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恒,曲東旭
(1.鄭州市衛生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當今社會,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目前80%以上的中職醫學生對口升學進入大學,他們將來是醫護人員的重要力量,而中職與普通高中培養模式不同,對中職學生的醫德教育影響著我國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關系到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聲譽[1]。中職生醫德教育亟待改革。調查了解中職醫學生醫德認知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對當下中職醫學生醫德教育有一定參考作用。
以河南省中職學校護理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共300人,3個年級各100人。年齡14~18歲。其中三年級學生正在參加醫院實習。
采用自行設計的中職生醫德認知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共15個問題,涵蓋中職生醫德認知、價值取向、醫德觀以及醫德教育的意義、內容、方式、效果和滿意度等多個方面。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以班級為單位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1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使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中職醫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且女生又占絕大多數,提示河南省中職醫學生的主要群體為農村女生。
在對“你學醫的主要目的”的調查中,52.2%的學生選擇“職業好,比較穩定”;21.7%的學生選擇“熱愛醫學,救死扶傷”;21.7%的學生選擇“選擇并非本人意愿,父母希望我學”。調查結果表明,中職醫學生對醫德價值取向的認知不足。有一半學生僅停留在為找到穩定工作層面,說明醫學生醫德認知和職業道德教育有待提高。有近1/5的學生非本人意愿學醫,學習態度不明確,對醫學價值認同就更無從談起了。還有近1/5的學生醫學價值觀清晰,有明確的職業道德認知,熱愛醫學。
在對“你認為是否有必要在醫學院開設醫德教育課程”的調查中,78.3%的學生認為有必要;18.8%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2.9%認為沒有必要。調查表明,大多數中職生認識到了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少部分學生態度不明確,有極少數學生缺乏正確的醫德認知,必須引起教育者的重視。
在對“你對醫德知識內容的熟悉程度”的調查中,2.9%的學生表示“非常熟悉”;23.2%的學生表示“比較熟悉”;71.0%的學生表示“不太熟悉”;2.9%的學生表示“不熟悉”。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中職醫學生對醫德知識內容不熟悉,這將對其的醫德認知帶來影響,學校需要在課堂教學、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加強對醫學生醫德內容的講解,提高學生對醫德知識的理解,使其能夠從內心接受醫德理念。
在對“新型醫德觀的服務理念”的調查中,76.8%的學生選擇“以患者為中心”;20.3%選擇“以疾病為中心”;2.9%選擇“以醫生和醫院為中心”。這與以往關于醫德觀服務理念的調查結果不同,說明經過國家、學校和社會關于新型服務理念的宣傳教育后成果顯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服務理念已深入人心[2]。
在對“你心目中,學校開設的醫德課程應是什么樣的課程”的調查中,5.8%學生認為是很普通的公共課;17.4%的學生認為是一般的思想品德課;75.4%的學生認為是對醫學生很重要的職業道德課;另有1.4%的學生無法給出明確答復。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醫德課程認知比較正確,但仍有約1/5的中職醫學生對醫德課程的認知不明確,說明現階段提高醫學生對醫德課程認知的相關工作還需加強。
在對“你對當前學校醫德教育模式是否滿意”的調查中,5.8%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37.7%的學生表示滿意;52.2%的學生表示一般;4.3%的學生表示不滿意。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醫德教育模式滿意度極低。由于學校“重醫輕文”,課程設置上對醫德課程不重視,教師也沒有在醫德課程上投入較多精力與時間,課堂教學多采用“滿堂灌”模式,導致學生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
在對“你認為什么是目前學校醫德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的調查中,15.9%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脫離實際;59.5%的學生認為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師生缺乏足夠的互動;2.9%的學生認為學校不太重視;21.7%的學生認為學生不重視學習。在對“你認為什么是當前醫德教師最欠缺的”的調查中,11.6%的學生認為是臨床醫學相關知識;2.9%的學生認為是豐富的醫德理論;59.4%的學生認為是前兩項結合;26.1%的學生認為是熟練的講課技巧。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中職生醫德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教師教學手段單一,其次是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再次是教學內容落后陳舊。因此德育教師應努力提升自身講課技能,將臨床醫學知識和醫德知識相結合,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育手段。
在對“你最喜歡哪種醫德教育方式”的調查中,10.0%的學生選擇“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38.0%選擇“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34.0%選擇“課堂講授與床邊教學相結合”;18.0%選擇“社會實踐”。在對“你覺得哪種醫德教育方式最有效”的調查中,23.2%的學生認為是學校醫德理論教育;15.9%的學生認為是醫生榜樣教育;53.6%的學生認為是臨床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7.3%的學生認為是自己看書學習。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最喜歡的醫德教育模式是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這要求德育教師多采用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由于國家、學校及社會關于新型護理服務理念的宣傳教育成果顯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服務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能夠正確認識醫德的重要性,但中職醫學生對醫德知識內容的熟悉程度極低,這會對其今后的醫德認知帶來影響。此外,約1/5的中職醫學生對醫德課程的認知不明確。總體上中職醫學生醫德認知現狀不容樂觀。
中職醫學生還沒有樹立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學習態度不明確。學校醫德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嚴重滯后于學生實際需求[3]。學生意識到醫德的重要性卻沒有接受學校足夠的醫德教育和道德文化熏陶,醫德教育亟待加強。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處于轉型階段,所以德育教師普遍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醫護知識缺乏的問題[4]。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灌輸,不能結合學情及臨床實踐,學生不能從情感上進行內化,所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中職德育教材針對性差,教材內容與社會實際不符。同時,中職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主要依賴課堂教學且多采用單純的理論講授,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臨床教學醫院是對學生進行醫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的最佳場所。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臨床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培養學生醫德認同感的重要途徑。但學生在臨床實習,醫院往往只注重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對醫學生的醫德教育,臨床帶教教師工作忙,也忽視了對學生的醫德教育。
在學生醫德教育上,教師起著關鍵性作用。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人格傳遞的過程[5]。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資源,它可以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所以要培養學生的醫德,就要加強德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職教師的道德素養。
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通過新生入學宣誓,舉辦講座,觀看醫德相關電影、電視劇、醫德教育紀錄片,舉辦職業道德演講比賽和舞臺劇等培養學生的醫德。
中職學生喜歡新鮮事物,不喜歡傳統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如采用多媒體教學;再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教學、課外閱讀等教學模式,開展全方位立體式教學,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
建立醫德考核評價體系,將班主任評價、同學及同事評價、患者評價、醫院評價、教師評價和出科考試、實習評價以及學生自評等相結合,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提高。
[1]鄭志博.國外醫德教育的歷史沿革和模式分析[J].中國市場,2014(29):92-93.
[2]邵英杰,汪秀榮.中職護生醫德認知現狀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8):22-24.
[3]郭亞恒.中職生醫德認知調查研究——以河南某學校為例[J].亞太教育,2016(7):162.
[4]熊雄,傅琛.醫學生醫德教育研究文獻綜述[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3):11-13.
[5]林世爵,萬建成.廣州中醫醫學生醫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3):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