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奧



摘要:高中物理在筆者看來屬于難度相對較大的學科,在這一學科中如果不能運用靈活的思維方式,對于一些復雜的難題就會束手無策。我講述一下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總結的一些思維方法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希望對其他同學有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 物理解題 思維方法
通過對高中物理的學習,我認為高中物理與其他學科存在著很大區別,高中物理課程的內容大部分都比較抽象,很不容易理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找到靈活的適用的方法才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物理的效率。
一、正確的思維程序
我在學習和解題的過程中經過反思和總結,認為要想學好高中物理首先要學會正確的思維程序。首先,要學會審題。審清題目是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的基礎,要仔細閱讀題目,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是哪些,理解題目中的文字內容,將文字內容轉化成為數學公式等,這就為解題確定了初步的思維方向。其次,要對題目進行有效分析。分析題目是整個解題過程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道難題能否被解決,關鍵是看在分析過程中有沒有找到正確的解題方向。在分析過程中,要考慮未知量要怎樣通過已知量來求出,確定合理的解題思路。在分析過后就是解題的環節,按照之前確定的解題思路進行解題,看看根據目前的解題思路能不能求出對應的結果,如果在解題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那么就要考慮是否要重新審題和制定解題思路了。在解題完成后還要對所得結果進行檢驗,同時進行反思和總結,看看自己在解題過程中有哪些步驟想錯了,哪些步驟采用了便捷的方法,思考這些方法能不能用在同類型題目的解答上。同時,對于做錯的題目自己要準備錯題本,在以后做題的過程中要時常查看錯題本,以免以后再犯這樣的錯誤。
二、解題中常用的思維方法
(一)等效代替法
我們在日常的解題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解題步驟極其繁瑣的題目,在解這些題目的時候使用一般的解題方法很難得出結果。例如在一些復雜的電路問題中就可以使用等效代替法來解決具體的問題。等效代替法就是使用一些相對來說更簡單但是對于解題效果沒有影響的物理過程來代替那些繁雜的過程,讓復雜的問題變得容易理解。
例題:圖1-1中有多個不同的電阻,現已知R1=12Ω,其他的電阻值未知,A、B之間的總電阻為4Ω,現將R1電阻值改為6Ω,求A、B之間的總電阻。
這道例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較少,未知量較多。在解答這種類型題目的時候,可以運用等效法,把其他七個未知的電阻用一個電阻R來進行等效代替,在進行替換之后,A、B之間的總電阻就轉化成了R1與R兩個電阻并聯的關系,此時就容易得出A、B之間的總電阻為3Ω。
(二)整體和隔離的方法
整體和隔離的方法也是在解答物理問題時常用的一種方法。整體思想就是在一道題目中將各個有聯系的部分看作一個整體來處理,隔離思維則是將物理過程進行細化的層次分析,采用的是分層次分步驟的處理方法,在日常解題過程中很多題目都能用到這種方法。首先通過整體思維找到題目中的隱藏條件和等量關系式,然后將找到的條件進行隔離分析,最終得出結果,這是運用整體和隔離方法的基本解題思路[1]。
例題:如圖1-2,質量為m的物體的一段綁在線繩OA的一邊,線繩OA的另一邊綁在桿NH的圓環上,水平作用力F拉OA的某一點,讓m上升至圖中的虛線位置,圓環保持不動。問在這一過程中,拉力F、圓環和水平桿之間的靜摩擦力f及圓環與桿之間的壓力N的關系是怎樣的?
解這道例題時,先從整體上考慮,m在受到力N影響的同時也受到重力影響,重力保持不變,所以N也沒有發生變化。在物體靜止時,F與f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在考慮拉力F的變動時,就要采用隔離的方法將m隔離出去,由圖可知,線繩受到張力的豎直分力就是m所受的重力,水平分力就是F,角Θ在這一過程中會擴大,因此F增大,f也變大。
(三)歸類轉化的方法
對于一些物理問題來說,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構建出物理模型,對所得的物理模型進行分類歸納,最后轉化成自己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例題: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被一條線繩連接在一起,將兩個小球放在場強為E的勻強電場中,兩個小球都帶正電,電量用Q1及Q2表示,Q1大于Q2,如圖1-3使線繩與電場方向平行,若將小球由靜止狀態變為動態,線繩的張力表示為T,計算兩個小球與重力之間的庫侖力。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道電學有關的問題,但根據歸納轉化已知條件的過程中了解到兩個小球重力相同,并且受到的外力也相同,這樣這道題就變成了一道與加速度相關的力學問題,這樣的問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及進行受力分析就能得出答案[2]。
(四)圖像法
圖像法是指通過圖像的方式將復雜的物理關系進行呈現。在解題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無法理解已知量之間關系的問題,這種情況下通過圖像法就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圖像能夠更直接清晰的反映出物理題目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例題:如圖1-4所示,在一種裝置上懸掛質量相同的兩個小球,小球a在b的上面,將30度的恒力小球施加給小球b,使其保持平衡,達到平衡的效果可以用下面哪個圖表示。
首先通過圖像做受力分析時,可以將a、b和連線聯系在一起,整個懸掛裝置受到4個力的作用,并且還有重力的作用,a、b兩球上有Fa和Fb兩個作用力,線繩產生拉力,在力的相互作用之下達到平衡。從合力為零的角度考慮,Fa和Fb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重力通過m(a+b)g表示,所以圖中A是正確的選項。
(五)正向與逆向思維的靈活運用
正向思維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解決問題。在物體的運動問題上,就要按照物體的運動由開始運動到結束運動的思維來進行思考。而逆向思維則是從相反的方向來思考問題,像類似于物體運動的問題,運用逆向思維來進行思考的話就是從運動的結束過程開始,推理到運動的去起始階段。在日常的解題過程中,正向思維是經常被用到的解題思維,對于逆向思維的使用則相對較少,而針對有些題目來說,如果使用逆向思維來進行思考的話,那么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綜合法
綜合法就是將已知的各個部分進行明確的關系劃分,然后再將這些部分整合優化,從而實現綜合考慮的思維方式。綜合法的特點是能夠根據已知量來對各個定量進行優化處理。第一,要明確所研究的問題對象,在必要時可以對研究問題的對象進行轉換。第二,要明確具體的受力情況,分清楚物體在受力是是受外力的影響還是受原始力的影響更多。第三,根據分析的情況對力的運動做出處理,這里可以運用多種力的分析法則。在這樣的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解題,從而減少解題中的盲目性。
三、結語
以上是我在日常學習和解題的過程中使用的幾種解題思維技巧,利用這些思維模式促使筆者在物理學習中有了明顯的進步。在解決具體的高中物理問題時,運用正確的、靈活的解題思維方法,往往能夠給物理的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剛.掌握正確思維方法探究物理解題途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3,(01):168 - 169.
[2]趙松年.對高中物理解題思維方法的探究與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91-92.
(作者單位:棗莊市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