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映宇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讓互聯網市場經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更是觸發了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但是,相伴相生的現實矛盾與沖突也對既有法律關系形成挑戰。本文通過對于基本概念的解析,我國的現狀,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不正當競爭;問題研究;行為特征
一、互聯網不正當行為概述
(一)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解析。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傳統不正當競爭行為在互聯網領域的體現,二是新型的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前一種行為可以被歸類到《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加以規制,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第二種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第二條中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定義。但為了更好地將新型的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囊括其中,并體現其獨有的特性,可以對其構成要件作出如下認定:實施主體是互聯網經營者,并不局限于工商登記的經營者,而把范圍擴大,只要實質上從事著互聯網經營行為的都予以認定。以公認原則和商業道德的角度去衡量相關的互聯網競爭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其他互聯網經營者或者用戶的合法利益和公共秩序。
(二)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特征。作為新興的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其所處的虛擬而有廣域的環境的影響,新型的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首先、所提供的產品服務關注度高。互聯網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促進了信息的全球化。互聯網市場中的經營者爭相努力用最快的速度使其所提供的信息能夠進入消費者的眼簾,提高消費者的關注度。其憑借著巨大的影響力和傳播速度的特點,使得被侵權者在短時間內損失慘重。
其次、技術高隱蔽性強,維權困難。作為最顯著的特征,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虛擬性和廣域性使得通過服務器等渠道在瞬間到達用戶終端。而這其中的很多環節都存在難以差覺得侵權風險,需要專業人員用專業技能才能捕獲。這一特征表明,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需要高效科學的審判制度來進行監管。
最后、違法成本與侵權收益成反比。互聯網市場的新型不正當競爭對于當前的司法救濟來講被侵權人的獲配金額和維權成本相比較很低,而侵權人的違法成本和侵權收益成反比,成本很低收益巨大。不得不說這一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互聯網的不正當之風更加泛濫,因為從中獲得的巨大收益使得承擔敗訴的處罰金不值得一提。
二、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現狀。我國維護互聯網市場的秩序依靠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制度等,對于那些法無明文規定的行為,大多通過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一般條款靈活運用進行判處。同時我國也借鑒了其他發達國家在法律方面的經驗和精髓,實現了在法律、行政法規和行業方面的同步管理。對于互聯網這一行業的發展中,不難看出行業自律規范的重要性。但是遺憾的是,行業自律公約及規范性的自律公約在實踐過程中不夠被認可,雖然具有一般性的契約效力,但不存在實際的法律效力,由此制約了互聯網行業的穩定發展。
(二)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存在的問題
1.“一般條款”規制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不足。“一般條款”又稱“兜底條款”,指的是規范指引,所表述的是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的結合。因此,作為是在學科內進行探討分析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像法律事實總結那樣抽象得出的而具有理解上的詮釋空間,這使得司法機關在行使權利時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但每個人在思想上的不統一和不確定性加大了其在使用過程中的隨意性。同時,“一般條款”也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規范網絡市場上極度泛濫并且更新十分快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安定性。
2.互聯網不正當競爭法律責任規制的不合理。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主要是我國當前法律制度下的主要責任承擔方式,同樣體現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里,但其對于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依舊存在一定不合理之處,主要表現除了上述的“一般條款”不夠確定之外,還存在著賠償數額過低這一情況。首先,司法機關一直將《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作為認定其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依據,但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特性,在對此類行為的調取過程也存在著過重依賴技術人員的技術手段,而提高了調查取證的成本。其次,由于互聯網市場運營模式的獨特性,使得被侵權人所造成的損失難以具體估量,這導致了人民法院只能依職權酌情賠償,往往是賠償數額少于實際損失很多。
三、關于完善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司法解釋。我國當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缺少一條具體的條款對互聯網領域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規制,使得辦案人員其自由裁量權來進行定奪,但其中個人因素占據比例,也加大了案件審理的周期和穩定性。法律的滯后性是確定的,尤其對于日益更新的互聯網領域,但是可以適當的通過司法解釋來加大彌補法律規制滯后性帶來的法律規制缺位。司法解釋來源于司法實踐,免除了成文法律制定中的過于嚴謹復雜和周期長的特點,具備和不斷變化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更加實時緊密。在有效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同時,也達到了維護法律權威的作用。
(二)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如前文所述,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只有第二十條有規定民事責任是主要的補償性賠償。但對于法律責任的固有功能,要達到規制行為的作用就必須具備相對完備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而現行的法律只規定了補償性賠償制度,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規定仍然是缺失的。因此,僅有的懲罰性賠償不足以穩固互聯網的市場競爭秩序,只有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才能更好地發揮其預防和懲罰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曉嘩.經濟法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馮江.中國網絡市場之競爭法博弈[M].法律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