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桂
高中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術性相結合的課程,作品制作課是信息技術教學中最常見、最有效的授課方式,如圖像處理、程序設計、網頁設計等都能以作品制作課的形式展開教學。如何高效的組織學生進行作品制作是上好這類課程的關鍵。
一、作品制作課的傳統教學模式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開展較多的模塊包括《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和《算法與程序設計》等。在這些模塊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最多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各種任務,這些任務中的大部分是作品的制作,學生通過一節課甚至多節課來完成作品,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學到相應的知識,提高動手能力。
最簡單的作品制作模式是每位學生按照老師布置的任務單獨完成一個作品,這種模式操作簡單,方便,教師容易管理,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學生間的知識面參差不齊,動手能力差別很大,教師布置任務后,部分動手能力差的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完成作品,另一部分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卻因早早完成任務,導致大部分時間無所事事。
另外一種模式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作品,小組合作完成作品強調了學生相互間的分工與和合作,但是實際實施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學生沒有認真參與,分配的任務無法完成,他們消極的地依賴分組中的其他同學解決全組的問題,在小組中只是掛名和分享學習成果,最終的作品只由一兩個能力較強的小組成員完成,達不到教師所期待的教學效果。
如果能改進以上提到的不足,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啟發他們主動交流,以互動的方式完成作品制作,將會使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優點,積極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技能。而對于班級整體來說,達到快速進步的效果。
二、將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引入作品制作課中
1. 結對編程的介紹
近年來,隨之極限編程(XP)在軟件開發領域的流行,極限編程12個關鍵實踐之一的結對編程被更廣泛的采用。結對編程就是兩位程序員肩并肩地坐在同一臺電腦前,面對同一顯示器,使用同一鍵盤,同一鼠標進行工作。他們一起分析,一起設計,一起編碼和測試,基本上所有的環節都是一起并肩的,平等地,互補地進行。它的核心精髓在于兩個人為一小組緊密合作,時刻交流。
結對編程的優點,一是可以減少風險,減少風險的最佳方法是確保團隊中的每個人都熟悉系統的所有部件和更改。傳播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讓了解系統的人和不了解系統的人一起解決問題。二是使團隊的生產效率更高,一個人編寫代碼,另一個人在旁邊思考,能為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發現問題及時指正。三是工作效率更高,結對編程有一種相互督促的作用,在一邊工作疲憊狀態不好使,另一邊會起一個鼓勵和激發斗志的作用。四是生成更好的代碼,兩個人的智慧勝過一個人,結對工作時,兩人中至少有一個人在復查代碼,使生產的代碼質量更高。
2. 從結對編程到結對式作品制作
結對編程在軟件業界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把這種結對工作的模式引入到課堂,應用于課堂學生電腦作品中,我認為是可行的。首先,無論是開發軟件還是學生電腦作品制作,它們的生命周期中同樣經歷著從設計到編碼(制作)測試修改,最終完成作品的制作過程,應該說,課堂上的電腦作品制作就是一個微型版軟件開發。其次,無論是大型的軟件開發還是課堂的作品制作,它們的目標都是通過集體的分工協作來提高開發的效率,通過結對工作來盡快提高開發小組成員的能力,消除個人的極限性,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更高的質量完成相應的任務。
由于軟件開發和課堂制作之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相同點,我們把原本只應用于編程的結對工作模式引入課堂,將會起到積極地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綜合能力,結對學習的內在含義決定了學生必須進行合作,在結對工作中雙方容易學習到對方的優點,看清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其次,結對模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作品制作中,從而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結對學習模式中,結對的雙方處于對等的位置,都是作品制作的主角,能力差的一方完全擺脫了旁觀者的角色。另外,結對制作模式能夠提高學生作品制作的效率。
3. 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在作品制作過程中實施的具體做法
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當需要完成的作品較為簡單,能在30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之內的,學生兩人結對完成一個作品,同時規定兩位同學只能用使用一臺電腦,一位同學制作時,另一位同學在旁邊負責盯緊可能出現的錯誤,包括低級錯誤和方向性錯誤。當出現一個問題對于其中一個人來說,難于解決,而恰好是另一個人的強項時,那么兩個人的角色就發生轉換。
當作品較為復雜,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制作時間超過一節課時,我們在上面提到的結對制作的基礎上進行擴展,以4~6名學生分成作品制作小組,小組成員兩兩結對;每小組自行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協調、分配制作任務、跟蹤進度等工作。一個六人小組結對的情況如下圖1所示:
這里的配對并不是固定的,兩兩的配對組合隨時可以調換,例如,A和B這一時刻配對,過短時間后B與C又可以重新配對(如圖2所示)。配對的時間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在課堂上一般以20分鐘左右為宜。
教師在上課前該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協助學生先對全班同學進行合理的分組。課堂上,教師給出制作任務后,應在課堂中來回走動進行檢查督促和輔導,及時發現學生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幫助解決,實踐制作作品完成后,每位組長應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向老師匯報相應的制作成果及每位組員在制作過程中的出現的各種情況。教師應做好相應的記錄,以便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應用中,我們采用現在流行的Moodle在線學習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分組,跟蹤作品制作情況,并進行作品的批改和評定。
學生在采用結對模式進行作品制作后,制作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味,作品制作從應付式變成一種交流和相互督促的學習過程,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補短長,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三、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引入后的效果
1. 實際效果
把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引入作品制作課堂后,實踐中,我們觀察到學生通過兩兩的結對,在制作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監督、糾錯復查,互相信任和鼓勵對方。不僅加快了作品的制作速度,提高了作品的設計和制作的質量,同時提高了制作技術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自信心都得到明顯的增強,作品的完成率和優良率大大提高。另外,作品制作過程中,他們更喜歡從結對的同學或者小組中得到建議和技術支持,不再把老師作為技術指導的唯一來源,客觀上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
2. 對照試驗
我們選擇了羅村高中高一級三個班進行了對照試驗,以檢測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對學生作品制作完成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兩組試驗分別采用的制作題目是:“改革開放三十年”(2008-2009 年第一學期南海區高中信息技術必修模塊考試作品題)和“校園360全景圖的制作”(信息技術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試驗采用在規定時間里制作作品的完成率和作品的全班平均分來作為對比參數。試驗的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從表1、表2可以看到,采用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進行作品制作的班級,無論是作品的完成率還是班級平均分都優于采用傳統模式的班級。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能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我們通過將結對式作品制作模式引入作品制作課,避免了學生之間缺乏交流的狀況,同時也改進了傳統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任務分工不明確,部分小組成員敷衍了事的的學習狀況,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個團隊中如何進行真正的協作學習,通過完美的溝通和取長補短來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動手能力。教學改革永無止境,我們將繼續研究結對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