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惠
【摘 要】本文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基礎課程傳統教學現狀,分析復合型創新設計人才培養規格,在總結院校藝工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思路與舉措,介紹相應改革目標與方法,對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起到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藝工結合;設計基礎課;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47-02
一、藝工結合教育理念
所謂的“藝工結合教育理念”是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的結合,也是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的結合,更是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結合。這種創新教育理念是針對現代社會對技術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現狀,高校采用藝工結合教學形式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中,將以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工程技術知識融入到設計教學實踐中,開展跨專業的授課內容、工程技術的綜合訓練、校企合作的實訓項目,最終實現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創新培養,滿足現代社會市場對該專業人才的技術多元化要求。
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通過良好的審美能力以及獨特的審美視域進行培養,激發和培養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力和理解力。現代藝術與設計所需要的基礎教育,應當超越舊的傳統教學,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拋棄呆板觀察,進行沒有障礙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認知。
藝工結合培養模式呈現出多樣性和發展性特征,培養復合型創新設計人才的關鍵,是系統開展各學科課程教學的改革,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藝工結合是目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因此藝術設計各學科教學也應在傳統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改革,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滯后。首先,藝術類專業擴招使得現在班級人數增加,課程時間壓縮,加之經過考前應試突擊的專業教育,學生實際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大多數學生都無法發揮自主特色,課堂氣氛呆滯。
其次,藝術設計專業與純繪畫專業不同,其傾向于設計,同時創新是藝術設計的靈魂,也是所有藝術設計的本質要求。因此,教師在設計專業課的教學中,應向學生強調“創意”“創造性”等創新理念,而不僅僅是模仿甚至照搬。盡管許多院校已將《素描》和《色彩》課程改為《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然而教學依然沿用以寫實為主的靜物、石膏像、人物寫生等傳統模式,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和考前集訓沒有區別。這種以傳授技法而再現物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強調操作性,可重復的、程式化的技術轉讓,顯然,這和設計所蘊含的獨特性精神背道而馳。
(二)基礎課程與后續設計課程嚴重脫節。當前,許多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課程相互孤立。在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容易導致學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實際運用到今后的專業課程中。另外,諸如色彩、素描、構成設計等課程的設置,使得針對專業設計課的基礎教學思路不明確,不僅缺乏理論知識的傳授,更缺乏將設計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的路徑,從而造成基礎教學和專業設計教學嚴重脫節。
(三)工程知識和實踐訓練缺乏。在國內各高校“藝工結合”教育理念的倡導下,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存在著側重藝術表現而缺乏實踐操作的現實問題,所以應有計劃安排學生進行工程實踐訓練,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探究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與思路的調整。在教學計劃中,應培養學生具備對現實世界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對形態結構的多角度分析、提煉、發展創造,對形式要素的主動應用,以及搜索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課程訓練中提高學生造型審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自身創造力,擺脫常規,以真實獨特的審美視角創造出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新形象,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認知。課程擬以素描、色彩、圖案、構成為基本手段,強化豐富靈活的訓練小課題,啟發和引導學生創造性理解藝術和設計的關系,以及繪畫基礎和設計基礎的關系,最后從寫生的研究到多種表現手段的創作。
訓練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過程中的思維訓練和認知方式,并非單純表象特征的描摹,用創造性的設計思維探索造型的各種可能性。學習訓練過程保持創新性、實驗性,以便探索藝術設計的思維、語言、邏輯和形式。從視覺的認知形態到心理的形象感受,最后將其體現在造型的表現創作之中,從而在設計中將物質與精神完美結合在一起。整個學習訓練過程強調實驗性和動手能力,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將課程訓練內容合理分解為一個或多個項目。
作為理工科大學,擁有多學科的工程技術教學資源和先進的實驗教學設施,如何整合這些資源,將學生的實驗性方案轉化為現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在教學內容上可通過四個單元訓練循序漸進。第一單元是物象研究;第二單元是自然形態的解析研究;第三單元是人工形態的解析和變體;第四單元是專題性的創作圖案、設計方案的形成實施。
教學應采取教學互動的原則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創作熱情。教師要通過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避免既定教學模式的單一化、模式化,從而限定了創造的可能性。應讓課堂成為各種設計思潮的集中地,讓學生對設計充滿探求的熱情和喜悅,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以提高他們的眼界和審美,加強實踐動手能力。
主要方法包括:第一,教師講授;第二,各種快速練習(擺拍、結構歸納、圖案整理、歸納變形);第三,作業練習與點評(通過相關的課程單元進行課堂快題練習、課下作業練習、拍攝、創作;針對作業制作過程、創作思路和表現方式,指導學生進行改進);第四,項目的創建與實施。
在課程的遞進訓練過程中,一是要對物象進行研究,鍛煉學生用新鮮的眼光觀察周圍生動的世界。二是要對自然形態進行分析研究,培養學生從內部結構探索、分析、概括其形態。訓練對形式要素的感悟與提煉能力,通過研究內部形態的豐富性,也為仿生設計提供來源。三是對人工形態的研究將有可能促使對一切現有的“造物”進行重新審視,分析其設計原則,由此可培養學生對空間、材料、結構、體積等多種元素進行綜合的能力。四是在專題性的創作和設計方案的形成實施過程中,可將前三部分的訓練成果進行合理分析、整合、應用,從而生成一個或數個工程項目,組建實訓平臺。
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課程,涉及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圖案,甚至材料試驗。作業形態呈現遞進發展的態勢,從形態上講,是從自然形態過渡到抽象形態的過程;從思維上講,是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的認知,以及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從表現上講,是從素描色彩寫生到多種手段創作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理性分析與感覺的結合,以及具象與抽象的聯系過渡等特點。在訓練過程中強調思維的靈活性、藝術敏感性的養成,并重視造型審美能力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強調學生自身的創造能力和作品的實驗性與可行性。
四、結語
藝術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通過良好的審美能力以及獨特的審美視域進行培養,其次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力和理解力。
藝術設計專業以往的教學模式僵化死板,僅重視繪畫技法的學習,很少涉及靈感和感受,缺乏表現的激情和欲望,忽略了創造性的體驗和領悟。現代藝術與設計所需要的基礎教育,應當超越舊的傳統教學,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拋棄呆板的觀察,從而進行沒有障礙的思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認知。
在新型的培養模式指導下,本文擬出的設計基礎課程的調整與改革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涉及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圖案,甚至材料試驗。從形態上講,是從自然形態過渡到抽象形態的一個過程;從思維上講,是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的認知,以及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從表現上講,是從素描色彩寫生到多種手段創作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理性分析與感覺的結合,以及具象與抽象的聯系過渡等特點。在訓練過程中強調思維的靈活性、藝術敏感性的養成,并重視造型審美能力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強調學生自身的創造能力和作品的實驗性、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陳建勇,徐定華,關勤. 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改革聯動培養藝工結合的復合型設計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9,(08):49-51.
[2] 陳建勇,徐定華,關勤.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科技資訊,2014,(10):57-60.
[3] 徐冰.“跨界教育”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69-71.
[4]繆旭紅,蔣高明,吳志明.藝工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紡織教育,2011(03).
[5]李偉,羅俊.藝工結合跨學科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與監控體系研究——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2(20).
[6] 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07.
[7]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
[8]吳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在工業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8.
[9]夏艷萍.甘肅省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