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珍
摘要:作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普遍遇到的難題。而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讓生活走進作文教學的課堂,讓作文教學充滿生活的氣息和活力。也就是說作文教學要面對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尋求作文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學會觀察、重視實踐、注重閱讀、利用多媒體,為作文教學注入生活的“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鍵詞:初中作文 課堂教學 作文生活化 有效途徑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對七至九年級的寫作要求是:“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老師可能都會遇到這種現象:一提到寫作文,我們的學生就開始嘆氣,眉頭緊鎖,半節課過去,還不知怎樣來寫,終于強迫著自己寫下去,或是內容空洞、虛假,或是寫作材料的重復使用,或是趨同化現象嚴重,或就算是規定了文體,還是會寫出“四不象”作文;而有些學生在下課鈴響后,作文要求的半字數也沒有寫完,甚至一節課下來,只寫了一個題目。那又如何來改變這種尷尬的現狀?筆者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引進作文的“源頭活水”——讓生活走進作文課堂,努力挖掘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的閱讀積累,培養他們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寫生活化的作文。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生活如泉涌,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生活是作文之本”。
而關于生活作文的概念,嘉興市教科所朱建人先生曾作如下的界定:“生活作文,是以真實的生活世界為對象,從豐富寫作內容著手,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寫作習慣,提高學生評議運用能力,進而發展學生人格的一種作文教學策略?!惫噬罨魑氖侵笇W生在生活中學習如何寫作文,如何寫反映生活的作文,從而解決當前中學生的作文弊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那又如何使“作文生活化”?各有各的途徑,方法也很多。在這,筆者只是談談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走進生活,學會觀察
學生的生活范圍是極有限的,不外乎就是兩點一線,但那也是生活,其間有紛紜和復雜,也有心靈的悸動和大腦的頓悟。只是這種有限的生活范圍會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套用雕塑家羅丹的話就是:學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在教學中,筆者引導、提醒學生平時要多留心身邊的人事景物、關注社會的熱點。比如要寫班中的同學,首先要選定目標,注意觀察。這個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為習慣上有什么特征?有沒有與別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類似的問題教師要經常提醒,并要求學生將觀察體會寫在周記上,經過觀察,學生的作文也涌現了不少寫同學的佳作,吳同學的《蕉王》這篇文章就將班中一位長得矮胖、性格萌、為人和善的男生刻畫得栩栩如生。當然,在平時的訓練中,也會“授之以漁”。在初一下學期,針對學生觀察能力差,選擇通過具體的訓練讓學生習得觀察能力的方法。先通過學生觀察教師所做的掉硬幣及撿硬幣的動作入手,告訴他們什么是觀察,如何進行觀察,并及時調整、修正學生的觀察角度讓他們記錄下觀察的結果。當學生有了“用感知觀察生活”的初步體驗,具備了一定的基本能力后,筆者便帶學生前往學校周圍觀察。這時正值五月底,玉蘭花、雞蛋花盛開;榕樹、水杉郁郁蔥蔥;錦鯉池的錦鯉自由自在。在觀察時,筆者有意誘導學生要“用心去聽”、“用心去看”、“有心去體悟”。這樣學生眼中的各種景物便有了笑,有了活力。并最終使學生明白:只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客觀之物、自然之景才會鮮活地走進心靈。學生初步具備了感知生活、用心體察生活的能力,并在老師的長期、反復地設計觀察活動、積極誘導下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就會化為習慣,具備了觀察的敏感。這就是所說的“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
二、重視實踐,感受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與生活親密接觸,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處處有作文,讓學生樹立起“四季變化皆是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的信心。所以教師要經常引導并帶領學生參與生活,體驗生活,積累有關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記錄他們的見聞和感受,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筆者所帶的這屆學生,每一個學期,班級都會有兩至三次比較大型的活動。初一時在班中舉行了雕柚子比賽,學生的興致很高,玩得不亦樂乎,自然寫出的作文也是生活氣息十足;在上學期,第七屆中國(云?。┦幕澰趪H石材博覽中心舉行,征求學校同意后,筆者帶著學生去參觀了一個早上,琳瑯滿目的各種玉石工藝品讓學生直呼大開眼界,寫出的作文都是有感而發,既有對工藝品的描述,也有對此行的不虛此行的記敘;既有對工藝品的贊嘆,也有身為云浮人的自豪。而我學校的活動也不少,如元旦文藝匯演、田徑運動會、學雷鋒活動月、足球比賽……在節假日,布置學生一些實踐活動,如考察家鄉的春節風俗、學會一個小制作……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如受到責備、誤解時的難過與憤慨……引導學生把這一切裝進自己的“作文素材庫”。而學生們通過參加實踐活動,一定有很多的收獲與感受,把這些記下來,留下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記,生命的律動。
三、注重閱讀、豐厚生活
學生說到底要堅守的主陣地還是學習,他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長期深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觀察、思考。對中學生來講,“學生在書中閱讀到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廣闊的生活”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接觸到了作文中需要的生活,掌握了大量地寫作資料,而且大大地縮短了原本現實生活中去的時間??梢?,閱讀不僅可以學習知識,還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指導寫作。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閱讀量大的學生,其文筆也比少閱讀的要好很多。古人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逼著學生去閱讀。方法有如下種種:逼著他們讀完我推薦給他們的書(班級圖書角的大都是我挑選的,要學生定時定量地看),逼著他們每天做一點摘抄(兩星期交一次并作交流);逼著他們每兩個星期交一篇讀書筆記,逼著他們背誦一些文章(不只是書本要求背誦的課文,還有額外的任務,譬如初一時我讓學生背誦整本的《論語》),也逼著他們開口、動筆。凡此等等,苦苦相逼,以求豐富和增厚他們的詞匯積累,以利于他們掌握文字這個表情達意的工具。逼是硬功,及時反饋、積極鼓勵是軟功。軟硬兼施,雙管齊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幾年的訓練下來,學生有了比較豐厚的積累,也加深了對生活的理解,錘煉了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認識生活的敏感度,為自己作文的有意義、有價值奠定了基礎。
四、利用多媒體,再現生活
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支持音頻、視頻、圖像等媒體信息,將文字、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以圖文并茂、聲形輝映的完整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可幫助學生進行大量閱讀,還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激發寫作熱情,進而提高作文水平。我校信息技術硬件裝備是比較完善的,筆者也能充分利用多媒體一體機進行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了冰心的《觀舞記》后,筆者放了楊麗萍的舞蹈《雀之靈》的視頻,讓學生進行模仿課文寫作,學生有法可依,寫的文章還是值得一觀的。再如宇航員劉亞平在太空授課的視頻,也被筆者引入課堂,看到外太空上做實驗,學生感覺很新奇,看得也很認真。看后筆者讓學生寫一篇記敘文或說明文,并給予一些寫作的指導,因為看之后馬上寫,看不清楚的地方再進行回放,所寫的作文質量是比較高的,說明文難寫的問題也得到了初步解決。還有在運動會后,將學生拍攝下來的相片或視頻展示出來,讓學生寫描寫的文章,因為再現了生活,學生看得興高采烈,寫的作文也是生意盎然。而在作文評講環節時,將優秀作文進行展示和交流,學生通過視聽結合,知道優秀作文的可取之處,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而被展示佳作的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增添了幾分寫作的熱情;也將需改進的作文選擇一篇匿名展示出來,指導學生如何修改,讓學生知道修改作文的方法,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修改,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避免了作文評改時教師費時費力地改,學生只是隨意看看,并沒有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弊病。所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聯系學生生活,給予恰當指引,教師教得相對輕松些,學生也學得愉快,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證明,作文教學生活化是一種與社會、校園、家庭緊密相連的作文教學,它籠罩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讓學生的作文如生活的汩汩甘泉,清純鮮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著.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陳計明.讓作文教學走向生活化[D].華南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云浮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