方面的交叉性,主要是來自下面兩點原因,第一,由于民法及經濟法二者都處在市場關系當中,但是由于市場關系的形成,通常情況下都會呈現出一種錯綜復雜的局面。故而導致經濟法及民法在調整關系對象上面出現交叉及重疊,針對上述情況,則需要從經濟法及民法的不同角度調整對象的交叉,進而從不同角度,去維護社會關系的存在。第二,因為某個具體法律關系,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依靠依法法律部門的作用是無法有效地實現的。
(三)調整方式的互補性
經濟法同民法在調整原則及方法上面具有的一定的互補性,民法是在市民社會當中形成的,其出發點就是人本主義。但經濟法的設置目的主要是為了社會整體利益的追求,我們從社會的整體角度出發,采用法律的形式來調整社會經濟關系,可以有效地消除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些個人權利本位的不利影響。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解決個人營利性和社會公益性二者之間的矛盾,進一步促使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經濟法和民法的區別分析
(一)不同的調整特點及對象
經濟法在調整上面所具有的公共性及干預性,主要是因為經濟法在對經濟市場規則關系及宏觀調控關系進行調整方面所決定的;民法在調整上面所具有的平等性、私人性以及自治性則主要是由于民法對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及財產關系做決定的,但其中的人身關系并不在經濟范疇當中。
(二)不同的法律屬性
民法作為一種典型的司法,主要推崇個人本位,并對其意思自治進行一定的強調,進而讓思充分的保障了私權利,該權利不僅可以由當事人進行約定之外。與此同時也可以由法律進行確定,當然個人也可以放棄及轉讓這一權利。
(三)主體不同
眾所周知,每一步法律的保護法益和調整對象都存在著較大地差異性,這樣一來必定會為參與法律主體的差異性。我們深知,維護社會整體經濟利益是立經濟法的主要目的,因此,這就決定了經濟法所涉及的主體具有宏觀且廣泛性特征,因此,經濟法包含了個體工商戶和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國家機關等。維護私人權利調整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人身關系是民法的立法宗旨。因此,這就決定,民法的主體同經濟法具有大的差異,自然而言其主體就是及自然人或者是其他組織。另外,在加上民法沒有一定的管理關系,故而,我們所民法的主體地是平等的。反之,經濟法在這方面沒有做具體的要求。
(四)利益本位不同
經濟法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其利益本位的不同,其主要是將社會經濟的總體利益當作價值目標,其既有效維護了社會各個方面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經濟法還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經濟的總體利益。這樣一來,就明顯的體現經濟法的“社會公益性”。眾所周知,其實質上就是市民社會的法,因此,這就決定了它是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的。另外,它的目標主要是為了保護和確認個人利益的,保護平等主體商品關系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民主主體的財產權利以及人身權利。
四、結語
總之,經濟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法及民法是我國七大部門法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二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同時二者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當中有效地實現了辯證統一。為了充分發揮出二者在市場經濟當中的規范及調節作用,我們必須要很好的協調經濟法及民法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