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楠
近年來,隨著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語文教學改革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勢,各地的教育專家和學者不斷推陳出新,標新立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各種花樣和奇招可謂給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增添了許多熱鬧的氣氛。
但是如此熱鬧如此多樣的語文教學,真的是本真的語文教學嗎?在各種爭奇斗艷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之下,我們的教學是否就與語言文字貼得更近?我們的學生是否更能將語文學以致用,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是否更能促進他們親近美好的人性,并幫助他們塑造一顆健康美好的心靈?
當我們靜心思考,我們需要的也許不是各種異彩紛呈的語文教學,而是一種著眼于語言文字本身,且更加貼近生活和人性的教學,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教學。
一、何為“三味”語文教學
1. 語文教學追求本真的“語文味”
“語文味”教學的研究在教育界已經取得相當卓著的成就,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應屬全國語文教學名師程少堂老師。筆者認為程少堂所詮釋的“語文味”三大要素中第三點“品味語言文字之美”最為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要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一種實實在在貼近語言文字本身的本真教學。這種本真的語文味,首先是讓孩子實實在在去感知到語言文字的美感,讓孩子們在感受的過程中自然產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愿望,并最終學以致用,將感知獲得的語言文字生成為自己的語言文字,甚至最終形成自身“腹有詩書”的儒雅氣質。
2. 語文教學追求接地氣的“生活味”
“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這兩句話說出了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教育是立足于生活實際的,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亦如是,語言文字本身就來自于人類社會,最終也是為生活服務的。美國教育家華特更有一句名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簡明扼要地表達了生活與語文的緊密聯系。
語文課堂上追求“生活味”,也就是語文課堂不能僅僅是灌輸語文知識的課堂,不是為教學而教學的,而應該立足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在這里,筆者將“生活”界定為廣義上的生活,就是認知這個世界,包括大自然的奧秘、社會生活多個方面,即每個學生個體在他一生中將可能面臨的生活內容。
3. 語文教學追求塑造心靈的“人情味”
語文學科是與“內心情感”貼得最近的學科,語文教學應當具有滿滿的人情味。這里的“人情味”應當包括幾個方面:教師對學生的人情關懷,教學過程中對文本中人情的體會,教學中與社會人情的相聯系。“人情味”首先應該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上。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一位教師有人情味,他的教學充滿人性化,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那么他的學生自然耳濡目染,受盡熏陶。
4. “三味”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上文中闡述的“語文味”“生活味”“人情味”是語文教學的“三味”,雖然各有特色,但卻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語言文字來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發展于人類生活,創造出人類文明,因此,語文絕對是關于社會人生的學科,這就注定語文作為學科教學時,語文味、生活味、人情味的統一性。
二、如何踐行“三味”語文教學
1. 注重品味文字,讓“語文味”芳香四溢
帶領學生品味文字的美感,是追求本真的語文的起點。如果學生總是“死讀爛讀”,把文章讀得倒背如流,卻不懂得文字的美妙之處,那是失敗的語文教學。真正具有語文味的課堂,是師生如品茶一般品嘗文字的課堂。
2. 時常聯系生活,讓“生活味”彰顯溫馨
學習的本質是懂生活,任何學術上的事物都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在教學上多一些“生活味”,讓課堂教學生活化,充滿溫馨的生活氣息,會讓學生更自然地感受知識、獲得知識。
3. 巧用悟情之法,讓“人情味”升華課堂
語言文字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情感則為語文的靈魂。缺乏真情或者用情不恰當的文字都讓人難以忍受,而巧妙恰當的運用情感的文字往往魅力十足。語文課堂也一樣,完全缺少情感會使課堂失去靈魂,而過分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則會使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課。因此,語文課堂巧用悟請之法,讓課堂多幾分恰到好處的“人情味”,會使語文課富有魅力。
4. 重閱讀重積累,最是書香能致遠
“三味”語文教學的踐行,不能蜻蜓點水式地體現一下“語文味”、淺嘗一點“生活味”和偶爾意思一下“人情味”。歸根結底,真正本真的教學,能做到三味俱全的教學,要從閱讀和積累入手。“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把語文課堂上出味道,就要有滿腹經綸,就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歷。
責任編輯 黃博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