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慶東
德高為師,行為世范。新時期,面對求新求變求異的青少年,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新形象,塑造良好的師德風范,主動進取,不斷提升教學力,才能真正接近學子,走進學子心里。
一、與時俱進,有較好的學習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心理行為和學習興趣及生活需求等也會發生變化。很多教育研究者和一線的名師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實踐,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理論和方法。如教學內容要生活化、社會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個性化等。因此,教師要特別善于學習教育理論和了解新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教育工作。否則,有時候,就會被學生認為“老套”,與學生形成“代溝”。學習力是師者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善于管理,有較強的引領力
教師是班級團隊的管理者、組織者、指導者,要有管理經營好班級的意識,引領整體團隊向前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班級骨干,善于指導骨干開展工作。依據小組動力理論,建構同一方向的N個磁場,發揮和放大各磁場的磁性作用。如開展小組同伴互促式管理,推行“班級無小事,事事有人管”的班級管理責任制;推行“4人小組”班級管理制度,設小組長和監督員;推行“班長、值日生、組長、科代表輪流制等班級管理制度等。優化班級細節管理,對學生反映的問題要重視,及時調查了解和解決。同時,利用各種評比手段和激勵制度調動和引領整體團隊的不斷發展,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三、平等待生,有較高的認同力
親和力是教師在身教、言教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讓學生感受到的親切感和信賴感。教師親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把學生當成大寫的人,當作自己的親密朋友,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形成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教師才易于把握學生的真實需要和興趣,為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四、因材施教,有較強的教學力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因素,開展教育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虛心地向各類名師學習,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做到一課一得或多得,課后能夠進行有效的反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這樣就容易在不斷的積累中形式求真務實的教學風格,逐漸成為教學中的骨干。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么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也會慢慢喪失。若是班主任,就要經常思考:怎樣才能了解當今學生的思想與個性特點、學習與生活的新需求?如何改進和提高班級管理的水平?如何提高教育的針對性與藝術性?教育的內容要怎樣才會富有人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如你是課任老師,就要經常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變得有序、有趣、有效?如何設計更多的平臺,讓學生得到更多鍛煉和提高?教學的語言要怎樣才會富有個性化,顯得風趣幽默?
五、上善若水,有善愛的能力
教師必須有很強的慈愛之心,只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設身處地為他們的發展著想,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做到彼此間的接受和理解。同時還要具有愛的藝術,教育的藝術。然而,有些教師,有時在愛的名義下,對學生實行所謂愛學生的教育,學生心里卻不認同,不能接受,就把教師的愛當成了“一種懲罰”。學生不是不能接受教育的內容,而是不能接受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六、善于表揚,有激勵學生的發展力
學生都有得到肯定和贊賞的心理,一句贊揚的話可能會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教師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應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表揚學生。當然,贊美要言之有物,深入挖掘學生品質、個性上的閃光點,不能虛浮空洞。鼓勵會讓學生認識到教師給予的高期望值,從而提高對自己的定位,鼓勵會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心理安全,不然,學生會由于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而隱藏真實思維和情感體驗。得不到鼓勵的學生會弱化學習的信心,產生自卑感,構筑起心理防線,甚至壓抑、封閉自己的情感,學生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責任編輯 王思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