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已經基本確立。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如何深化醫務人員的作風建設,提高其道德素質成為了社會醫療體制建設的重點所在。“醫者仁心”作為當代社會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對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有著積極意義。鑒于此,本文就“醫者仁心”的內涵展開詳細探究,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以供廣大讀者借鑒。
關鍵詞:醫者仁心;時代內涵;文化價值;問題研究
一、“醫者仁心”的文化價值
“醫者仁心”不僅是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要求,也是源于傳統文化的道德信仰。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曾說:“醫者受之于天,惠之于民,乃大德者”。此句話大意指:“醫生行使的是上天賦予的職責,只有服務百姓,才是品德高尚的人”。一千多年前的這句話在當前的時代依舊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不僅佐證了醫者仁心的傳統文化內涵,更從醫生的職業、道德、文化角度闡述了醫生應履行的責任和服務對象,表現出醫生職業與道德之間的深刻內涵。<<黃帝內經>>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傳統醫學的產生,中醫作為獨特的醫學標志出現在人們面前。從神農氏遍嘗百草,尋求植物療法到李時珍歷經三十余年,走遍大江南北,尋求中醫真諦而作<<本草綱目>>,傳統醫學歷經千年傳承,逐漸發展壯大。醫者仁心作為傳統中醫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指導中醫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為百姓化解瘟疫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讓醫學名師、醫學大家以救治百姓為己任,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百姓解決疾病困擾。
二、“醫者仁心”的時代內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醫者,治病救死扶傷”。在新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期,社會道德意識更應該將“醫者仁心”納入到社會核心價值主義體系當中,就醫生的行業素質、服務態度、服務理念做出嚴格要求,規范醫務工作者的行為,真正以患者為核心健全管理組織框架。就精神文化角度而言,醫者仁心應該有完善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宗旨。要從傳統文化中挖掘“醫者仁心”的人文內涵,從社會道德角度探討醫者仁心的時代要求,尋求思想解放,文化統一,在多元化的社會意識形態中找尋醫生職業道德、文化道德、工作道德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真正優化醫生素質,減少醫患矛盾。社會總是發展和變化的,醫者仁心的精神內涵始終如一,患者是上帝,服務好患者,消除患者痛苦就是最大的工作成果。新的文化發展時期,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完善醫者仁心的文化內涵,將醫者仁心的與社會公德、公民道德、文化精神聯系起來,發揮其指導作用,引導醫務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醫者仁心”的社會價值
醫者仁心在現代社會具有社會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中華民族團結進取,積極向善,醫者仁心指導現代醫生以民為本,為民服務。醫者指的是醫生、護士、醫務工作人員,仁心指的是醫生、護士、醫務工作人員要有愛心、有仁心、有仁義、心中有患者、心中裝著患者,才能在行醫過程中服務好患者,塑造積極形象。我國由于人口眾多,長期以來,醫療資源分配極為不均衡,很多患者為了治病只能到大城市尋醫問藥,導致大城市醫療壓力過大,醫患矛盾突出。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諧社會建設已經被決策者提上了日程,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新時期,加快醫德建設、協調配置醫療資源已經成為了社會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重點內容。醫者仁心在社會主義核心理念中具備了新的時代內涵,以患者為衣食父母,服務患者,幫助患者,切實幫助患者消除疾病帶來的痛苦,才能真正體現出醫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樹立起正面的醫生形象。
四、“醫者仁心”的精神啟示
今天我們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超過歷史任何時期,但是醫患矛盾在不斷加重,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在不斷下降,醫生的集體榮譽感和使命感也在不斷降低。人文內涵的缺失,醫療科技成為了純粹的使用工具,人性冷漠使患者感受不到溫暖,醫生感覺不到歸屬,醫院成為了不歸路,患者對于醫院的不信任成為了社會共有的意識。儒家文化相信惻隱之心,仁者無敵、智者無惑、勇者無懼就是對人惻隱之心的全面解答。藥王孫思邈將傳統儒家文化進一步提煉成為大醫精誠,提出了“若有求救者,則不得問其貴富貧賤”這是醫生道德的基礎。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凡求醫者均以性命相托,所以行醫者必當全力以赴。這種同時信任,同心同德的做法,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基本內涵。醫者仁心就有必要發揚大愛精神和博愛做法,醫生要堅持內心的純潔,堅持職業道德,以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身的思想和行為,要堅持為患者服務的宗旨,保持純粹的心靈,做好自身本質的工作,不圖名不圖利,樹立其高尚的道德品格。
綜上所述,在價值觀顛倒的年代,道德成為了虛偽的代言,在非理性中迷失了生命的意義,放棄了終極關懷。醫生不再是圣潔的白衣天使,圖名求利成為醫生群體共有的特征。在道德淪喪的時代,如何才能使醫者重回道德高地,成為了每個人思考的重要問題。弘揚博愛精神,為行醫者重塑道德信仰。深化其作風建設,優化其素質,培養其職業道德是發揚醫者仁心精神內涵的重要途徑,只有懷博愛之心,懸壺濟世,醫病救人才能樹立起積極正面的醫生形象,贏得患者的信任。
參考文獻:
[1]易山.仁心解沉疴 良醫濟民生[J].群言. 2017(09)
[2]鞠九江,夏芙蓉. 張谷才的博愛仁心[J].中國老區建設. 2013(09)
[3]胡俊平.醫者仁心的詮釋[J].科技導報. 2012(05)
作者簡介:鄧天杰(2000.06.05)男,籍貫:四川省蓬溪縣,學校:成都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