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瑜
摘 要:跨越式教學的成功推廣給我國教育模式做出了新范例,但在有些農村學校的引入過程中,由于其不合時宜的條件限制和不正確的施教方式,錯誤地理解跨越式教學的意義,舍本求末,只重視跨越式教學的結構,對農村小學教學產生了負面影響,農村教師應結合實際,將跨越式教學作為補充,始終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發展為本,才會讓跨越式教學發揮真正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跨越式教學
2000年,北師大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何克抗老師在深圳一所著名的實驗小學開始實踐自己的跨越式理論,它的初衷就是要找回孩子們的創造性和人文性。歷經十多年的教育實踐,如今,在北京、深證、廣州、河北、寧夏、甘肅等地落腳,羽翼豐滿、碩果累累。但在農村學校的引入及實施過程中,展露出一些不利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端倪,背棄跨越式教學的初衷。怎樣才能保證跨越式教學的健康發展,高效服務農村小學教育呢?針對當前農村一些學校的不當理解和運用,認為農村小學實施跨越式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求真務實,追求實效
跨越式教學要求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需要和可能,超越知識積累的某些固定程序,跳出某些知識序列,打破某些知識的順序,大跨步地引導學生學習那些對于學生來說較重要和較新知識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概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需要和可能,這是跨越式教學實施的基礎。而在農村一些學校本來基礎教育薄弱,學生水平偏低的現狀下,為求標新立異,避免教育落伍,不顧自身實際東施效顰。這種單純為了嘩眾取寵和入流帶來的教育流弊就是喊口號,唱高調。在課堂上讓學生大量的閱讀和練筆,本來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但由于沒有基礎,好高鷺遠,就像瘋狂地在沒有堅實地基的土地上壘墻,只是加重了學生負擔,離跨越式教學的初衷越來越遠。作為農村學校的教師需要在更新教育觀念的同時,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符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才是最成熟的、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切不可隨波逐流,為了附和而與農村教育發展的實際相背離。
二、重教學效果,輕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是為教學效果服務的。跨越式教學的“211模式”,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基礎水平均有較高的要求。有些教師把跨越式教學簡單認識為時間結構上的安排,認為只要按20分鐘完成基礎知識,10分鐘課外閱讀,10分鐘寫話練習的構架完成一節課,那就是跨越式教學。這種把跨越式教學簡單理解為嚴格意義上的教學時間控制,既不科學,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對基礎水平較差的農村學生,他們玩命似的跟著老師的節奏走,而沒有教學效果。所以跨越式教學要認真備好學生,教學設計要有彈性,不可牽強,走馬觀花。教學中某一環節阻滯,要適當延長教學時間,因變施教,將其變為“355”或“121”模式均可。按教學內容的難易和學生當時的接受情況靈活變化,因材施教。不顧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而嚴格時間控制上的跨越不利于學生知識吸收和積累,創造性和人文性的初衷變得空虛、蒼白,失去了說服力。忽視教學效果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不合理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接地氣,不可為追求結構上的新穎和完美而忽略教學效果,作為農村學校一定要將學生的發展作為目標,將跨越式教學改變為適宜自己駕馭的課堂結構才更加科學合理。
三、家校關系融洽,助力高效課堂
跨越式教學實施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的知識量比較大,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智力,學習習慣都有一定的要求。受農村條件的制約,農村家長文化水平偏低,留守兒童偏多。農村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城市孩子有著天壤之別,教師安排的課前預習很難按計劃有效完成。家庭教育和跨越式教學的隔代,嚴重阻礙農村跨越式教學實施。課前檢查要耽誤一定時間,不檢查又常在教學過程中卡殼。沒有家庭輔導的課前預習掠奪了學生課外作業的時間,使學生休息不好,難以集中精力投入到第二天的學習中。加重課業負擔,起著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消極作用。[1]針對這些情況,農村教師實施跨越式教學要和家長建立融洽的關系,多互動,多家訪,掌握好布置課外作業的度,處理好跨越式教學與農村家庭教育的銜接關系。在學校讓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和網絡資源學習,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適應跨越式教學的要求。
四、關注公平教育,重視差異化教學
跨度大、知識量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但對農村小學部分智力偏低的學生極為不利。如果不加以重視,勢必出現兩級分化。因此要重視差異化教學,“關注個體差異”就是要承認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不平衡性及獨特性,使每個學生都能以自己的速度獲得最大發展。[2]教師要對這部分弱勢學生實施差異式教學,用傳統的方法施教,多給他們進行輔導。他們反應慢、書寫速度慢的特點使其比其他同學的接受速度要弱很多,不能強迫他們適應跨越式教學的模式,否則,只會使他們增加學習上的思想負擔,產生厭學心理,讓他們原本落后的學習雪上加霜。在班上成立幫扶互助小組,以優秀帶后進,作業布置上適當給予低配置,教學評價上給予高配置。殊途同歸,讓他們也獲得進步和發展。
跨越式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傳統教育形式的一次飛躍,它改變了我們對教育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慣常看法。用于農村教學中時,一定要靈活使用,應地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跨越式教學在農村水土不服,在農村教學中才會有生存的土壤,才不會違背跨越式教學對學生創造性和人文性培養的初衷。
參考文獻:
[1]胡寅生 小學教育學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2]陳靜波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