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

摘 要:人們習慣上把由上海、浙江率先于2014年啟動的高考綜合改革稱為“新高考”。新高考的“新”主要表現在:“套餐”選項,從文、理2個增加到20個,增大了選擇性;錄取依據,從一個依據變為“兩依據一參考”,打破了“唯分數論”;英語考試兩考制,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生涯規劃、選課走班和綜合素質評價將是新高考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難點問題。展望新高考,“以生為本”成為核心理念,學校定位會更加明確;“開門辦學”成為現實需要,課程資源會更加豐富;“教學相長”成為自覺追求,學校管理會更加科學;“協同育人”成為共同責任,中學大學會更加配合。迎接新高考,要因校制宜,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行動目標和行動任務。
關鍵詞:高考改革;校本行動;學校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3-0013-03
上海和浙江兩地的中學,作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他們在應對高考改革過程中的實踐經驗、提供的每一個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對我們后來者早做規劃、少走彎路,都顯得彌足珍貴。2018年4月15日—21日,本人有幸作為長沙市高考改革滬杭高級研修班的一員,看學校、提認識、聽經驗、思對策,受益匪淺。
一、認識“新高考”
1.“新高考”新在哪兒
本輪高考改革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考試科目“3+3”(不分文理,除語、數、英3科統一高考外,再從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中選考3個科目);二是錄取“兩依據一參考”(依據兩個“3”,參考一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三是英語考試兩選一(選擇考得較好的一次計入總分)。
不分文理、更多選擇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新的學生觀;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依據,改變了“唯分數論”的教育質量觀;多次考試彌補了一次考試可能存在的各種偶然性造成的影響,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桎梏。
本人認為,新高考最重要的“新”是“選擇”,“選擇”既是其首要特點,也是其首要優點。通過選擇,真正實現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讓學生“學其所好,考其所長,錄其所愿”。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學會選擇,不僅是應對高考所需,也是伴隨一生的幾乎每天都需要面對的“考題”,更是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充分實現人生價值之所需。新高考的“指揮棒”恰恰指向的就是選擇,不僅給了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也給了中學和大學更多的選擇自己辦學特色的機會。
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新高考既給了高中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學、大學也應當有與之相配套的任務。下表所示為筆者以學生生涯和學業規劃為例整理出的學生、中學、大學的任務路線。
2.“新高考”難在哪兒
(1)生涯規劃問題。學校開始重視生涯規劃也不過幾年前的事情,絕大多數的學生、家長、教師從來都沒有做過甚至沒有聽說過,一般能想到的是借助咨詢機構,但成本動輒幾千元,且不一定能幫助學生準確規劃學業。學生要了解自己真實的興趣、特長,是否應當把某種特長發展為專長,自己的性格特質與什么樣的職業最匹配,最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些信息是需要使用有關專業的測評系統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得出的。開發出適合學生的生涯測評系統并把部分教師培訓為生涯規劃師,是當務之急,可能也是明智之舉。適合自己的職業到底是個什么樣?學生需要通過職業體驗獲得基本的感性認識;怎么才能獲得所需要的體驗,大學選什么專業對未來這個職業最有利?大學需要對有關專業的就業方向進行解讀,大學這個專業對高考選科有什么要求呢?學生需要在進入高中時就能知曉,而這樣的文件尚未正式發布。
(2)選課走班問題。新高考不分文理的選科,給了學生多達20種選擇的機會,選擇多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不確定性,會有行政班級課表、教室課表、教師課表、學生一人一張課表,排課會變得非常復雜。學校還要考慮給某時段無課的學生提供自習的地方,如何進行考勤而不至于學生“流浪”,學校場地能否滿足這樣的需要?學生選擇的不確定性勢必也會給學科所需的專業教師數量帶來不確定性,“潮汐現象”在所難免,這些困難是無法回避的。
(3)教學評價問題。這包括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重點是綜合素質評價。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專業要參考什么?標準是不統一的,也是不唯一的。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是,學校在什么時間、給學生提供什么樣的平臺來發展這些素質?誰來指導?會不會與其他學習和活動時間相沖突?誰來記錄相關的數據?如何保證高校對這些數據真實客觀的要求?需要保留什么樣的證據?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和面對的。
二、展望“新高考”
1.“以生為本”成為核心理念,學校定位會更加明確
新高考強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重視學生的自主發展,即“以生為本”成為核心理念。在實施高考改革的過程中,學校應緊扣這個理念制訂方案,以生源特點確定學校特色,會使學校定位更加明確。湖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我?!保槿罩泼褶k高級中學,目前的生源特點是“多元化”:有學業基礎較好且有藝體特長的,有學業基礎較好無藝體特長的,有學業基礎較弱但有藝體特長的,也有學業基礎弱且無藝體特長的?;谏鲜錾刺攸c,學校定位于每個學生“做對社會有益的公民,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通過扎實的生涯規劃課程,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地設計個性化的學業規劃和畢業去向,讀“雙一流”大學、讀一般大學、讀高職院校、拿到畢業證去參軍或工作,抑或選擇再復讀一年都是成功,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開門辦學”成為現實需要,課程資源會更加豐富
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學校提供豐富的課程和課程資源,除極少數名校強校外,很多學校是無法滿足每個學生各不相同的需要的。這就需要學校解放思想,借助社會力量資源,開門辦學,“校內校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虛擬實景相結合”,為學生牽線搭橋、鋪路搭臺,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
3.“教學相長”成為自覺追求,學校管理會更加科學
(1)學校管理信息化。展望新高考,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將得到顯著提升,眾多的軟件系統將投入使用,學生性格特質、選考科目、職業取向、學業成績、參與活動、現實表現等大數據都將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并自動反饋。
(2)教室功能多元化。隨著走班教學的開展,原來固化的行政班教室將逐步過渡為“教師工作室”,成為幾個同學科教師共同使用的集教研、備課、授課、輔導、實驗、閱覽、展覽等于一體的多功能之家,“教師不動學生動”將成為常態。
(3)教師角色多樣化。為了達到對走班教學的有效管理,授課教師同時應當行使教學班班主任之責,班主任只是學校小部分教師的事將成為過去時。每名任課教師同時還要作為若干名學生的導師,對學生的生活、學業、活動、思想等進行全面指導,“全員德育”將真正落地。有的教師還可能是某個社團的指導教師或教練,“一專多能”將成為對高中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
(4)師生關系和諧化。造成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因素中,學生失去選擇自由被教師壓著學,教師只管教不管育師生距離遠,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不能讓學生滿意等是幾個重要誘因。新高考特別強調建立在生涯規劃基礎上進行學業規劃,學生自己的人生自己規劃,自己的學業自己做主,選課選考都是學生自己的事,變“這是老師要我學的”為“老師,這是我要學的”;教師的導師角色,決定了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不再只是“學習”,還將包括對學生生活的指導和思想的引導,距離縮小了的師生會更親近;“選課”就是“選老師上課”,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才能有源源不斷的追隨自己的“生源”……新高考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了有利條件。
4.“協同育人”成為共同責任,中學大學會更加配合
把學生的興趣發展為特長,把特長發展為專長,再把專長作為大學的專業選擇,進而發展為未來的職業,并作為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接通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培養通道。大學需要中學提供相關專業所需的優質生源,中學也需要大學為中學生的人生規劃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撐。中學與大學聯合選拔培養“目標生”,為其高中學業和核心素養培育提供指導,是多利多贏的舉措,也是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共同責任。
三、迎接“新高考”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改革,學校要做好籌備硬件、軟件,完善課程體系,開發課程資源,配套管理制度,培訓師資隊伍,動員學生、家長,出臺行動方案等各項前期準備工作。以下是筆者對我校迎接高考改革行動方案的初步思考。
1.指導思想
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湖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為依據,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學校特色發展為目標,借鑒試點省市學校的成功經驗,以學生生涯規劃、選課走班、綜合素質評價為重點,根據學生實際,以學生升學指導和高中學業規劃為切入點,秉持“攜手做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實現學校辦學品質的全面提升。
2.基本原則
(1)傳承創新,發展特色。我校辦學近兩年來,關于分類編班與分級教學、人生規劃與導師團隊跟蹤制、與名校統一評價標準、評優只設標準不設指標、自然分材教學等一系列思考與實踐,完全符合高考改革理念,要結合新高考具體要求,進一步優化,做實做細,落地生根。
(2)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新高考改革是學校新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需要統籌考慮,需要兼顧不同學科師資可能出現“潮汐現象”的問題,學生學科學業基礎與升學追求之間的平衡問題,高校對綜合素質評價的要求與中學實際操作客觀統一的問題,硬件、軟件與管理制度的配套問題,學校與大學、兄弟學校之間的協作問題,家長因焦慮而可能引發的問題等,都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方案。防止顧此失彼、偏離主題,要使生涯和學業規劃、選課走班與綜合素質評價等重點工作少受干擾。
(3)立足實際,追求實效。要充分認識到學校辦學時間短、教師來源廣、生源基礎參差不齊、生源結構復雜等實際,采取分類培訓、骨干示范引領等辦法,保證學校相關舉措得到有效貫徹執行;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硬件的價值、制度的可連續性,能用的用,有缺陷的改進,不能改進的逐步更換,還沒有的逐步完善,要能夠滿足高考改革的實際需要,不盲目攀比,不照搬照套。如我校引進“學科潛能測評系統”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充分利用好學校已經建設并投入使用的“彩虹聯智能生涯實驗室”引導學生了解職業,印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引導學生了解專業及學業要求,使用《高中生生涯規劃與輔導》作為生涯規劃課教材等,使學生掌握選科的依據和方法,達到了會選、選對的目的。再如,我校把現有的“電子班牌”加裝指紋或刷卡考勤功能,升級“學校綜合管理平臺”等保證選課走班的有序進行。
3.行動目標
通過組織落實各項行動任務,形成學校胸有成竹、教師秣馬厲兵、家長緊密配合、學生訓練有素的主動局面。我校爭取在2019年元旦前,學生完成生涯和學業規劃課程,基本確定選考科目和層級,為在一年二期正式開始選課走班做好準備。經過三年努力,到2021年首屆新高考學生畢業,學校建校五周年時,把學校打造成一所教師舒心、學生用心、家長放心的優質民辦高中。
4.行動任務
(1)加強組織領導,增強工作的緊迫性和計劃性。學校要以校長掛帥成立迎接新高考領導小組和若干工作小組,明確各自的目標任務,制定全校總計劃和各小組分計劃,增強工作緊迫性,列出工作日程表,有計劃地推進工作,避免工作滯后被動的局面。
(2)加強宣傳動員,增強工作的指導性和規范性。教務處安排專人收集、整理、加工與新高考有關的文件、資料、案例、成果,確定對象,及時動員,精準培訓,統一指導、統一部署、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協調有序,避免盲目、慌張、混亂的局面。
(3)加強檢查督導,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和時效性。成立由教育、教學、教研、后勤等職能部門負責人聯合組成的督導小組,分管校領導要作為第一責任人,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通報、總結,發現問題,立即整改,避免聲音走調、執行走形、效果走樣的局面。
(4)加強行動研究,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創造性。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教科室要通過定期組織不同層面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向專家請教,向先行試點學校請教,組織研討活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創造性地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從而避免理論的空洞性和實踐的盲目性。
參考文獻:
[1]翟秀剛.“新高考”的思考與應對[J].湖北教育,2017(8):71-72.
[2]王 剛,羅 菲.關于新高考改革中難點的幾點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6):247-249.
[3]潘衛建.論高中教師與學生的有效溝通[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7(4):89-96.
[4]周曉璐.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及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J].上海教育,2017(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