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教育圍繞的主體是關乎人的培養,在國際化背景環境下對高精尖人才的要求以及當前我國教育尚處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探索出具有新意的人才探索之道尤為重要。當今教育改革提倡教育公平,追求培養模式中的創生,但這容易出現人才培養效率低下、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終將影響到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人才培養基于歷史卻不能摒棄其發展的全過程,新時代下也要勿忘初心,“可逆”思維指導的人才培養則應當體現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精華之處,在傳統中不斷推陳出新。文章基于此思維指導發現在相互適應理念取向指引下分類劃分學生,進行分層管理,配套以系統化的課程模式及與之適應的評價體系應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路。
關鍵詞:人才培養;可逆;課程理念;職業規劃
一、問題的提出
從國家大環境背景下看,相比于經濟、科技等可視化的硬實力競爭,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角逐逐漸內隱,轉向文化的軟實力。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化資源異常豐富,但從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我國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推介仍處于“原生態”境界,優秀文化資源優勢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并未能充分轉化為生產力優勢。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影響下我國人才對資源的利用意識和能力出現了問題,這些都呼喚新的教育培養思維的出現。
區別于應試教育,新的課程理念倡導素質教育,這對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同步發展與全面發展之間的爭論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教育資源平均配置還是基于教育對象的特點分層配比在人才培養中引發了人們的討論,也使得人們去思考怎樣去配比教育資源開展人才培養是一種較為理想高效的培養方式。進入21世紀以來,各行各業對“高”“精”“尖”類的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我國擁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每年仍然出現了“畢業季”大量失業的學生人群,這反映出當前人才教育培養機制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從另類的角度思考我國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對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發表了關于建設“雙一流”大學的論述。大學是進一步培養高端人才的場所,對人才的專業化發展與繼續教育需要雄厚的基礎教育知識儲備。因此,思考這一談話背景下基礎教育如何發揮個人特長以為個人進一步發展提供雄厚的知識與經驗儲備成為重要的探索方向,這為我國成功培養高精尖人才提供基礎的前備條件。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現實情況體現出的一大特點就是學生已經明顯呈現出學業負擔過重的現象,各類“減負”的聲音呼之欲出。要求基礎教育減負與高等學校創建“雙一流”大學產生了一定的矛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卻在這一背景下欲謀求兼得。故而,效率學習則成為人才培養中需要重新予以重視的話題并在這一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爭論與探討
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定教育機構或教育工作者群體普遍認同和遵守的關于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操作樣式,它以教育目的為導向,以教育內容為依托,以教育方法為具體實現形式,是直接作用于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動全要素的總和和全過程的總和,它反映位于教育模式之下、具體教學方法之上這樣一個區間的教育現象。
從教育目的的視角看待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圍繞兩對爭論的觀點進行:英才模式與大眾模式、傳承模式與創新模式。
第一,對爭論圍繞培養對象本身。對英才模式與大眾模式的人才培養的爭論可以類比于經濟學中對效率與公平問題的探討。“培養誰更有價值”是這一觀點中主要爭論的話題。從歷史的發展進程解讀兩種觀點中對人才培養的結果,“英才教育”強調教育分層的功能,但將全部教育對象置于一種精英化班級培養下,會使得大部分學生受到社會的差別觀念對待,長期的心理落差將阻礙這部分學生進一步發展自己的信心,危害教育公平,進而造成社會的動蕩與不安,可能使高尖人才失去穩定的教育環境背景;“大眾教育”則從社會正義與公平視野出發,強調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對不同教育對象采取較為平均、平等的資源搭配,但是過于強調大眾教育往往會降低教學標準,照顧大部分教育對象的教育將影響到智力較為特別學生的培養教育,使得本該冒尖的學生變得較為平庸。
第二,對爭論則關于培養具有怎樣作用的人而展開的爭論。知識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即書本知識(間接經驗)與從生活中發現知識(直接經驗)。圍繞知識來源的不同,人們開展了關乎兩種培養觀點的爭論,我國古代提出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都強調了對知識和規范的傳承,言說中對教育培養的探討,體現出教育培養的過程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在學會吸收已有內容之際再謀其解決衍伸出的新的問題;另一對立的觀點則把自我實現當作教育的目的,認為做學問要將學問當作一個問題來處理而非繼承傳統文化。從以上兩者爭論及追究其思想來源的具體歷史環境,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前者更多考慮的是效率的問題,間接經驗可避免因重復工作而造成的時間贅余,更多呈現于后者周期性時間的間隔當中;前者代表著一種發現,這種發現是以往經驗積累后的突破,具體反映于某一現象的誕生之初,每相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較為明顯的關注熱度。
從教育內容的視角關注人才培養模式也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選擇與對課程模式的探討。在對知識的選擇上,類似于雙軌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兩種人才培養的內容體系:關乎人文學術內容與關乎職業技術發展之路。對于這兩種內容選擇,實質是受四種課程理論影響的結果:要素主義課程論(強調分科)、百科全書主義課程論(強調理性原則——知識中心)、綜合技術課程論(強調勞動與生產)以及實用主義(強調經驗和實踐)。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課程組織形式延續內容選擇而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學科為中心的“分科課程論”以及以問題為領域的綜合課程論。兩類課程組織形式在基礎教育階段都有一定的體現:幼兒園、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中學逐漸走向分科課程。那么,由綜合走向分科的過程中如何在發揮個人學科優勢的同時關注到個人的全面發展?目前從國內學生的做法的具體內容來看,在學校試點開展的選修課及課外輔導培訓正成為一種思路。而需明確的一個問題是,學校占據學生的大部分時間份額,而此種方式是否能夠迎合減負與全面發展雙方面尚值得再次思考。
從教育方法的視角看待人才培養模式多體現在關乎主體的爭論上。《學記》倡導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便是將學生作為教育培養活動過程中的主體;班級授課制中對自然科學嚴謹性知識傳授的需要,則使得學生逐漸由主體走向客體。這種主體的差別延伸到學習的方式則是關于“接受模式”與“探究模式”。接受面向于傳承,探究則指向新的事物,對于人才的培養而言,當然不能忽略創新的價值,但相對而言,創新這一名詞是否需要傳承吸收已有內容作為知識支撐,這是需要探討的話題。
三、討論與建議
1.按類分群施以教育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結晶之一,其被廣泛應用于當前教育教學尤其是個別化教學的實際。然而由于我國教育對象數量龐大,師資資源相對匱乏,這一教育策略的運用常常只是面對數量較少的班級人才培養如特殊教育行業,故而這一教育原則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并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推廣。那么,如何能夠將這一結晶思想普及化、大眾化呢?筆者聯想到哲學思想中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思想。雖然不同的教育對象之間存在差異,也就是存在特殊性,然而其實根據不同對象的特殊性的不同,卻可以分以類聚,尋找到這些矛盾中的共同性。
那么,結合上述人才培養模式爭論中對于“精英模式”與“大眾模式”的探討,如果能夠尋求到一類學生群體較為相似的“班級”并予以分班并分層配比教師資源,那么則既避免了由于社會認可問題外加給學生的思想包袱而產生的學習心理問題,又能夠充分發揮每一類群體的競爭優勢,為高校培養專業化人才提供基礎較為雄厚的人才。
2.建立系統化課程培養模式與考核評價體系
從心理學角度將,壓力與學習動力呈現出倒U的關系,與此同時,學業難度也將影響倒U在平面坐標中的位置關系。這反映過重的學業壓力與沒有壓力皆不能更好地挖掘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空間,而深入審視學生的特點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分類培養則可以提高這種動力程度與培養的具體效果。縱觀整個學制體系,基礎教育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體,這一時期學生學習的是最為基礎的領域的知識內容,如數學領域分為代數、幾何、自然等,而基礎教育高段漸漸將領域知識予以細分,領域知識劃分出方向性知識學科內容。同時,初、高中結束后出現的中高職學習系統也成為從知識性質上對培養知識體系的第一次明顯的學科劃分。
3.相互適應的課程取向理念更為適應當前人才培養的模式
現實社會中,一個人的培養發展離不開課程,故而各種課程理念應運而生。目前,比較公認的三大課程理念取向分別是學科知識中心取向的“忠實取向”、經驗探索與習得取向中的“創生取向”,以及在一定教育目標指導下根據學生特點進行調整與把握的“相互適應取向”。結合對人才培養中關乎教育方法模式的爭論,單一忠實目標的模式可能造成忠實于“舊物”,無法跟上現代科技發展的進程,可能最終導致教育培養的人才滯后于學科領域最前沿的問題內容;反之,如果摒棄這一個約束,放由自由探究,則可能脫離社會主流研究的方向,不能把握最新的動態方向。同時,教師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作用受到削弱進而喪失引領學生的作用,不利于培養最為有效且前沿的人才。綜合兩者的優劣,筆者認為在相互適應取向的課程觀指導下建立人才培養模式則可以依托學科專家為學科領域學習內容提供方向引領,具體的內容權限下放教師和學生,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創生與探究,則可以使得人才在正確方向的指導下正確實現自我實現。
4.盡早確立較為明晰的職業規劃之路
雖然教育的宗旨要求博覽群書,然而縱觀中外,所謂人才則專指學有所長,成為某一領域的大師,便對個人專業化提出很高的要求。從關乎這方面的課程指導上看,大學開設此類課程的時間滯后于專業選擇的時間,中學未開展專業了解的教育使得學生對未來學習一片茫然。因此,基于學生對象的特點開展分班選擇的同時應當明確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人才培養機制也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職業發展的特點開展通識教育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魏所康.培養模式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曉輝.一流大學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顧明遠.個性化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1(10):5.
[4]劉獻君,吳洪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涵、制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