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政軍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于醫院衛生事業的重視程度也隨之加強。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院政工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使醫院的醫護質量與效率不斷改善。當前,我國醫院在對政工人員管理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該問題的出現會嚴重影響醫院的工作效率,嚴重時還可會造成醫療事故等,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對其加強重視,不斷提升政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態度。
關鍵詞:新時期;醫院;政工人員;工作能力
引言
醫院作為服務群眾人民的公共衛生事業單位,是國家與黨踐行以人為本的重要載體,醫院的健康發展直接影響群眾人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狀態。政工管理作為醫院的重要部分,需要明確政工人員的工作態度,提升政工人員工作的主動能力與思想覺悟,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與工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政工人員工作能力的不斷提升。國家與黨一直重視對政工人員的培養,并且將其作為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把醫院與醫療機構相聯系,將政工人員的事項與行為進行轉變,提升政工人員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從而為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提升政工人員的業務能力
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會多少觸及醫護人員的自身利益,該問題還會影響醫護人員的思想情緒,甚者會影響醫院工作的開展。在醫療機構拓展應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需要對政工人員進行有效的專業水平能力培訓。在許多工作上,政工人員都會觸及醫護人員的工作內容,需要政工人員進行職業職責的認定,這關系到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與工作動力。因此,用科學的方法找準工作的切入點,積極進入醫療崗位一線,多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與談心,及時了解醫護人員的思想情緒,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對醫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并且,多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多問題進行解決,努力實現醫護人員與醫院發展的雙贏管理模式;政工人員需要理解與關心醫護人員,在醫護人員最關心的問題上入手,幫助其解決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讓醫護人員能夠給感受到醫院所到來的溫暖,并能認真對到自身的工作事業;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信念宣傳教育,觀察每一位醫護人員身上所存在的閃光點,使醫院全體人員都能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二、提升政工人員的素質修養
政工人員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與知識學習,完善政工人員的引導能力與號召能力,綜合各種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因素,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應用實際改革標準的同時能有效進行業務拓展,對于標準的應用過程能實現政工人員創新的工作與學習環境,對于激發自身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具有促進作用。政工人員還需要完成自身的學習任務,提升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不僅要在基礎的書本中了解相關的知識,同時也需要向生活實踐與身邊榜樣進行學習。政工人員可以用過報紙、網路、電視等方法,準確了解國家的各項政策,獲取社會中的新聞動向與綜合類信息,積極主動的學習醫護知識與醫院管理的知識。只有正確掌握工作重點與知識,政工人員才能在實際的工作中積累經驗,并將其用于醫院的發展過程,善于對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從醫院大局角度出發,利用自身的經驗與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優化引導理念,為實現最終的工作目標做好重要的引導條件。
三、提升政工人員的工作效率
對于從事醫療管理的政工人員而言,需要正確理解在醫療中所涉及到的結構體系理論與各方面知識,對于具有許多技術上的標準需要結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情況對其進行有效的劃分與總結,在應用工作方法與思路時需要對實際的醫療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配合,以期實現“兩學一做”的工作方式。運用媒體與網絡對醫療工作進行宣傳,用身邊的好人好事對身邊的人進行教育,積極宣揚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要求每一名醫護人員與黨員都能提升政治的覺悟,讓醫護人員樹立具有良好風氣的職業道德標準。另外,可以組織醫院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不僅能豐富醫院政工人員的業余生活,為其營造形式多樣化、活潑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還能有效提升醫院的凝聚力,為醫護人員與醫院架起搭建良好溝通的平臺。政工人員還需要分析在工作中存在的難點與重點,制定好每周的工作計劃,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對于醫護人員所反應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并且政工人員需要定期開展座談會,加強醫護人員與政工人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四、結束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在實際醫院工作過程中,政工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職能、素質修養以及工作效率,掌握政工人員的工作重點內容,本著“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為醫護人員營造良好的醫院環境,從而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慶彪.淺談新形勢下醫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東方企業文化.2015(15)
[2]侯磊.新時期提高辦公室政工人員工作能力途徑研究[J].才智.2014(33)
[3]田民,賈衛東,譚成詳.抓好繼續醫學教育增強衛勤保障能力[J].北京軍區醫藥.20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