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萍,劉 萍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目前,人口老齡化、藥源性疾病等問題日益凸顯,引發了公眾對長期合理用藥的關注。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醫藥分業、分級診療制度的深入推進以及疾病譜的變化引發慢性疾病管理延續治療的社區需求,促使藥事服務的職業核心內涵由藥品到用藥指導再到藥事照護的延伸,藥劑師從傳統的醫院藥房調劑、審核、管理工作轉變成臨床藥事服務,這樣才能符合國際藥學事業發展的方向。
以發達國家的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為例,美國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臨床藥學人才培養體系,其最大特點是職業化,臨床藥師的培養是6年的大學教育加2年的臨床實踐培訓。美國藥學院協會(AACP)提出:藥學教育的目標是為學生進行藥學實踐做準備,強調和注重能力的培養。教育模式實行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英國除了傳統的全日制教學外,還有非全日制的藥學實踐教學計劃,主要為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NHS)系統的不同專業水平的藥劑師提供非全日制的在職培訓,合格者頒發藥學實踐專業的相關文憑。新加坡在藥學課程體系設置過程中,要求體現藥學實踐的特點和職業化特征,達到衛生保健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并能根據藥劑師的反饋及時做出調整,彈性地適應藥事照護的需要。日本藥學院校根據社會的需求,將以知識為主的課程體系設置轉變為融知識和能力、態度等因素為一體的藥學教育模式[1]。可見,社會藥房藥師、醫院藥師和藥學院校之間強有力的合作態勢促進了藥師終身學習理念和藥學學生臨床意識及職業素養的培養。
藥學教育早期多以“學徒制”培養方式進行,在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實施以前,醫院藥劑科多由醫院其他非專業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按醫囑實施調配以及管理藥庫等,審方及與藥事服務相關的工作尚未納入。1996年我國開始實行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制度,涉及藥學基礎知識、藥學專業知識、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藥事管理與法規四大模塊,明確了藥學專業的內涵及核心職業能力要求,增強了藥學專業人員的職業榮譽感。藥劑科的工作職責不僅包括制劑和審方、調劑等常規工作,還包括為患者和臨床其他工作人員進行藥事服務等。
我國醫學院校藥學學科建設經歷了3次大的改革,第一階段以藥劑人員的系統理論培養為重心;第二階段圍繞執業藥師準入考試要求進行教學改革,加強醫院藥事服務能力建設;第三階段為現代醫療改革的縱深發展,對藥學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通過調查四川護理職業學院藥學專業2012級、2014級藥學五年制高職與2014級、2015級藥學三年制大專4個班級學生對臨床藥學服務的了解程度發現,學生對臨床藥學服務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學生對于臨床藥學服務“一般了解、聽過”,4個班級的平均占比為73.96%,遠高于其他了解程度(F=117.649,P<0.05),見圖 1。
為此,政府職能部門采取了強化畢業后教育的措施,如四川省從2017年開始要求藥學大專及以上層次學生畢業后必須參加一年規范化培訓,強調畢業后職業能力素質的訓練。
據調查,我國高等教育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化學為主干,知識系統主要為科學研究服務。四川護理職業學院2014級三年制大專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顯示,藥學與化學課程所占比例偏大,占66.7%;生物醫學課程所占比例很小,占26.7%;特別是診療和臨床課程不足,學生畢業后在指導臨床用藥時無所適從。高職院校沿用本科藥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僅在課程內容和課時數方面做了部分調整,所培養的藥學生醫學基礎薄弱,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社會進步與藥學學科的飛速發展。在藥師角色和工作性質發生巨大改變的今天,培養臨床需要、社會需要的能力型藥學專業人才迫在眉睫。

圖1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4個藥學班級學生對臨床藥學服務的了解程度
高等醫學院校藥學專業本科生及以上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崗位定位主要在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品的生產與研發機構等,高職院校專科學歷層次畢業生的崗位則主要面向基層、社區、社會藥房等機構,直接面向社會廣大群眾。這就對高職藥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培養崗位勝任能力型人才,制訂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相適應的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分級診療和醫藥分業制度的逐步深入,藥學服務擬解決的問題日趨多元:(1)患者自我藥療的安全性;(2)處方藥外買的審方、用藥指導;(3)慢性疾病藥學追蹤服務與評估等工作。可見,藥師專業角色不再是以藥物為中心提供用藥指導,而是進一步以患者為中心,逐步提供全過程藥事服務。藥學專業教育改革還沒有深度實現醫學向新理念的轉變,藥學課程體系未進行重大改革,高職藥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藥學事業發展的大方向。
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和藥學專業的發展,高職院校出現了“雙師型”的藥學師資隊伍,他們熟悉執業藥師的考試內容和技能要求,雖然在數量和質量上有較大改觀,但在培養藥學人才方面仍然按照原來的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工作。針對執業準入考試過關率較低、醫院藥事服務仍有欠缺等相關問題,雖然增加了執業藥師考試的相關知識點,但沒有考慮高職藥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沒有深入研究國家醫療改革政策變化引發的行業職業核心能力變化,沒有深入綜合醫院、社區醫院、社區藥店了解一線行業的需求,同時院內教師存在社區知識能力欠缺,臨床新知識、新技能更新不及時,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
高職院校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大多按照傳統的教育體系,參照國家統一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材等,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師生產生依賴,抑制了高職院校辦學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不能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要求,并存在以下問題:(1)在校期間教學內容的重點以藥物制劑、醫院藥學等為主,忽視了基層藥店面向社會人群與社區醫院延續治療慢性疾病患者的合理用藥、藥物指導及用藥監測等,教學計劃對核心課程的定義不準,學生的核心能力不明確;(2)對學生最后一年的實習重視程度不夠,藥學實踐能力的規范培養強化不夠;(3)與行業的緊密聯系不夠,制訂的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科學依據。
構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藥學服務工作存在3個領域的新跨越:(1)從藥學服務到藥事照護的跨越;(2)從醫院藥事到社區藥事的跨越;(3)從患者一次性用藥指導到全過程藥事服務理念的跨越。例如,通過調查四川護理職業學院藥學專業4個班級學生畢業后對工作崗位的期望發現,學生畢業后期望的工作崗位除醫院藥房外,以臨床藥學服務為主,4個班級學生的臨床藥學服務崗位期望率平均為41.05%,遠高于其他崗位(F=18.956,P<0.05),見圖2。
針對這些新的要求,深入分析與藥學實踐相關的崗位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初步制訂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圍繞職業能力標準重新設置教學課程,圍繞“社會需求什么、學生能做什么”實施主干課程改革,整合部分化學課程,增加部分醫學相關課程(如內科學、兒科學、社會醫學等)和人文基礎課程(醫患溝通、藥品經濟學、社交禮儀等),加強臨床藥學核心課程的學習,如藥理學、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藥事管理與法規等,加強藥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縮小學生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職業素養等方面與當今社會需求的差距。同樣通過調查四川護理職業學院藥學專業4個班級學生期望增加的課程發現,學生更期望通過增加臨床藥學課程與實踐課來提高自己的藥學職業能力,4個班級學生期望增開臨床藥學課程與實踐課的平均比例分別為28.13%、32.70%,高于其他課程(F=25.451,P<0.05),見圖3。此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所希望增開的課程與藥學職業能力提高所要求學生掌握的課程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有利于教學的實施與教學效果的保障。
高水平藥學專業師資團隊建設是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增強分析高職藥學專業能力建設的敏感性,深入基層、社區、醫藥企業,了解其對藥學生知識和職業核心能力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其次,藥學專業教師應認識到專業發展對個體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高職學院相關機構在制訂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教師個人特長進行實際情況綜合規劃,開展師資隊伍的培養工作時,可以采用個性化的短期培訓、網絡學習、臨床進修等形式;教師也可利用業余時間到醫院藥劑科、社區藥店、醫藥企業等一線參觀交流,提高藥事服務能力;主動查閱資料,掌握臨床新知識、新技能,促使自身專業化水平持續提高。最后,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能力型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教學活動,改革教學方法,并結合教學內容融入職業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圖2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4個藥學班級學生畢業后對工作崗位的期望

圖3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4個藥學班級學生期望增加的課程
新理念、新形勢下的高職藥學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加強藥學生的實踐能力,制訂相應的實踐工作流程。高職院校在建立藥學專業實驗室的基礎上,還應建立虛擬仿真臨床藥房、社區藥店等,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藥學生最后一年的實習,由單一的醫藥企業實習或醫院臨床藥學實習改為醫院、社區、醫藥企業聯合實習,分階段合理安排實習,真正實現產教融合,提高學生的崗位實踐應用能力,有效促進藥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和推動藥學事業發展的服務功能。
我國高職藥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在社區、基層工作,因此需要深入醫院、社區、藥店等進行調研,組織行業專家、一線工作人員及社區健康人群、患者等參與討論,面向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崗位的工作內容開展職業能力分析,將基層、社區藥師的行業標準引入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嚴格的理論考核標準和實踐能力考核標準,如審方與藥品調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與上報、合理用藥的健康指導、藥品的管理及養護等技能考核標準,特別是強化用藥咨詢、合理用藥知識宣教、用藥效果的追蹤等,使未來的高職藥學畢業生能配合醫師、社會人群進行藥事服務、用藥指導、用藥評估、療效追蹤,以確保患者的用藥有效、安全及符合適應證,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2016年,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大力發展基層、社區醫療是未來衛生工作的方向,社區藥學服務必然是城市衛生工作及社區醫學、社區護理、社區康復等專業化方向的新興領域,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社區藥師。有專家指出:“服務社會是高校的職能。在今后一個時期,服務區域轉型發展應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策略。”[2]高職藥學專業學生順應新形勢開展社區藥事服務早已受到社會的關注,社區藥師崗位將成為未來高職藥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選擇,其職能相應地由過去配方發藥這一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向專業技術服務型轉變,根據社區醫療藥師崗位的要求,培養具備較強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的藥師,使其配合醫師直接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提供藥事服務,直接對患者負責,這已成為醫院藥學發展的國際趨勢。
[1]唐強,劉蜀寶,劉建鋒.高職高專藥學課程設計調整的探討[J].當代醫學,2010(16):159-160.
[2}林雷,陳蓉蓉.高等醫學院校參與區域轉型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