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思維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我們要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剖析錯誤的成因,創設生動的思維情境,激發兒童學習興趣,讓學生經歷曲折的思維過程,發展深刻的思維品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學生最核心素養——思維素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錯誤資源;思維素養;簡易方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3-0074-02
一、巧借錯誤資源,創設生動思維情境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睂W生之所以出現錯誤,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知識理解出現偏差。這時教師要抓住這個錯誤資源,制造懸念,創設生動的思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海洋。
在教學本單元第68頁例3“解方程20-x=9”時,我先讓學生嘗試練習,學生大部分這樣做:“20-x=9,解:20-x+20=9+20,x=29?!蔽彝队俺鲞@種做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是對的。我微笑著說:“請你們把x=29代入方程檢驗,看對不對?”學生檢驗后,發現20減29不會減,左右不相等,思維陷入迷茫。這時,我啟發道:“左邊=20-x+20,可把后面20先交換前面來加:20+20-x,能消掉20嗎?這樣對不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減數為x的方程該如何解答。”這樣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創設有趣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吊起學生學習胃口,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思考問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錯誤資源,經歷曲折思維過程
與人文學科不同,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整體性、結構性、邏輯性、嚴謹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要著力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特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錯誤資源,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存在的問題,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例如,“倉庫里有兩桶油,甲桶油的質量是乙桶油的2.8倍,現在從甲桶取出14.4千克油放入乙桶,兩桶油的質量就相等。兩桶油原來各有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一部分學生這樣解答:“解:設乙桶油原來有x千克。2.8x-x=14.4”,求出x=8。教師不急于評判,而是先讓學生根據題意檢驗對錯。學生檢驗后,發現錯了,但不知錯在哪兒。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通過數形結合,學生很快發現數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原來甲桶油的質量-原來乙桶油的質量=取出油的質量×2,接著列出正確方程2.8x-x=14.4×2,這時教師問:“原先的方程右邊沒有乘2,為什么是錯的?”一位學生回答:“從線段圖看出,原來甲桶油的質量比乙桶油多的是取出油的質量的2倍,即2個14.4千克,所以原先列方程是錯的。”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整節課教學效果顯著。教師通過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不僅避免了學生犯同樣的錯誤,也讓學生經歷了復雜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加強了學生的發現、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借用錯誤資源,培養深刻思維品質
只有培養好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培養學生深刻的思維品質,才能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數學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善于借助錯誤資源,幫助學生優化思維方式,拓展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比如,在教學教材第77頁例3“蘋果和梨各買2千克,共花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蘋果每千克多少錢?”這題時,一位教師分三個步驟,由淺入深,發展學生的思維素養。第一步,先引導學生分析題意,說出等量關系:蘋果的總價+梨的總價=總價錢,然后讓學生嘗試列方程:2x+2.8×2=10.4,并解方程。在解方程中,不少學生這樣做:2x+2.8×2÷2=10.4÷2,2x+2.8=5.2,2x+2.8-2.8=5.2-2.8, 2x=2.4,x=1.2。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錯誤原因在于第一步兩邊除以2時,只有2.8×2除以2,2x沒有除以2,導致錯誤,因此這里第一步不能直接除以2。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解題思路是:先算出梨的總價2.8×2,再用方程兩邊減去5.6,最后算出x=2.4。第二步,引導學生說出第二種等量關系:(蘋果的單價+梨的單價)×2=總錢數,再列出含小括號的方程(x+2.8)×2=10.4,并解方程。第三步,教師出示方程“10×5+4x=150”,讓學生編出一道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并在小組交流討論,最后請代表匯報。教師通過三個不同層次對學生思維引導,較好地體現了建模思想,讓學生思維不斷走向深刻。
四、巧用錯誤資源,發展嚴密思維邏輯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摘錄條件、畫圖表、演示等,把抽象文字轉化為具體形象的圖像,這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能幫助學生理清題意,發展邏輯思維。
比如,在某單元的整理和復習階段,我出了這道題:“AB兩城相距700千米,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城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的速度是乙車的1.5倍,經過4小時兩車相遇又相離了100千米。甲乙兩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我先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有不少學生是這樣列方程的,他們先設乙車每小時行x千米,則甲車每小時行1.5x千米,列方程為(x+1.5x)×
4+100=700,算出x=60。他們認為等量關系式是:速度和×時間+相離路程=總路程。這道題的解題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相遇又相離”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讓兩位學生到黑板前面,表演兩車行的過程。兩位學生分別代表甲乙兩車,教室兩端分別代表AB兩城,兩位學生分別站在教室兩端,同時相向出發,甲步伐大又走得快,乙步伐小又走得慢,他們在途中相遇后,又繼續走,又相離一段路程。這段路程代表題意中的100千米。這時,我問學生:“是兩車合行的路程多,還是AB兩城相距的路程多?”通過演示,學生很快理解是兩車合行的路程多。我繼續追問:“兩車合行的路程等于什么呢?”請學生先畫出示意圖,再分組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嚴密的推理,得出正確的等量關系:兩車合行的路程=AB兩城相距的路程+相遇又相離的路程。因此正確的方程是:(x+1.5x)×4=700+100,或者是(x+
1.5x)×4-100=700。還有個別學生有不同的解方程方法:4x+1.5x×4=700+
100,x+1.5x=(700+100)÷4等等。我充分利用學生錯誤的資源,通過演示,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的原因,分析題目的等量關系,列出正確的方程,發展了學生邏輯思維和演繹推理能力。
五、妙用錯誤資源,養成良好思維習慣
學生錯誤資源是糾正不良習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的重要媒介。本單元內容包括數值代入字母公式求解、解方程等,這些特別需要學生規范的書寫和自覺檢驗習慣,對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比如,我在教學教材第69頁例5后,讓學生嘗試練習:解方程并檢驗“(100-3x)÷2=8”這道題,不少學生出現了各類的錯誤,其中一位學生這樣解答:(100-3x)÷2=8,(100-3x)÷2=8×2,100-3x=16,100-3x+3x=16+3x,16+3x=100,16+3x=100-16, 3x=84。
我投影出示這位學生的做法,讓全班學生討論研究解題的錯誤之處。經過學生分組思考、討論后,指出以下錯誤:①“解”字忘寫;②等號沒對齊;③第二行方程等號左邊忘記寫“×2”;④倒數第二步應為“16+3x-16=100-16”,等號左邊少減了16;⑤最后沒有算出x的值,應繼續算3x÷3=84÷3,x=28;⑥忘記檢驗。通過典型錯題分析,學生對錯誤之處印象深刻,對學生正確的書寫方程格式有很大幫助,促進了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書寫習慣的養成,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
六、活用錯誤資源,提升創新思維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笨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素養十分重要。教學中,學生錯誤資源暴露了學生思維的缺陷,同時也蘊含著學生獨特的思維,我們要利用這寶貴資源,滲透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素養。
比如,在教學“小明和小華在學校操場400米圓形跑道上跑步,他們在同一地點同時出發,小明平均每秒跑6米,小華平均每秒跑4米,經過多長時間兩人相遇?(用方程解,并用不同思路解答)”這道題時,我先讓學生畫圖找出等量關系,然后嘗試列方程。大部分學生只會一種列法:6x+4x =400,同時他們畫圖又是同向而行,說明了他們思維較混亂,存在缺陷。我通過先分析題意,再請兩位學生到黑板前演示題意中跑步過程,然后在課件中再次演示。接著引導學生理清題意,幫助學生弄清這題要分類討論解答。第一類。同向而行,相遇時,小明比小華多跑一圈,所以應列為6x-4x =400或(6-4)x=400,算出x=200。第二類:背向而行,相遇時,兩人共跑一圈,應列為6x+4x =400或(6+4)x=400,算出x=40。這樣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再比如,一位教師在這單元復習階段,讓學生練習這道題:“雞兔同籠,共有25個頭,80條腿。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用不同方法解答)”他先讓學生說出一只雞和一只兔各有幾個頭、幾條腿,接著讓學生嘗試用方程來解答這道題。大部分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做。教師通過畫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設兔子有x只,則雞有(25- x)只,引導學生找出等量關系式:兔腿的條數+雞腿的條數=腿的總條數,然后讓學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在教師的引導下,大部分學生能列出方程:4x+2(25- x)=80,x=15。第二種方法,教師引導學生用“假設法”來解決問題。師問:“假設全部是雞,那么共有幾條腿?”一位學生回答:“2×25=50(條)。”教師問:“為什么比實際80條少呢?”另一位學生回答:“因為剛才把兔都看作雞,因此比實際少了80-50=30條腿。”教師問:“一只兔看作一只雞,會少了幾條腿?”全班異口同聲說:“2條腿。”教師追問:“那么多少只兔被看作雞?”學生很快列出:30÷2=15(只)。第三種方法引導學生是把雞都看作兔來計算。這樣大部分學生能深刻理解雞兔同籠問題,而且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發展學生應用數形結合、假設等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體驗到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快樂。
課堂上學生“出錯”是挑戰,更是機遇,只要好好利用好錯誤資源,就能更好發展學生思維素養。教學中,教師要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分析錯誤成因,引導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帶領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從膚淺走向深刻,就能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華應龍.課堂因差錯而精彩——數學課堂“差錯資源化”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0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