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文
略讀課文大多安排一課時,用精讀課文的教法絕對是不行的。建議依據(jù)教學目標,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板塊設計”,下面結(jié)合教學實例,簡要述說略讀課文的一般流程。
一、整體感知,自讀自悟(第一板塊)
初讀課文,疏通文字。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語,通過查詞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義。再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悟文本表達的主旨和寫法。鼓勵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在文章的空白處做旁批,寫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畫出不理解的含義深刻的詞句,寫出自己的疑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四上的《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抓住兩個主要問題讓學生進行自讀自悟:
(1)在小木偶的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的理解。由于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找到第(1)個問題答案非常容易;對第(2)個問題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理解感悟也不難,那就是“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誰要是不會笑就無法體驗生活的快樂。但生活是復雜的,除了高興的事,還會有傷心的事”。這樣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就能很好的體會《小木偶的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二、交流感悟,加深理解(第二板塊)
依據(jù)單元訓練重點、課后問題和學生的質(zhì)疑,梳理出幾個重點的問題,圍繞這個幾個問題開展教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已學過的閱讀方法來進行閱讀實踐,并適時點評,總結(jié)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能為我所用。這些閱讀方法有歸納主要內(nèi)容的、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等。
通過交流,不但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相互學習借鑒,促進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人教版五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說說背誦那么多古詩文有什么好處,季羨林先生說這些話的目的是什么,談談自己的感想。通過交流和教師的“畫龍點睛”般的點撥,學生們明確了這是季老對青少年提出的古詩文積累的建議。“起碼”說明了什么?這是最低的量化要求。這既是季老先生自身的體驗,又有對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關注。
三、學習表達,注重遷移(第三板塊)
葉圣陶曾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不能停滯于對文本的感悟上。也要對文本的表達方法、寫作特色進行梳理、分析、總結(jié),從中有所借鑒,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遷移到略讀課文或讀寫的實踐當中。比如,《金錢的魔力》,是人教版五下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組課文就是讓學生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這組課文編排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三篇精讀課文。學生通過對這三篇課文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作家在刻畫人物時所采用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tài)、心理活動描寫等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教略讀課文《金錢的魔力》時,就讓學生把剛學過的刻畫人物方法遷移過來。教學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哪些詞句能概括托德特點。學生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到刻畫托德的語句:開始對“我”十分怠慢——當“我”拿出鈔票——“好極了,我向你道歉。”——笑容是遍布滿臉的……學生由于有了之前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很快就能找出作者對托德的語言、神態(tài)的生動描寫,并能很快的分析出托德的市儈小人形象,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拓展延伸,讀寫實踐(第四板塊)
教師要找準略讀課文的“拓展點”“延伸點”,進行讀寫訓練。只有在“舉一反三”的讀寫實踐中,才能使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得以提高。如人教版五下略讀課文《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文字比較易懂,但字里行間飽含著強烈的情感——慈母對兒子的款款深情以及“我”對母親的熱愛。教師要抓住文本的特點和編者的設計意圖,不要過多地設計問題,只出示以下兩個問題即可。
(1)歸納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從中體會出什么。(結(jié)合詞句)
(2)找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想一想,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母親的深情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學生運用積累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邊讀邊想邊圈畫出相關的語句,然后交流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在此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再拓展到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紙船——寄母親》,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母親、父親、爺爺、奶奶等親人關愛自己的事兒,升華情感,加深理解體驗。最后布置習作,落在筆頭上,使遷移運用到實際上去。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