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知識結構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客觀的學科知識體系中各要素及其內在聯系,二是指人經過學習后形成的,帶有主觀色彩的知識構成及其結合方式,本文論述的即是,如何在新授課中,引導學生學習前者,達成后者。初中歷史在教材中,是以“課-單元”的形式,大體按照歷史時間呈現的,知識點散落在各課之中,而以初中生的基礎,他們在學習中,一般是沒有能力獨立提取知識結構要素,構建結構體系的,必得教師加以引導和幫助,我在教學中循序漸進,一步步從掌握要素、理順干枝到選擇形式,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地構建起帶有個人理解特點的知識結構網。
一、掌握知識要素
我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第一步,是了解什么是知識結構,知識結構都包括哪些要素,即知識點。通常來說,人物要素有時間、國別、事件、影響、評價等;事件要素有原因(包括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內部原因、背景原因等)、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大一點的整冊總結,世界現代史的知識點有開始的標志(俄國十月革命),一戰后的世界體系{資本主義[凡一華體系、和平發展及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社會主義方面(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亞非民族解放運動},二戰爆發,二戰后世界格局[美蘇兩級格局雅爾塔體系(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當學生逐步了解了各內容的知識點之后,他們就能夠在下一步比較準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識記相關詞(短)語的解釋,也才能夠正確、靈活擺正各詞(短)語在知識結構圖中的位置,從而為構建科學結構圖做好鋪墊。
上九上四單元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每上完一個內容,就會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歸納。如“文藝復興”這一內容,我只是授新課時板書出了背景、內容、性質、代表和作用,上完后便讓他們分頭總結,然后前后桌略加討論,互相補充、修改,大部分同學就都能順利列出每一點的具體要素,偶有表達上的失誤,或內容上的遺漏,在展示時都能很快相互提示、改正。
二、理順干枝關系
當知識點積累到一定的量時,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在小范圍內,對這些知識點拉關系,隨著知識點的增多,關系網就可以猶如鉤織圍巾般,將事先鉤好的一朵朵小花連在一起,形成比較大的圍巾片段,最終成整。構建時可以歷史人物、情感體驗等做線索,進行縱向、橫向的粘連。舉這些例子的時候,我會試探著舉一個、兩個、三個,當發現學生有一定能力后,就會舉例子的局部,留下他們能力所及的部分進行補充、完善,這樣生進我退,直至我完全退出。——新授課結束,從枝到干的添加也基本理順了。
例如九下第18課“現代文學和美術”的知識點可以用一個簡表概括:
上完“現代文學和美術”后,我就會引導學生回憶“世界的文化杰作”一課的知識點表格,讓學生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它們就是一個時間上的延續,在知識結構樹上,可以表現為長在文化杰作這一枝上的“世界近代文學美術”,和“世界現代文學美術”兩個分枝。還可以讓學生繼續往前回憶九上第9課的表格,添加上“世界古代文學美術”這一分枝,于是將三者整合為一小片樹林。
三、選擇表達形式
常見的歷史知識結構表達式,有直線式、樹式、綱目式、矩陣式、圖示式、表格式、問題式等,我通常會將這些形式介紹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喜好進行選擇,并鼓勵他們尋找、發現更適合自己的形式,或者將比較貼近自己的方式進行整合。之所以讓學生調整、選擇一定的形式表達歷史知識結構,是因為初中生的思維是形象的,如果他們建設成功一個形象的表達式,就能生動詮釋結構要素之間的關系,這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運用都很方便,還利于激發他們主動深入探究更多的歷史知識。
這兩張圖是我在網上找到的歷史思維導圖,大家都很喜歡,本來他們就有使用彩色筆涂抹課本文句劃重點的習慣,這樣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也激活了他們的創造欲,然后同學們將思維導圖的彩色筆運用發揚光大到了一定的境界。
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結構構建,都需要經歷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歷史也不例外,從單個知識點到知識線、面、體,一直需要教師認真關注學生的點滴變化,自己在前面倒退走,引導學生向自己靠近,向前進,邊走邊退,最后實現學生超越教師向前跑,而教師在一旁時而點撥、時而糾正的保駕護航模式,那就是我覺得比較理想的,希望能在自己的教學中實現的教學樣式,至少在知識結構構建中,我已經實現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