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春強
摘 要: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它涉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主要體現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學生核心素養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平面鏡成像》為例,淺談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組;合作;探究;核心素養
《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之后,對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這個探究過程能夠充分體現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這個探究性實驗,能夠為初中物理的探究性學習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對以后的教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之后,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會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分析解釋簡單的現象。
2.會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圖。
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體會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驗成功的樂趣。
一、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本節課首先播放了一段有趣《動物大戰鏡子》視頻,然后演示了神奇的“水淹蠟燭”這個實驗。
在桌子上豎直放置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了一只杯子,然后將點燃的蠟燭放在杯中。在玻璃后面也放置一只相同的杯子,這只杯子內并沒有放蠟燭。調節好玻璃及杯子的位置,使同學們可以通過玻璃清晰地看到后面的杯中也有一支被“點燃”的蠟燭。然后逐漸往后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現燭焰并沒有熄滅。
學生看完這兩段之后體會到物理的神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探究的欲望,紛紛在小組之間展開交流討論,都著急通過實驗找出其中的奧秘,此時教師及時提出:鏡子中的“物體”和鏡子外邊的物體究竟有什么關系?我們應在幾個方面探究這個問題?同時及時引入平面鏡、像等這些名詞,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二、設計實驗,收集數據
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小組呈現的猜想可能很多種,及時肯定他們的想法,但是在總結他們的觀點之后,為了節約時間,可以主要在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1)當物體靠近平面鏡時像的大小是否會變大?(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
接下來組織學生設計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實驗中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一個難點。在組織學生討論前,可以給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實驗最好在較明亮的環境還是較黑暗的環境進行?(2)實驗中如何確定像的位置?(3)實驗中如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4)實驗中如何比較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5)為了比較它們的大小關系和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我們應只做一次實驗還是多做幾次實驗?這樣便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設計實驗和制定計劃。實驗中如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是學生的難點,通過不斷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明白找一個大小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把它放到鏡中像的位置,這樣便可以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同時也確定了像的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寬松的環境。在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怎樣準確找到像的位置并標注。連接像與物間的連線后,引導學生探究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在像的位置放一張白紙,觀察白紙上有沒有像產生?為虛像的概念的教學做好鋪墊。
三、分析論證,得出規律
學生在收集完數據后,組織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分析實驗數據,教師不要急于得出實驗結論,應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師適當糾正他們的物理用語(如像與物間的因果關系,像在前物在后),讓他們體驗第一次探究成功的樂趣。
關注學生核心素養,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成就一批有創新精神的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