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收獲一路花香
從教師“備課、上課、作業處理、學生輔導、質量檢測、教研科研”等方面構建了完備的管理體系;堅持自主邀約、組內展評、日常巡查、交流互助的聽評課制度;強化功能教室的管理制度,保證教學資源的最大應用等等,在規范中求發展。
課程是教育教學的保障,都校長帶領老師在落實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基礎上,注重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和多元校本課程體系的開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品德修養,培養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學科融合課:將地方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書法練習指導》與語文學科融合,提升課堂底蘊,涵養人文情懷;將“德音雅樂”融入音樂學科教學中,用至真純善的音樂,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心理學思想融入《健心啟智》心育課程中,樹立積極的生命觀,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
晨誦暮省微課:吟中華經典,唱德音雅樂。將《中華經典誦讀》納入必修校本課程,通過每日的晨誦、每周的素讀課程,增加學生的積累量和閱讀量,充分汲取經典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將德音雅樂引進課堂,每月學唱一首孝親感恩、傳播正能量的歌曲,并利用早間廣播循環播放,在校園形成良好的氛圍,本學期已經學習了《三德歌》《感恩一切》《跪羊圖》三首德音雅樂。
都校長在英語文化節上與孩子們互動,進行英語拼讀單詞大賽
傳統文化特色課:學校開設翰墨書法、古琴、古箏、吟誦、京劇、中華經典素讀等選修特色校本課程,挖掘課程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傳承文明、滋養心靈,體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養成良好的情感品質。
“3+1”校本課:開設《中華經典素讀》《開心農場》兩門必修課程,以及《書法》等50余門選修校本課程群,今年把《開心農場》課程升級為“環翠生態”課程,在校內開辟了“一米菜園”,分蔬菜區、農作物區、養殖區等,孩子們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進行實踐體驗;把“環翠樓公園”作為實踐基地,在原有開心農場種植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如環翠樓的植物研究、歷史、風俗習慣、人物等,培養學生做愛環翠、愛威海、愛祖國的謙謙君子。“中華經典素讀”校本課程,以古詩連誦、古文選讀、好書推薦為載體,借助徐健順老師的素讀吟誦法,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為今用,在經典文化的滋潤下,培養“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結合學校特色,立足“學科課堂教學特色化”,通過研課、磨課、評課、議課等形式,以課前助學單為載體,借助優課、電子書包等信息化手段,深入5+35+X的學養課堂模式探究。
開展了“名師送課下鄉”“電子書包環境下高效課堂的實施”“同課異構”“微格家常診斷課”等教學實踐活動,在共享知識、經驗和智慧中,不斷促進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推動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得到長足發展。而作為名師人選的都校長,也定期在校內校外開展示范課、指導課、專題講座等引領活動。“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里,老師們便收獲頗豐。叢曉紅等7位老師的微課分別在區、市級獲獎,孫晶等3位老師的電子書包課在區級進行展示,孫晶老師還將代表環翠區參加國家級的展示。岳華等6名老師的優課獲市級獎勵,2名老師獲教壇新星,9名老師執教了區、市級公開、優質課。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立足學科教學特點,學校以科研為載體,開展“學科深化習慣養成”教育教學研究,提出“小題大做,草根教研”的研究策略,立足課堂中碰到的實際問題開展實際、有效、操作性強的子課題研究。用課題引領課堂,課堂助推研究,采用“分期培訓,分步落實—分層培訓,分層提高—研訓結合,動態管理”的方式,豐富學校課程資源,幫助教師走上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助力學生習慣養成。
首先,語文學科針對“閱讀理解”的訓練,年級課題研究小組經過多次研討、實驗、調整,歷經“預習六步助學單——自我監控問題單——三步三問自主閱讀法”三次調整,由閱讀理解中衍生的梳理文章“脈絡導圖”,應用到快速作文,幫助學生快速梳理作文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其次,數學學科針對“兩步以上問題解決”的重難點,設計“自主提問法”,學生邊思考邊提問自己,通過發聲表達和思維可視,將解決問題的思路明晰化。經過對五年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追蹤,發現用“順藤摸瓜3問”法解決應用題,孩子的解題正確率能達到99%,養成會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校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激發教師活力,引導更多的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推進學校可持續性發展。現擁有省級課題1個、市級課題5個,區級課題6個,其中都校長主持的區級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能力培養研究”已經結題,主持的市級課題“語音知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和區級課題“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都即將結題。課題牽動發展,我校先后承擔多個國家、省、市、區級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與學校特色相輔相成,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點”,大課題研究是特色發展的“線”,由小課題研究的點連接成線,形成大課題研究的面,支撐學校特色發展中的“體”。
在領導的支持下,學校通過“上靠、外托、內依”的途徑,為教師創設鍛煉學習的機會,搭建專業成長平臺。
為深化學校特色,學校先后邀請了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全國著名吟誦家、中央民族大學徐健順教授到實驗小學做專題講座;與南京“誠敬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啟“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王寶寨局長、王春來警官為我們進行了“圣賢文化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報告;邀請教研中心的夏麗紅主任為老師和家長做讀書指導的報告;邀請威海本土書法專家徐繼彬老師為師生進行書法培訓等,老師們的書法水平迅速提升,在環翠區基本功大賽中,實驗小學七位老師代表參賽,獲得了團體一等獎的好成績。
組織教師們走出去聽課、聽講座、參加培訓等,完善“外出學習匯報制度”,幾年來教師分別被派往北京、上海、南京、濟南、濰坊等多地方學習,達40多人次。
依托本校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師徒結對等形式進行學習、交流。學校現有市區名課程團隊、名師工作室十幾個;省市區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壇新星等近30人。每學期定期組織在協作區范圍內開展引領幫攜活動,近兩年,先后開展的名師課堂觀摩、研討、名師開講等系列活動,大約20次。網絡研討更是不計其數。都美副校長本人是威海市名師人選、環翠區小學英語名課程團隊主持人,作為名師及名課程團隊人選,她非常注重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多次參與各種培訓,培訓期間,每次都要及時把全部講座內容上傳到市區兩級教育局的名師網站上,每天都要寫一篇培訓日志與大家分享,僅都校長本人,先后有二十多篇培訓日志,共四萬多字上傳到工作室網站,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植根于每個工作室成員的心中。
送課下鄉活動,都校長執教公開課He can`t see
副校長要想帶好一個學校,就得有豐富的管理才能和業務能力。這就要求副校長要善于學習,要通過學習、讀書、寫作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不僅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起來,同時,也帶動老師們一起,在學習中感受教育不再是犧牲,而是享受,工作不再是重復,而是創造,職業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與好書為伴,體會樂趣,收獲智慧。都校長要求老師自己每周讀書半小時、每月讀一本教育雜志,每學期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活動,在讀書交流活動中,大家讀書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明顯增強,在不斷吸納精神營養中加速了自己的專業發展。
以反思為抓手,借助這一助跑器,認真做好課堂實錄和研究記錄,在教學的“失敗”中反思,在教材的“局限”上求索,在課堂的“成功”處總結。把教學中的得與失,把成長中的感悟與思考,聚在筆端,凝成文字。成立教科研中心教研組。通過每月定期撰稿總結教育、教學經驗。每月鼓勵老師定期、定主題向各級刊物投稿。一年來,在各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約20篇。都美副校長所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威海教育》《學周刊》《中國教師》《博覽群書》等市、省、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有一種學習,你沒有參與,就不知道豁然開朗;有一種平臺,你沒有投入,就不會知道精彩紛呈;有一種苦累,你沒有體會,不會知道痛并快樂著,有一種信仰,你沒有執著,就不知道任重道遠。這是都校長總結的自己的成長之路,她會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向上攀登……
都美,中共黨員,小學高級教師,曾任威海市實驗小學教務副主任、主任,現任實驗小學業務副校長。自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始終踏踏實實辦事,兢兢業業工作,多次參加市級以上優質課比賽、公開課展示,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多項課題研究成果獲獎,先后取得了環翠區、威海市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科研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名師人選等榮譽,還獲得山東省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擔任業務副校長以來,仍然堅持工作在教學一線,將學校特色發展與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視為已任,隨著一批批的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孩子們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漸形成,學校也先后獲得威海市特色學校、威海市教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威海市義務教育管理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
◎ 編輯/趙悅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