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對于形象設計的抽象表達方式,一直以來都是設計領域探索的重要方向。雖然抽象事物可以傳遞出設計理念、形象文化、品牌價值等,但是其設計方式和設計元素中,也需要承載客觀對象的具象化主題,進而才能為抽象設計附加設計范疇。那么如何針對客觀對象的抽象圖形設計進行構思,則是抽象設計的重點研究內容。為揭示抽象圖形設計思路,本文基于客觀對象的形象特征,闡述了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客觀對象的抽象圖形設計方式。
【關鍵詞】視覺傳達;客觀對象;抽象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95-01
一、視覺傳達的設計方向
視覺傳達是現代化的設計技術,在二維空間內以形象的表達方式設計并表達主題圖形的專業技術。其涉及范疇包括平面設計、字型編排、標示、繪畫、顏色、插畫等圖像圖形表現形式。而在具體的信息輸出上,也涉及形象表達與抽象表達。形象表達繪制的是具體的客觀形象,進而給予觀賞者最為直接的信號,令其直接掌握視覺傳達出的基礎信息和圖像數據,了解設計者意圖。而抽象的表達方向,是為形象的客觀事物尋找超越思維邏輯的表述方式,進而體現設計理念、文化、意蘊。相對于具體形象設計,抽象圖形的設計方式更為復雜,其根本原因在于需要設計者全面掌握設計信息,并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為抽象圖形設計融入相應的文化理念。但是這種抽象的表達方式并非所有觀賞者都能看懂,因此在設計時既要融入方法的想象力,也不能過于超脫客觀的思維邏輯。因此,抽象的圖形設計需要具備更為強烈的傳達、教導、說服觀眾的功能。為此,抽象圖形設計需要以平面化的社交主旨,融入綜合化、動態化的表達內容,進而從單一媒體融入多元化媒體的表現形式,甚至于從二維平面跨越到三維平面,進而闡述設計主旨與抽象思維。
二、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客觀對象分析
在設計抽象圖形之前,必須找到一個可以進行設計思維轉換的具體事物。這一事物即為客觀對象,其主要功能在于為抽象設計提供設計元素、設計基礎、設計素材、設計方向。如果對于客觀事物的了解層面存在偏差,那么抽象事物很可能在設計之后已經偏離主題,而關注點與表達方式都會讓人產生聯想誤區,進而造成設計主題的虛擬信息表述不清。而對于客觀對象的理解范疇,可以從參照物角度探析,在抽象圖形設計之后與原有的客觀對象進行比對,以觀賞者視角辨別其設計方式的主觀理解層面是否可靠。如果基于觀賞者視角無法產生更為形象的理解,那么這樣的抽象設計即便表達了藝術氛圍,也將失去設計初衷。因此客觀對象,即是抽象設計的范本,也是另一設計維度的參考標準與衡量標準。
三、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客觀對象的抽象圖形設計方式
(一)尋找客觀對象的形象意蘊。在設計抽象圖形時,首先需要尋找客觀對象的形象意蘊。這樣的過程也是深度發掘設計元素的重要途徑,具體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探索。其一,抽象設計可以從客觀對象的實物中進行元素搜集,在任何一種方式可以進行抽象理解的時候,即可選擇為具體的設計元素,并融入主體設計之中。其二,抽象設計本身并非完全需要客觀對象的實質性參照,而需要的是客觀事物的具體特質、特征、特點。如果其鮮明特征已經具備了形象意蘊,便能夠加以利用。
(二)解析客觀對象的表達方式。提到抽象設計,可以將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作品《星夜》作為解讀范例。月夜星空的繪畫過程,完全出自畫家對客觀對象的理解層面,如果設計者僅停留于客觀對象的設計表現,那么其想象空間也會有所局限。那么打破這一局限的重要方式,就在于充分調動對客觀對象的差異化理解維度。運動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在其logo設計中的右側部分,以三條趨近遞增關系的弧度圖像,給予一種登上山峰的無限遐想,進而突出了其品牌理念。這樣的表現形式就是對山峰的抽象感悟,也是設計者基于登山者主觀意識創設的視覺想象空間。因此在設計抽象圖形的過程中,最為主要的設計基礎,在于深度挖掘設計形象的主旨表達觀念,并以這樣的觀念為依托,從不同視角與思考維度尋求設計感悟,進而突出抽象事物的表達方式,激發觀者的主觀思考與聯想。
(三)揭示抽象圖形的理念表達。抽象圖形設計本身具有更為廣泛的想象空間,而過于寬泛的想象空間則會造成視覺傳達效果的形象揭示不明確,那么視覺傳達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在于揭示抽象圖形的理念表達空間。尤其需要為這一空間指明約束范圍,進而限定觀賞者對抽象設計的理解范疇,以便突出設計主題。
雖然為抽象設計,但是對觀者的理解層面產生了一定的指導,進而規范在特定的想象空間之列,也就不會出現品牌形象與思考維度的對接偏差。既能夠突出表達重點,也能夠以抽象的設計手法揭示抽象圖形的理念表達,從視覺傳達的最終效果上突出設計主題。
參考文獻:
[1]陳楠.從“格律設計觀”看“參數化設計”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發展趨勢的影響[J].創意與設計,2013,(01):61-72.
[2]劉花弟.現代廣告設計中圖形語言“真實性”及“模糊性”特質探析[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3):116-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