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磊 楊芳碩
摘要:“新常態”最早出現在政治經濟領域,隨著向其他行業及領域的延伸,教育行業也呈現出一片“新常態”,尤其是高等院校的黨建工作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現今的教育環境和模式下,二者在新常態下的表現成效并不明顯,甚至還呈現出了不少的問題。下文在分析高等院校黨建工作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的同時,將進一步提出讓二者協同創新發揮更大效果的新路徑。
關鍵詞:新常態 黨建 大學生思政教育 協同創新 路徑
在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來自美國的埃里安,以基金公司總裁的身份對2008-2009年經濟大衰退進行了描述和預測,并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隨著社會的不斷改革和深入,黨建工作面臨“新常態”下的各種考驗,老套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了“協同創新”的理念,而如今“協同創新”已經逐漸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同時也為高校黨建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一、現狀分析
(一)院校重視不夠
2016年,某自治區教育廳對轄下管理的40多所高校進行了巡視,并就大部分院校呈現出的“教學重于黨建”的現象,對黨建工作提出了整改意見。其中,有部分院校甚至存在行政會議和黨建會議一起開,或者以行政會議代替黨建會議的現象.另外還有些院校長期沒有召開黨支部會議,沒有任何黨建材料,黨員管理制度亦不規范。此外,即便有些院校按時開展黨建工作會議,大多也是形式上的,或是應對上級領導的檢查,這些改變了性質改變了初衷的黨建工作顯得有些雞肋。
(二)黨政之間不協調
目前高校內的黨建工作大多是由學院黨委、院系基層黨組織的形式和模式展開和管理的。而院系基層黨組織的權利、財力均有限,這也是造成黨政不協調的重要原因,表現出來的主要是工作職責不清晰、工作目標不明確、分工無條理以及責任推諉等現象。此外,部分院校還將黨建工作獨立于教學和學生管理之外,極度缺乏與大學生的思政品德教育聯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實是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其內涵豐富,覆蓋面廣泛,只有各部門協調聯動才能取得優秀成果,引導他們完成自我管理,實現以德育人。
(三)形式單一,內容無創新
長久以來,高等院校的黨建工作多是傳統的、固定的模式,以應付完成上級部門交代的任務為主?!爸匾曅问健⑤p視內容”,甚至完全沒有結合實際而開展有吸引力,有活力的內容。基層黨組織開展的工作大多停留在聽報告、學習文件精神、讀報、寫作心得等,這些形式老舊、內容單一、與時代脫節的活動,早已經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更無法滿足在新時代環境下利用新媒體展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必要性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黨建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同創新是必然的,不僅僅是由二者的關系決定,更是因為二者面臨了共同的挑戰,因此需要為適應新的形勢作出改變。
(一)黨建與思政工作的關系
黨建作為思政工作的核心,始終為其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而思政工作不僅是黨建的思想指導,更是其主要內容和有效路徑。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從相似點上來看,兩者均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執行思想,以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為目的,以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等作為教育方式。
(二)黨建與思政工作的挑戰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以及環境的不斷變化,黨建和思政工作的開展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現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思想素質、道德倫理等觀念受到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響,再加上網絡信息化的負面沖擊,造成大學生的“三觀”出現偏差,做出危害自身、危害周邊,甚至危害社會的行為,這些雖然增加了高等院校開展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但也從側面說明了當前時代下開展二者工作的必要性。
(三)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形勢
面對新的社會形勢,院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開展也急需作出新的應對和進一步完善,然而在二者的銜接上目前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教師的觀念不強,不重視黨建與思政工作結合的重要性,上課的方式傳統缺乏新意,上課的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切合,最終造成黨建和思政工作與時代脫節。
三、要素分析
通過對高等院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目標研究,二者要做好工作團隊、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三個方面的協同創新。
(一)工作團隊
團隊是工作成效的核心因素,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工作團隊主要是指從事黨建與思政工作有關的所有人員。就目前情況來看,該團隊內的溝通少、協作少,進而造成每個人對政策的解讀、把握程度不同,引發矛盾。因此做好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協同,就必須要求大家以相同的任務和目標,加強溝通,優化資源,整合力量,行動一致,打造協同創新的團隊工作局面。
(二)工作環境
這里的工作環境主要是指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以圖書館、自習室等文化基礎設施,活動中心、會議報告廳等教育場所,以及電腦、網絡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為主。軟環境則包括院校黨政領導對黨建工作的重視程度,對黨建與思政工作制度的規范和經驗的積累等。因此做好黨建與思政工作環境的協同,就是要圍繞其工作任務和目標,整合硬軟環境,加強育人質量。
(三)工作內容
依托黨建與思政工作目標與任務開展的各種相關的活動是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主要工作內容。當下院校黨建與思政工作內容缺少統籌,因此做好二者協同就必須認真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各單位部門之間的聯系、溝通和討論,提升活動的新鮮程度,拋棄重復和單一,保證工作實施能夠產生實效。
四、新的路徑
(一)樹立新的理念
根據黨中央對高等院校黨建工作的要求,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促進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融合,踐行“黨建促發展”的理念,結合時代背景和時代特色,促進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和工作機制的創新,突出校園特色文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的導向作用。提升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協同影響力,培養合格的大學生。
(二)打造新的平臺
保障黨建和思政工作協同創新,就需要搭建和完善兩個工作平臺,一是協同創新理論平臺,二是協同創新實踐平臺。理論平臺主要是指高等院校應當設置工作人員專門研究新時代背景下發展黨建和思政工作的理論依據,實踐平臺則是要求高等院校明確人才的特點,以理論為基礎結合社會實踐,促進二者的統一,打造綜合性的內容豐富的教育特色。
(三)構建新的團隊
當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專職輔導員在各級黨支部領導的組織下展開黨建工作,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和專職輔導員一同開展思政工作,這就為黨建和思政工作的協同創新提供了基礎。將大學生黨建和思政工作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必須要實現的工作內容,其次圍繞工作目標,建設和整合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新的黨建和思政工作教學團隊。
(四)開拓新的形式
開拓新的工作形式有利于黨建和思政工作的協同發展。首先,在“新常態”的大環境下,必須建立大黨建、大思政、校企聯盟的高校黨建思政工作體系。其次,營造校園特色文化,借勢黨建工作將校園精神、先進思想根植到師生的日?;顒又?,加強黨建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程度。最后是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和便捷性,創新黨建和思政工作的形式,引入趣味性強、有針對性的活動,進而宣傳國家政策及黨的方針,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發揮課堂外活動的真正效用。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常態”的社會環境下,基層的黨支部作為社會基層組織中的中流砥柱,就必須做好基層黨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成為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進而保證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完美融合,實現黨建與思政工作理念、平臺、團隊和形式的創新,建立強大而完善的工作保障機制,不斷地促進高校思政教育革新,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韋家旭,仇萍.新常態下高校黨建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協同創新路徑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7,(16):47-48.
[2]齊玉龍.新常態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01):1-6.
[3]蔡國雄,滕國寧.高職院校黨建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的實踐探索——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101-102.
[4]崔劍,趙世民.高校學生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的探討[J].時代教育,2008,(10):43-43.
(作者簡介:[1]畢磊,碩士研究生,所在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楊芳碩,學歷:研究生,所在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