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姍
摘要:隨著21世紀現代化進程加快,現代化教育也不斷得到發展。體育舞蹈作為時代新興的體育項目,是一種流行于國際的競技性舞蹈,集多元特點為一體,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休閑娛樂,在我國備受喜愛。體育舞蹈教學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如何根據現狀分析展開有序高效的教學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體育舞蹈;教學;意義;人際交往;課程設置;建議
各大高校在不斷發展中,不斷引入體育舞蹈,但在進行體育舞蹈教學中,由于課程設置上存在諸多問題,加之學生對于體育舞蹈的學習意識不強,從而導致體育舞蹈教學沒有達到預期教學效果,也不利于體育舞蹈的發展。只有明確教學意義,根據現狀完善教學體系才能實現更好的教學,就此筆者展開分析:
一、體育舞蹈的教學意義
體育舞蹈作為時代新興的體育項目,是一種新潮社會性舞蹈,流行于國際,運用于競技。它歷經多重演變成為社交舞蹈,風格多元,舞種多元。
體育舞蹈自身的特點和優點決定其教育意義:
(一)充實和豐富了學習生活
體育舞蹈課程的設置對于學習生活而言,一個輕松而又充實的過程。具有自由性和創造性,通過體育舞蹈的學習,使其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促進體能鍛煉,身心也得到放松,使其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科學合理。
(二)促進人際交流,增強集體融入感
體育舞蹈屬于社會舞蹈,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在學習體育舞蹈的同時,要求社會交往能力,強調協作協調配合等。在進行教學時,有助于促進學生思想交流,增進友誼,培養團隊榮譽感,同時,有利于今后的社會交往。
(三)強身健體,提高舞藝、舞技
隨著健康健身意識的不斷深入,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使體育舞蹈備受青睞。體育舞蹈形式多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強調與音律的協調,通過自如的舞步培養人的氣質和形態,使身體勻稱協調。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舞藝。
二、體育舞蹈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課程設置
由于許多高校對于體育舞蹈的教學意義認識不夠,存在輕視忽略或者間斷等現象,就像陽光體育運動一樣,自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隨著體育運動的熱潮、營造濃厚體育氛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學校的有淡化的趨勢。[1]從而體育舞蹈課時設置較少,教學效果不顯著。
同時在對于教學時缺乏相關針對性教材輔助教學,且內容設置存在單一化,簡單化問題,不滿足學生需求。
(二)師資設置
據調查統計分析,大多高校的體育舞蹈老師并非體育舞蹈專業畢業,多以體育、形體、禮儀老師為主,導致體育舞蹈教學專業性降低。
(三)學生意識
教學過程尚未明確教學意義,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舞蹈的意識性不強,存在過于放松,或單純應付考核等心理狀況,教學模式局限性甚至導致學生存在逆反或抵觸情緒。
三、體育舞蹈的教學方法
(一)明確教學意義,完善教學體制
在推動體育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學院方首先需明確教學意義,結合體育舞蹈項目的技術和教學特征[2]提高對體育舞蹈教學的重視程度,增加教學課時,完善教學體系,規范教學秩序,使學生也明白體育舞蹈學習的深遠意義。
(二)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培養專業性師資團隊
師資團隊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針對體育舞蹈教學上,學院方需加強師資團隊的選拔,強調師資隊伍的專業性,提高師資的業務能力,講究動作的規范性,上課的感染性和傳播力度,以及對教學效果做好定時反饋統計。
定期組織老師交流學習,多給老師提供提升學習機會,促進師資團隊水平整體提升。
(三)完善教學模式 豐富教學內容
體育舞蹈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更加講究寓教于樂,強調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和感染性,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展現自我的自信。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該從慢歌逐漸過渡到快歌,采用一個循序漸進的節奏,讓學生在感受音樂適應音樂中逐漸去配合音樂,使音樂與舞蹈相協調,給同學一個吸收和消化的過程,在華爾茲、倫巴等學習后不斷過度到恰恰、牛仔等快節奏舞種,要做到多內容多層次。
其次,配合體育舞蹈教學,開展與之相關禮儀課程,使其學習更加全面更有深度。
(四)組織活動 豐富經驗
在學習之余開展舞蹈表演,舞蹈比賽等,實現多形式的活動開展,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培養學生興趣,也為同學提供平臺展示自己,這也是促進舞蹈水平提升的關鍵。
(五)做好安全預防措施
體育舞蹈作為競技性舞蹈,在鍛煉和學習上,易出現受傷狀況。在推動教學安排時,加強傷痛預防工作,教學開展前做好安全預防宣傳工作以及熱身鍛煉。
四、結語
時代不斷進步,改革不斷推進,高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三效”相統一的教學原則[3]體育舞蹈作為新興的運動項目,由于自身特殊性使其教學意義深遠,學習體育舞蹈有助于豐富生活,充實心靈,陶冶情操,培養氣質等,高校在明確教學意義之后,在對教學模式的安排上要進行全面調整,使其教學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子強,盧春根,南昌市中學體育運動開展現狀及對策[J] .江西學院教育學報,2008,29(6):60-62.
[2] 白建超.體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體育教學價值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115-117.
[3]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