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本文是筆者根據十幾年體育教學經驗,從自身體會出發(fā),論述了腰肌勞損發(fā)病的病因、癥狀及預防,并根據實踐探索論述了腰肌勞損的物理療法和藥物療法。
關鍵詞:腰肌勞損;預防;物理療法;藥物療法
多年以來,高中擴大招生,在校大學生人數增多,學生與教師人數之比增大。學生與教師人數比例的巨大差距,導致體育教師工作量增加,工作強度增大,身體長期超負荷運載,并且體育教師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工作能力逐漸衰退、減弱,在承受超強度工作的同時,機體得不到及時休息,天長日久便會產生各種慢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其中腰肌勞損所占比例最大。
一、腰肌勞損的概述
腰肌勞損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是一種自覺癥重而又無器質性病變的慢性腰痛的總稱。它包括急性腰肌扭傷和慢性腰部勞損兩類。急性腰肌扭傷有明顯的損傷史,其病急,疼痛劇烈,骶棘肌或臀大肌有保護性的痙攣,嚴重者影響腰部主動活動,疼痛局限,有固定壓痛點,但很少向下肢放射,如未完全恢復或積累陳傷以至氣血偏損,淤血凝滯,則日久天長形成慢性腰肌勞損。慢性腰部勞損無明顯的外傷史,是由于反復的機械力作用于肌肉、筋膜、韌帶,逐漸發(fā)生腰痛,形成腰部勞損。常表現為腰骶一側或兩側疼痛不舒服,起病緩慢,纏綿不愈,肌肉僵硬有壓痛,休息后疼痛減輕,并與氣候的冷熱變化有關。
二、腰肌勞損產生的原因
(一)急性腰扭傷的遷延
在日常生活中,姿勢不正,用力不當,突然做某些動作或改變體位,咳嗽、打噴嚏等使腰部肌肉突然收縮而發(fā)生急性腰扭傷。急性腰扭傷在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損傷的肌肉、筋膜、韌帶修復不良,產生較多的瘢痕和粘連,致使腰部功能減低且易出現疼痛,耐力差,力量不足,肌肉僵硬,易反復損傷形成慢性勞損,陰雨天腰酸背疼,長時間持續(xù)不愈。
(二)固定姿勢
長期彎腰負荷過多或久坐、久站, 使腰背肌處于牽拉狀態(tài),特別是深層肌肉長時間固定于一種體位,出現痙攣、缺血、水腫、粘連等,造成局部供血不良,營養(yǎng)及代謝障礙。
(三)其他
先天性脊柱畸形,下肢功能或結構缺陷,可導致腰背組織勞損。體弱、內臟病變也會使腰背部應激能力降低。另外,女性在妊娠晚期腰部負重增加也容易產生勞損。
(四)運動項目
因各運動項目有其自己的技術特點,所以人體各部位承擔的負荷不同,受力不均衡,腰肌勞損多發(fā)生于:籃球、排球、跳躍、體操、游泳、舉重、自行車等運動項目。體育教師從事籃、排、足、健美操的人數居多,這些項目中跳躍動作頻繁,腰部屈伸、扭轉、收縮運動多,活動范圍大,使得腰椎,棘突周圍軟組織反復遭受一定的震動、壓迫、牽拉,導致細小的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損傷,發(fā)生腰肌勞損。
三、腰肌勞損對體育教師的影響
腰肌勞損雖然不是一種病理性的疾病,但它卻給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不能輕視。在發(fā)放的100份問卷調查中,有過腰痛的人占100%,其中55%的體育教師癥狀輕,由于工作勞累,站立時間過長,腰痛反復發(fā)作,病程時間不等,一般為3天~2周,休息后減輕。這種患者的年齡在28歲~40歲之間,在此年齡階段,人體的韌帶、肌肉彈性降低,機體組織逐漸減弱、衰退。15%的體育教師癥狀較重,病程長,年齡在40歲以上,其中男教師的比例高出女教師8.3%,是由于男教師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如:籃球運動中的跳躍,急停,使腰部長期被動牽張或持續(xù)收縮,造成局部供血不良。這部分教師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了影響,腰部經常疼痛不適,必須用藥或定期理療,方可減輕疼痛。
年齡越大,運動時間越長,腰肌勞損病發(fā)的次數就越頻繁,癥狀就越嚴重。腰肌勞損是一種慢性病,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腰部長期彎腰或承受負荷時,疼痛加重,休息后減輕,而患者對這種情況并沒有采取積極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長此下去,輕度患者的癥狀加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本文介紹幾種腰肌勞損的治療和預防措施,供體育教師借鑒。
四、腰肌勞損的預防措施
腰肌勞損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病,是腰部長期負荷多造成肌肉疲勞而成,其治療時間長,痊愈困難,所以平時應該注意鍛煉身體,積極采取以增強腰肌力量為主的預防措施,常用的預防措施有:
(一)一般預防
1.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站立姿勢,挺胸、收腹、維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彎曲,避免頸椎和腰椎過分前凸。要不斷改變體位,減少彎腰時間,使不同的肌群有輪換休息的機會,減輕疲勞和預防勞損。
2.坐位時,上腰部與椅子靠背相貼,臀部盡量后移并保持固有的腰椎前凸及腰骶角,使腰部肌肉不易彎曲,適當活動頸部腰部肌肉,以免腰肌疲勞。
3.搬重物時,屈髖屈膝蹲下,腰部保持挺直,讓腿部的肌肉同時用力,分擔腰部的力量,避免承受過多重量,引發(fā)腰肌勞損。
4.參加腰部用力較多、負擔較重、活動幅度大的體育運動以及傷后訓練時,應佩戴護腰或寬腰帶。
5.積極治療腰部扭傷。腰部扭傷后應從事積極治療和必要的短期休息,務必一次完全愈合,避免尚未愈合的組織反復扭傷。
(二)運動預防
體育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時間,加強腰、腹肌鍛煉,增強肌力,增加韌帶彈性,保護脊柱,預防腰肌勞損。
1.腰后屈
要求:全身直立放松,兩腿可微微分開。
運動時,兩臂上舉,頭部軀干隨之后仰,盡可能達到后仰的最大程度,稍停片刻,隨即身體前屈,雙手下移,手盡可能觸及雙腳,稍停,恢復直立體位。如此為一次,可連續(xù)做10~15次。身體前屈時,兩腿不要彎曲,彎曲將影響效果。老年人或高血壓病人,彎腰時動作要緩慢些。
2.轉髖運腰
要求:全身直肌肉放松,兩腿開立,略寬于肩,雙手叉腰,調勻呼吸。
運動時,髖部自左向后、向右向前繞環(huán)一周為一次,做15~30次,再反方向做,其繞環(huán)的幅度,可逐漸加大。上身要基本保持直立狀態(tài),腰隨髖的旋轉而動,身體不能過分的前仰后合。
3.體育教師在教學、體育鍛煉時,必須進行適當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不充分,機體各器官沒進入運動狀態(tài),肌肉粘滯性大,做示范動作或運動時容易發(fā)生肌肉損傷,準備活動過量超過了機體的負擔能力,產生疲勞,易發(fā)生勞損。要不斷改變體位,及時休息,最好坐有靠背的椅子,脊柱緊貼椅背,并注意使腰部保暖。
五、腰肌勞損的治療措施
慢性腰肌勞損雖然發(fā)生原因不同,但治療時都應以加強肌力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為佳。如病人肌力強,組織健康,可采用理療、痛點注射、針灸和藥物治療。若病人肌力差,應在加強鍛煉的基礎上采用太極拳、理療、藥物等。常用的治療方法:
(一)物理療法
1.定期去醫(yī)院,用紅外線、超短波、干擾電或微波等儀器理療,時間為30分鐘,5~7天為一個療程,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
2.嚴重患者可用針灸或拔火罐,緩解疼痛,減少肌肉粘連。
3.可用熱水袋或熱寶敷于腰部,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注意溫度不宜太熱,以防燙傷皮膚。也可以經常洗熱水澡,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緩解腰痛頗為有益。在睡覺時,最好睡硬板床。
(二)藥物療法
1.對有局限性壓痛點者,可用醋酸強的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1ml,加1%普魯卡因5~10ml作痛點注射,5~7天1次,3~4周為一療程。
2.用止痛解痙藥如:消炎痛、阿斯匹林、布洛芬等,在疼痛時可用,但是這種藥物勿長期使用,以免形成依賴或降低作用。
3.刮痧治療:趴在床上,兩臂由身體兩側向外旋轉,兩手握刮痧板刮背部督脈及兩側膀胱經,重點刮脾俞、命門、腎俞、大腸俞以及腰骶部等,然后刮腰部的壓痛點,加強刺激直至出痧。盡量讓刮痧板與皮膚約成45度角,涂抹刮痧劑,順經而刮,用力均勻柔和,痛點、俞穴及重點應刮至出痧。
六、結論
目前,許多高校的體育教師人數少,工作量大,并且場地設施不足,開設的各類運動項目只能在水泥地面或碳渣跑道上進行,例如健美操,跑跳動作多,頻率快,強度大,在水泥地面上運動,對關節(jié)和軀干給予一定的震動和刺激,使脊柱、腰部的肌肉持久地承受負荷,日久產生腰肌勞損。中學體育教師年齡多在40歲左右,腰肌勞損輕度患者人數所占比例大,病癥輕,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人們對預防和治療腰肌勞損的意識極其淡薄。但是從長遠看,隨著運動時間和年齡的增長,機體組織功能減弱,腰肌勞損患者的癥狀會逐漸加重,所以本文介紹了幾種預防腰肌勞損的方法,提醒廣大體育教師利用休息時間積極預防腰肌勞損,延緩病情加重。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