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桂麗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致力于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即不僅具有高的知識水平和科學素養,而且具有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精神。將哲學思想滲透于高中化學的教學中,即能夠很好地達到這一目的。學生能夠在深刻理解化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一定的哲學意識以及“變化與平衡”的觀念,可謂是一舉多得。
【關鍵詞】高中化學;哲學思想;變化與平衡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學生高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這一要求也逐漸為廣大教師所了解并推進。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等,這些素養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會使他們對化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為他們走向社會、終身學習做好了準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培養學生的“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這一核心素養,我在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幫助學生培養“變化與平衡”的觀念。
一、內因外因,辯證作用
高中化學所關注的重點之一是物質的變化。變化的發生需要條件,同時也與物質的性質有很大的關系,也就是“外因”和“內因”,要想知道物質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內因與外因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醇與濃硫酸的實驗時,以乙醇為例,二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CH■OH CH■ CH■↑+H■O以及2CH■CH■OH CH■CH■OCH■CH■+H■O。但在實驗教學時,我只告訴學生要發生反應的是乙醇和濃硫酸這兩個物質。我將兩組乙醇和濃硫酸分別加熱到170攝氏度和140攝氏度,學生們發現了兩個實驗現象的明顯差別,并提問,為什么反應物質是一樣的,不同溫度下卻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呢?這時,我向學生講解:乙醇可以在濃硫酸的作用下發生脫水反應是因為它有羥基(-OH),這是化學反應的內因,但是溫度不同,乙醇分子反應的機理也就不同,所以雖然都會生成水,但是在170℃和140℃的條件下分別生成的是乙烯(CH■ CH■)和乙醚(CH■CH■OCH■CH■)。溫度就是這個脫水反應的外因。所以化學反應的發生不僅要考慮外因,還要考慮內因,只有辯證地觀察和思考,才能確定在變化之后正確的平衡關系。
由此可見,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滲透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夠培養學生的“變化與平衡”的觀念,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量變質變,探究規律
量變引起質變,但是量變到什么程度會發生質變?又會質變到什么程度?這些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尋的,其中也滲透著哲學的思想,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
比如在必修2第一章第二節《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我就向學生滲透了這種“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帶領學生探索了其中的規律。我讓學生自行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并歸納其中的變化規律。學生很容易就能發現,元素號每加一,電子數也會對應加一,但除了最里邊的一層,另外兩層電子數最多為8個。另外,最重要的是,3號元素到10號元素Li、Be、B、C、N、O、F、Ne,雖然相鄰的兩個元素核外電子只相差一個,但性質卻不完全相同,隨著電子數的增多,非金屬性越強,而金屬性越弱,Li雖然十分活潑,但核外電子逐個遞增,到最后的10號元素已經是十分穩定的了。從Be到B,雖然核外電子數只變化了一個,但已經是從金屬變到非金屬了。由此可見,量變會引起質變。再整體來看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有一個梯形的分界線,因此可以認為,核外電子層數越多時,原子核對電子的控制能力越弱,越容易失去電子,金屬性也就越強,需要更多的最外層電子才能質變為非金屬。
質變是從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變化,量變是使這種變化發生的一種方式,在教學中滲透“量變轉換為質變的思想”,引導學生探索這種規律,認識變化的本質,掌握變化與平衡的規律。
三、主要次要,化解矛盾
高中化學的很多物質變化、性質都是有普遍性的規律的,我們應當善于利用這些規律。但也會有特殊情況,學生若仍利用普遍規律解題,可能會與正確結果相矛盾,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分清楚主要及次要,化解這種矛盾。
比如在教學必修1第四章第四節《硫酸、硝酸和氨》時,為了加深學生們濃硫酸、濃硝酸性質的理解,讓他們看到普遍規律以及特殊情況,化解根據舊有判斷得到結論與實驗想象的矛盾,我設計了一組實驗,將鋅分別與稀硫酸、濃硫酸以及濃硝酸反應。學生們普遍認為,鋅可以置換出酸里邊的氫,即發生Zn+H■SO■=ZnSO■+H■↑及Zn+2HNO■=Zn(NO■)■+H■↑的反應,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濃硫酸和濃硝酸的反應并不是上述方程式,這是因為在稀硫酸中,起氧化作用的是氫,因此氫被還原產生氫氣。但是在濃硫酸和濃硝酸中,被還原的是硫元素和氮元素,因此還原的產物應該是SO■和NO■,而不會產生氫氣,因此正確的方程式為Zn+2H■SO■(濃)=ZnSO■+SO■↑+2H■O和Zn+4HNO■(濃)=Zn(NO■)■+2NO■↑+2H■O。學生們通過對這一實驗的學習,認識到了化學反應規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對變化與平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哲學中廣為人知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化學中也是有的。向學生滲透這種哲學思想,幫助學生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中的變化與平衡,提升化學水平。
總而言之,教師可以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讓學生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待化學中物質的變化,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內因外因,探究規律把握量變和質變,分清主次化解與舊有觀點的矛盾,培養化學“變化與平衡”的觀念。不僅能讓學生對化學這一學科有更為深入而且貼近本質的理解,而且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禹永保.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教育[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3(02)
[2]鐘東臣,盧偉.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J].凱里學院學報,200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