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英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國際交流、貿易往來、到外交洽談、政府合作都有英語的身影。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被眾多國際組織、國家定位第一官方語言。鑒于此,本文就同聲傳譯條件下英語應用及漢語表述特征做出探討,供讀者借鑒。
關鍵詞:同聲傳譯;英漢比較;問題研究
一、英漢同聲傳譯的內容和特征
同聲傳譯,顧名思義,指的是語言思維轉化的過程,是兩種不同語言意識的相互切換。常見的同聲傳譯大多以聽力和口述為主,翻譯人員在聽取第三方外語時,將所聽到的語言、文字、情感、信息用目標語言通俗的表述出來,將第三方外語中的邏輯、語言信息、語言情感用目標語言轉化成能被人理解的語言信息,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從現代語言應用趨勢看,同聲傳譯依舊是語言應用的最高境界,任何語言應用形式都不能像同聲傳譯這樣綜合考察一個翻譯者的語言應用功底。根據交流場景的不同,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之間,同聲傳譯的要求也有著極大的不同,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譯員要從官方語言進行切入,圍繞官方活動和利益出發點進行表達。商業貿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求較為簡單,只需滿足雙方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即可。對于科學文化活動而言,同聲傳譯的條件近乎苛刻,不僅要求譯員能準確使用各種科技名詞、專業術語、還要求譯員有專業的學術背景,對所翻譯的領域有著詳細的了解,能利用翻譯語言、目標語言,自由地進行表達。在新聞傳播視野中,同聲傳譯用于國際會議、商業談判和外交斡旋,這些新聞事件中英漢同聲傳譯是重頭戲,翻譯官往往要做出大量的名詞解釋,其翻譯信息除了用于雙方交流之外,還用于新聞廣播,便于受眾接受信息。同聲傳譯的應用不僅僅限于新聞直播報道,還被應用在一些專題談話類和娛樂性節目中,對國外知名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家、當紅影視明星等進行采訪時,往往采用同聲傳譯的報道方式。
二、同聲傳譯條件下的英漢比較
(一)表達方式方面的差異
同聲傳譯條件下的英、漢語翻譯轉化有著極大的差別,首先體現在表達方式上。同聲傳譯以語言作為信息交互媒介,通過直接的聽力和口述來表達信息內容。而漢語的引申性和寓意性往往讓翻譯者理不清其邏輯思路。這就要求譯員要一心二用,既要聽清、聽懂英語的信息內容,也要用漢語將英語信息準確的表達出來。所以譯員的在同步翻譯環節中既要注重漢語的表達,也要找到英語的信息關鍵點,能夠將英語的信息內容以漢語引申性、寓意性的語言邏輯表達出來,實現溝通。其中的難點在于,英語的問答方式、敘事手法、語言含義直接而準確,一問一答互成關聯,而漢語的問答方式、表達手法婉轉而引申,字面上的意思與表達的意思互補關聯,不乏語境聯系。因此在同聲傳譯練習中首先要擺脫母語思想的限制,對英文要進行斷句,通過斷句再把句子有機的鏈接起來。例句:
1. I came to China at an important time.
書面表譯:我到中國來訪問,正逢一個重要的時刻。
同聲傳譯:我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來到中國的。
2.Aristotle,the greatest of the ancient Greek writers,had written a work containing all the knowledge of his time.
直譯:亞里士多德,這位最偉大的古希臘作家,曾寫了一部囊括同時代所有知識的著作。
表譯:亞里士多德是最偉大的古希臘作家,曾寫了一部囊括同時代所有知識的著作。
同聲傳譯:最偉大的古希臘作家亞里士多德曾寫了一部囊括同時代所有知識的著作。
做新聞同傳雖然有很少準備的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譯員總是在打無準備之仗。平時,在沒有突發事件的時候,譯員必須保持對新聞時事敏銳的觸感,除了要緊密跟蹤新聞動態發展,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外,還要具備專業理論學科背景,以及新聞報道技巧等各方面的知識,并整理出詞匯表,以備不時之需。
(二)語言思維的差異
同聲傳譯條件下,英語和漢語的語言思維是不同的。雖然英語和漢語語句的基本結構都是“主謂賓”,但是英語強調的是主語和謂語之間的以動詞直接進行連接和修飾,表達語句的動作趨向和邏輯結構。而漢語強調的是動詞之間的狀態聯系,同一種語意,漢語可以用選擇多種動詞進行主謂連接,保持基本的語意不變,但是情感狀態和感情色彩會有所變化。簡而言之,英語和漢語的語言表達趨向基本一致,都是直接描述事物的運動狀態和變化,闡述邏輯關系。英語的語言思維表達的簡單、直接,能夠直接告訴人事物的運動狀態。漢語強調語意表達的情感色彩和描述程度,語言思維富有較強的情感變化趨向,能夠結合事物不同的狀態做程度表達。對于新聞信息而言,英漢同聲傳譯的語言要有具體、準確、簡明、通俗、生動的特點。例句:
1.They are trying hard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同聲傳譯:他們正在努力實現現代化和民主化的目標。
2. There remains a sizable gap between aspir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同聲傳譯:愿望與成果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只有結合新聞語言的特性,準確理解英漢語言思維的差異,才能準確翻譯出新聞信息的意思,保證翻譯語言的準確。在新聞的直播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未知狀況,但直播卻不能停止。如遇到發生聲音信號不穩定、雜音、聲畫不同步等技術性問題時,譯員可以用手勢示意技術人員,請求解決問題。但一定要保持冷靜,控制情緒,以不變應萬變。
(三)語感意識的差異
同聲傳譯條件下,漢語和英語的語感意識也是不同的。漢語的語感強調平仄和對仗,語句要通暢,句式結構要突出動詞修飾和情感副詞,要蘊含節奏感。英語的語感強調語意連接,翻譯者要在長期學習中形成經驗意識,在不考慮英語語法的前提下,憑借經驗潛意識的進行翻譯。在實際翻譯中,英語的句式結構、短語組織架構都較為直觀,能夠清晰理解,而漢語的句式結構、短語結構過于復雜,既要求翻譯者有較強的信息接受能力,更強調譯員的語言理解能力,從語法、語意、短語、成語乃至俗語的變化中準確把握,根據英語信息內容直接口述出來。譯員的語言表達不能照本宣科,要將感情元素、主旨思想全面融合進去,增強漢語的情感程度,讓人理解的更為清晰,透徹。在現代信息社會中,英漢同傳的語感意識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適合于新聞信息的翻譯與處理,優秀的英漢同傳往往能根據外國直播的新聞節目直接以漢語信息方式將節目信息表達出來,不僅有著濃厚的情感元素,而且語言邏輯、結構科學嚴謹,直接向新聞受眾傳遞信息。例句:endprint
1. At the meeting he made a long speech.
同聲傳譯:他在會議上作了長篇發言>他在會議上作了長發言(四音詞語)
2.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andards must be pursued with vigor.
同聲傳譯:貫徹國際人權標準的工作必須大力進行。(范疇詞)
(四)語言邏輯的差異
同聲傳譯條件下,英語與漢語在語言邏輯層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漢語強調舉一反三,能從事物一方面的語言特征,聯系到事物的其他特性。在特定語境中,漢語不做出明確表達,漢語的詩人、文學家往往借物喻人、借事說理,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來表現事物的某種特點。英語截然相反,它不強調修辭變化,事物有什么特征就直接表達出來,直白、簡單,容易理解。所以,同聲傳譯條件下,英語和漢語的信息轉化要直接突出各自不同的表達邏輯,強調表達結果更客觀、準確。例句:
1. The country has increased its overall strength.
同聲傳譯:該國綜合國力大增。
2. Will all those who are in favor of this draft resolution,please signify by raising
their hands?
同聲傳譯:同意這項決策案的人請舉起受。
綜上所述,同聲傳譯條件下,英語和漢語的表達方式有著極大的不同,要想高效的應用英語就要突出英語與漢語之間的表達差異、邏輯思維、語言意識等,找到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內在聯系,清楚兩種語言的基本結構,找到翻譯的創新點和突破點,提高翻譯準確率。
參考文獻:
[1]張彩潔.第九屆中博會有稿同傳口譯實踐報告[D].華中科技大學 2016
[2]鄧雯.口筆譯學生及授課教師在同聲傳譯中聽辯與表達差異的實驗報告[D].內蒙古大學 2017
[3]劉洋.精力分配模式下開幕式致辭同傳策略研究[D].內蒙古大學 2017
作者簡介:關子愚(2000.03.07)男,籍貫:成都市武侯區,學校:成都市樹德中學(光華校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