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建設工業強國、航天強國、海洋強國等硬實力,也包括建設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等軟實力,作為中華兒女,建設社會主義新征程是我們時代使命。特別是作為體育工作者,為弘揚體育、強國民體質、續寫體育發展新篇章而不懈奮斗。傳承中華武術文明,傳播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武術俱樂部是大眾參與武術傳承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全民武術推廣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武術;俱樂部;推廣
本作者從事武術練習14年,從事武術推廣事業8年,對武術有著特殊的理解,對武術有著特殊的感情,歷經風雨,不改初心。通過多年對武術跆拳道俱樂部分析總結,推廣青少年武術,強青少年體質。讓更多武術參與者推廣武術,給武術推廣者提供借鑒,更好的推廣武術,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明。
一、練武術——是一種精神,一種凝集力,更是一種情懷
兒童少年練武術,增強體質,文明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過程學習體驗到武術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這種精神是文化和民族的凝聚力,在社會個體體現是一種情懷。樹立民族意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武術、滄州武術、太極拳、邢臺梅花拳、太極拳等武術項目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繼承了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傳播武術本身就屬于文化傳播,文化的傳播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其國際傳播提升我國軟實力,和諧理念國內傳播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因此,在傳播武術的同時,樹立民族意識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二、青少年武術特點——教授知識技能培養精神與社會國家民族統一
武術包含武術套路、武術格斗、武術功法三大類。在推廣武術的過程中,無論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武術,我們首先要確定目標,然后根據不同目標人群安排武術武術內容,選擇對應任務,繼而選用不同方法手段,相關激勵措施,考慮各種環境的因素,對應的檢查評定措施,目標人群反饋,調整武術內容。通過匯總俱樂部100份有效問卷中,有82 名學員練習武術是以健身防身增強體質為目的,占調查人數的82%;武術相關電視電影媒體影響參加武術訓練的有13人;調查中有17名學員是為了娛樂休閑、放松減壓,培養磨礪堅強意志學習禮儀精神5人;減肥1人;其他3人(濟南市追求卓越武術跆拳道營運模式)。在實踐中筆者發現,青少年適合推廣趣味性和對抗性武術更能夠滿足青少年這一階段身心特點。例如,各種踢、摔,技擊類動作為主,難美動作為輔,簡單易學的武術套路或動作。而幼兒則應與一般體能體適能相結合,強調肢體動起來協調發展,加強趣味。武術精神傳承——武術精神教育應與武術教學密切相關,應與社會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應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相適應,并且應貫穿始終,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三、青少年武術的發展優化途徑分析
(一)革新武術服裝——突出時代性代表性
武術服裝,指定服裝,但不否定先前服裝,應該著力打造適合中國特色服裝,筆者通過觀察、搜集、比較,當下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山裝。其特點:代表性,中國特有且文化符號明顯;正式性,干凈、嚴謹、正式;審美性,適應新時代審美觀,從黨和國家領導到武術各系列賽事再到媒體電影,無不充滿中國風;可行性,大眾視覺沖擊,原始設計簡單,容易引起群體效果例如白色風暴(跆拳道)。因此,有針對性推廣統一的服裝文化符號,不僅是青少年武術考慮因素也是整個武術推廣的重要符號。
(二)加強宏觀調控——充分利用比賽杠桿
重視各單位、基層、組織、個人比賽交流,擴大影響、認知度、提高項目地位。專業性和非專業性比賽都應兩手抓。專業性比賽具有職業化、競技化、規范化特點,非專業化比賽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續特點,為推廣青少年體育筆者著重強調非專業性比賽的作用,非專業比賽能夠更好的吸引大眾參與。例如幼兒武術踢腿大賽,幼兒武術沖拳賽等,各趣味性比賽相結合。不僅增強體質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從小樹立民族意識,這樣我們自己重視自己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展示我們的軟實力。
(三)多途徑傳播——擴大武術影響
比賽,競技傳播有利于競賽和向國內外推廣,但是競技武術改革過程中需要傳承和保留傳統武術的內核。商業武術傳播注意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注意傳播武術文化整體以及融入的中國傳統文化,把優秀武術內容傳播給大眾。武術文獻及相關書籍小說,武俠電影利于社會普及及文化融合。促進大眾武術和社會武術認知參與普及,促進學校武術納入實施開展。
(四)優化教師教練員隊伍——增強武術核心實力
加強武術人員民族意識,加強教練員專業培訓,融合不同體育項目優勢,提高武術影響。縱觀培訓市場,項目繁雜良莠不齊,替代產品的威脅必然會隨之而來,武術傳授者從培養學員興趣,創新教學模式,融入其它現代元素,減少替代品威脅。
四、結語
以上幾點經驗,筆者在推廣過程中總結汲取,希望社會各界人士給予寶貴意見共同提高我們優秀的文明,也希望能夠為武術發展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為更多準備參與武術推廣者和正在進行的武術推廣者提供借鑒和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邱丕相,蔡仲林.中國武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2]于均剛.武學道藝[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5.
[3]李彥寧.濟南市追求卓越武術跆拳道俱樂部運營.2016,5.
(作者單位:山東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