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輝
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讓學生領會美術帶給他們的知識和樂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激發創新精神,調節心理狀態,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那么,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打造有效的美術課堂?
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和主動意識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才能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首先,要發掘教材內容呈現形式,尋找刺激的新異與變化。在教學中,教師尤其要創造性地處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簡單易懂”的內容,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靈活開放的呈現方式,給學生以出乎意料的新穎感受;或設置思維荒漠,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處理好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中防止學生松弛、疲沓、厭學,引發學生興趣情緒的關鍵。要充分利用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
其次,要發揮美術教學活動的獨特魅力,滿足學生的審美需要。學習興趣是個體力求探究事物并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我們在美術教學中,要積極采取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影視、錄像、多媒體、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再現形象,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不斷給學生以高尚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美術的興趣。
二、培養問題意識
美術學習,需要學生將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1. 創設問題情境。在美術教學中,由于受教師、學生和教學設施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讓學生在認知活動中主動發現、提出問題還有一定的難度,它需要美術教師為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到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幫助。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探究學習的問題,學生根據所提供的問題進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而且,只要學生真正地進入了探究美術知識、技能的過程,就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其次,集中篩選和引導優化學生從問題情境中生發的問題,由此明確后續探究的目標和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第三,引導學生聯系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以及生活經驗,自行提出問題,并引發他們對所收集的信息材料進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強對視覺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2. 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提問或回答持有正確的態度,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愉悅,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才能引發學生求知、探究、創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問題。實際上,真正的學生探究活動整個地就是由問題引導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可以貫穿于探究活動的始終,自然地進行。它需要我們美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靈活地設計和取舍,使探究性學習獲得實效。
三、關注學習過程
1. 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經過教師精心設計,要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養能力,把學生推向探究知識的前臺。在美術課堂上,從探究問題的提出、學習伙伴的選擇,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
2. 供交互式學習的平臺。在課堂上,要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美術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包容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探究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適宜的創造活動環境,讓學生在富有情趣、表現活動自由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和技術方法,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創新精神。
四、交流拓展
同學們把自己學習的成果在學校交流展示,也把自己感覺到的困惑提出來全班同學共同探討,讓學生成為學生的老師,每一個學生都是其他同學的老師,每一個學生也把別的同學當作老師,這樣形成一個熱烈探討的氛圍,又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同學們進行分享的一個平臺。教師要營造一種這種爭論的氛圍,讓每個同學都有展示自己觀點的機會。對一件美術作品的欣賞應該要求學生要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鑒別,不再是被動地完全接受別人的觀點。在交流過程中我盡可能抓住學生的一些思想理念,或者根據教學目標提出的值得探討的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拓展探究,讓美術鑒賞真正要有學生自己的“鑒別”。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將一如既往探索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讓課堂教學得到了提升,讓師生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快樂。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