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紅 蔣承忠 李松泉
摘要 對寧遠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深入剖析當前茶葉產業存在的茶園基礎設施薄弱、龍頭企業對茶農增收缺乏帶動作用、茶葉銷售網絡和茶葉品牌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寧遠縣茶葉產業的發展思路,主要包括創建標準茶葉基地(園區),促進規?;a;加強市場龍頭企業建設,推進市場化進程;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高標準化水平;發展茶葉中介組織,提高茶產業組織化程度;培育優質品牌,開拓茶葉市場;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等對策,以期促進寧遠縣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湖南寧遠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75-02
寧遠縣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地處南嶺山脈中段萌渚嶺北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氣候溫暖,雨量豐沛,年均日照時數1 650 h,年均氣溫18.4 ℃,年均相對濕度79%,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泠、疑、舂、仁四水流貫全境,自南、北向西在道縣注入瀟水,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寧遠是種植茶葉最適宜區或適宜區,栽培茶葉歷史悠久,20世紀90年代從外地引種、試種進行商品化和規?;耘?,后逐年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017年,寧遠縣茶葉種植面積655.6 hm2,其中采摘面積532.7 hm2,總產量300 t,產值2 160萬元。全縣種植品種以無性系良種碧香草、福鼎為主。從事茶葉生產的4個企業和合作社共擁有茶葉面積450.1 hm2,共計生產茶葉200 t,實現銷售收入合計1 500萬元。現如今,茶葉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寧遠縣調整農業產業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富民興縣跨越式發展步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促進寧遠縣茶葉產業發展,現從寧遠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問題出發,提出茶產業發展對策。
1 發展現狀
1.1 種植面積初見規模,效益明顯提高
寧遠縣林地面積廣,適宜發展茶葉種植的山地面積超過4 666.7 hm2,現種植茶葉面積655.6 hm2。規模連片種植茶葉面積逾500 hm2,主要分布在棉花坪鄉、九嶷山鄉、桐木漯鄉、五龍山鄉、仁和鎮、冷水鎮、太平鎮等地。其中,棉花坪鄉種植面積333.3 hm2、九嶷山鄉種植面積20 hm2左右、五龍山鄉種植面積66.7 hm2、桐木漯鄉種植面積43.3 hm2,其他鎮種植面積逾33.3 hm2。目前,已創建市級標準化示范茶園3個,面積達233.3 hm2,已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和規范進行規范化管理,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產品品牌、統一包裝標示、統一宣傳口號,3個標準茶園年產茶300 t,產值逾2 100萬元,初步形成了寧遠高山茶產業布局。特別是寧遠是4個瑤族鄉茶葉產區,生態環境良好,海拔在300~800 m之間,空氣質量高,無任何污染,茶樹一般有40年左右歷史,少數在100年以上,是國內最大撂荒茶集中產區。由于沒有追施農藥化肥,土壤為黃壤、紅壤相間,酸堿度適中,茶葉中富含鈣、鎂、鉀、磷和微量元素硒,所以其茶葉產品質量高于綠色有機茶標準,被專家認定為“茶中之寶”。寧遠大瑤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富硒特色,為有機茶生產和茶葉銷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
1.2 生產結構逐漸優化,品種結構趨于合理
寧遠茶葉規模商品栽培始自20世紀90年代,品種主要從福建、浙江引進。隨后,陸續從省內引種栽培碧香草、福鼎等無性系良種品種;大力引進推廣市場競爭力強的安吉1號、黃茶1號等白茶新品種。在結構調整過程中,重點發展原生紅茶,以培育種植原生茶為主,重點是“九嶷古茶”“柑子園老茶”和“排山坳老茶”;同時發展名優綠茶、白茶。
1.3 企業逐步壯大,質量不斷提升
全縣已有天功茶葉、嶷紅茶業、云霧茶葉合作社、柑嶺高山茶合作社等4個龍頭企業,天功茶葉、嶷紅茶業等龍頭企業不僅擁有自主品牌“嶷紅”等,還擁有自主茶園基地,生產、加工、銷售等一、二、三產業融合能力出眾,引領茶葉種植戶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能力較強,形成了以“公司化”和“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為主,以“來料加工”和“散戶自營”為補充的靈活多樣的經營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寧遠縣茶葉產業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2.1 茶園基礎設施薄弱,有待改善
寧遠縣茶葉園約90%為山地,10%為緩坡地和較平旱地,茶園水利設施嚴重滯后,導致部分茶園失管,影響全縣茶葉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茶園有機肥貯備漚制系統、道路系統、機械化水平、水土保持及防風系統等基礎設施則更薄弱,嚴重制約了單位面積茶產量的提高和茶品品質的提升,增加了茶葉生產成本。
2.2 龍頭企業對茶農增收的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2017年,茶業企業的優質茶平均售價超過1 000元/kg,而產量占全縣60%的廣大茶農的收入只占全縣的30%,這說明寧遠縣散戶茶園品種不對路、管理水平低下。今后如何充分挖掘企業帶動農戶共同通過發展茶葉產業增收致富的潛力,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否則,有可能形成為發展茶葉而種茶葉,而農民卻難以從茶葉產業發展中獲得相應收益的狀況。
2.3 茶葉銷售網絡和茶葉品牌建設亟待加強
寧遠縣茶葉產區銷售網絡有線上和線下銷售渠道,但是大部分茶葉還是在本地銷售,多通過熟人進行銷售,與建立強大的銷售網絡還有較大的差距[1]。雖然注冊了“嶷紅”等茶葉商標,打造了“九嶷山”“瀟湘八品”等農業公用品牌,但是仍然沒有成為湖南省或者國內知名品牌。茶葉銷售網絡和茶葉品牌建設亟待加強。
3 發展對策
3.1 創建標準茶葉基地(園區),促進規模化生產
3.1.1 優化茶葉基地布局。堅持“土地適宜、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的原則,以茶農增收為目標,圍繞建設“全國最好的有機茶葉示范縣”,重點打造九嶷山湘江源頭和仁和—棉花坪—中和舂水河2個萬畝茶園生態旅游帶。優化完善土地流轉體制機制,通過租賃、轉包、入股等多種形式有序流轉土地,使土地向新型茶葉經營主體集中,更多用于建設好新茶園,集成技術、資金、資源建設一批66.7 hm2以上的標準化示范基地和200 hm2以上的茶葉產業園區,建成標準高、質量好、效益好的精品茶園,為引進優質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的原料支撐[2]。鼓勵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獎勵村組+土地入股+產業工人”模式流轉土地,切實解決流轉中介利潤、盈利分紅、農戶就業3個主要問題,化解矛盾,提高土地流轉積極性,促進基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建立對已建茶園田間管理積極性的政策、投入、產業等支持機制,確保已經建成的茶園標準、質量、效益都有保障。
3.1.2 建設無性系茶葉優質育種基地。鼓勵農業技術部門、經濟實體、茶農,實行集約化育苗,建設苗圃基地,保證種苗供應。根據茶葉品質搭配要求,主動對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并尋求技術支持。同時,引進無性系優質茶葉品種,適時更換、淘汰不適宜品種[3]。
3.1.3 加強茶葉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家精準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機遇,按照茶園通水、通路、通電、通信息的要求,認真搞好茶區公路、機耕道、茶水配套、茶葉生產用電等項目的規劃建設,切實解決茶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為茶葉產業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3.2 加強市場龍頭企業建設,推進帶動作用和市場化進程
3.2.1 創造條件引進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寧遠縣茶葉原生茶、九嶷古茶、柑子園老茶等資源優勢,加大以茶葉有機專用肥和生物農藥的引資開發力度,積極發展茶葉前端產業;通過招商引人、招商引智、招商引財,積極推出一批可行性強、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示范作用、帶動效應,帶領本地龍頭企業和茶農大戶發展多元化茶葉產品,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3.2.2 政府扶持建龍頭。鼓勵和幫助競爭能力強、市場前景看好、資金和技術力量雄厚、經營管理水平高的企業,引進和利用先進設備技改升級,全面提升茶葉生產和加工水平[4]。扶持有實力的企業創建有機茶、原生茶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模式,與基地及茶農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茶葉產業規?;l展,實現茶葉生產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
3.2.3 調整和優化企業產品結構。引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名優茶的開發力度,在嚴格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生產名優茶。鼓勵企業瞄準不同消費群體,多元化開發紅茶加工產品,拓寬市場競爭領域。
3.2.4 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在寧遠縣城南部新城市場規劃建設、房地產發展上綜合考慮建設茶葉交易市場、茶品品鑒商業街,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方便茶農交售。拓寬市場領域,積極對接外地客商和省內外主要消費市場,拓寬市場領域[5]。鼓勵到省內外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網點。建立寧遠茶葉門戶網站,定期收集和發布茶葉相關信息。
3.3 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高標準化水平
3.3.1 制定茶葉生產技術質量標準。以生產大瑤山原生態紅茶、高山名優綠茶、特優白茶、九嶷古茶、撂荒富硒茶等為目標,依托茶葉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建立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安全標準,加強農技人員和茶葉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全面落實茶葉種植技術規范的推廣運用。以標準化生產促進傳統農業生產的全面升級改造,逐漸實現茶葉生產基地的田園化、生產模式的設施化、生產手段的機械化、種植技術的規程化、產品質量安全的溯源化、品質特征的特色化。
3.3.2 加強茶葉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對茶葉質量安全工作的統一領導,各級職能部門要協同配合,加強對農藥等投入品的監管和規范使用,嚴把茶葉質量安全源頭關。建設和完善茶葉質量監控體系,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健全品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推進茶葉質量認證,支持企業、合作社開展無公害產品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等產品認證。
3.3.3 加大推廣茶產業科技。鼓勵當地茶葉龍頭企業與各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茶葉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聯系,鼓勵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采取技術承包、轉讓、入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引進、吸收和轉化[6]。大力推廣農業機械,組建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茶葉生產專業化水平。
3.4 發展茶葉中介組織,提高茶產業組織化程度
3.4.1 加強茶業合作組織建設。加大對茶葉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提高茶葉產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引導和鼓勵茶葉企業、茶農依法成立茶葉協會、茶農專業合作社,切實維護和保障茶農和茶葉企業的合法權益[7]。
3.4.2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助合作、聯動發展”的原則,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經營大戶等為骨干,培育茶葉產業化聯合體,推進規范化經營,形成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
3.5 培育優質品牌,開拓茶葉市場
3.5.1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按照“抓基地、樹品牌、搶市場、拓旅游”的工作思路,重點培育優質茶葉品牌。制定相關產品質量標準,引導企業積極申報各種茶產品的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注冊使用企業產品商標、包裝、產品條型碼等相關產品身份證明,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待條件具備時,全縣統一申報“九嶷古茶”“撂荒富硒茶”2個地域公共品牌。
3.5.2 拓寬茶葉銷售渠道。一是通過各種媒體加大九嶷大瑤山原生紅茶、高山名優綠茶、白茶、九嶷古茶、撂荒富硒茶等產品宣傳力度;適時舉辦九嶷大瑤山茶葉節,大力推介九嶷大瑤山茶葉品牌。二是充分挖掘寧遠茶文化底蘊。預算資金請專家挖掘、整理普安茶文化,把歷史、民族與茶文化融合,讓茶產業發展更具有生命力。三是統一茶業包裝、宣傳口徑。積極參加各種茶博會、茶葉商貿會等,由政府統一組織茶葉企業研制產品;鼓勵茶企拓寬茶葉銷售渠道,設立營銷網絡[8]。四是擴寬銷售渠道。除了團購、批發、零售等銷售渠道之外,應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來彌補茶葉銷售時間、空間的限制;實施茶知識進學校、進單位、進酒店、進講堂行動,推廣茶知識,營造發展茶產業的良好氛圍。
3.5.3 發展旅游助推品牌。豐富茶文化內涵,深入挖掘民間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完善茶葉旅游基礎設施,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培育茶館業,拓展茶文化服務內容。大力開發特色茶莊旅游、生態觀光游和休閑體驗游,借助九嶷山舜帝陵申創國家5A級景區編制提升規劃項目的公共資源平臺,以茶旅游帶動茶經濟、助推茶品牌。
3.6 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
3.6.1 加強茶葉產業的組織領導。成立寧遠縣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副組長,縣農委、財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科經信委、林業局、經管站、國土局、縣農建投、縣電力公司等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下設辦公室,由縣農委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茶葉產區鄉鎮要成立茶葉產業生產領導小組,把茶葉生產任務分解到村,落實領導掛村責任制。
3.6.2 保障財政引導資金投入。縣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支持茶產業,成立寧遠縣茶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重點支持茶企短期融資難題。縣農建投利用扶貧產業專項基金,通過兼并收購、股權介入、獨資新建等方式投入茶產業項目建設。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省、市項目資金投入茶產業。對省、市、縣財政資金支持寧遠縣茶產業發展的項目,由經營主體先期投資建設,通過縣級以上部門驗收后,采取現金直補方式兌現獎補資金。
3.6.3 加大財政獎補力度。一是名優品牌建設。茶葉產品被評為湖南省名牌產品、湖南省著名商標,經有機產品、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認證的,新辦證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茶產品被評為茶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產品及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企業,新辦證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二是龍頭企業的創建。對新獲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市級龍頭企業稱號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三是新(擴)建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房。鼓勵茶葉加工企業提高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建設標準化廠房,凡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廠房和輕型鋼結構廠房均給予一定獎勵。
4 參考文獻
[1] 張翠英.新平縣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路對策[J].南方農業,2013(10):64-68.
[2] 淺議鳳岡縣茶產業現狀及其未來發展[EB/OL].(2012-02-29)[2018-06-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29/09/737079_19045483-3.shtml.
[3] 鳳岡縣茶產業發展報告(2012)[EB/OL].(2012-11-26)[2018-06-25].https://wenku.baidu.com/view/77893b71168884868762d69d?pn=-2&pu;=.
[4] 石黎星.創品牌 制名茶 打造廣東產茶強縣[N].韶關日報,2013-09-13(A09).
[5] 王慶,申衛偉.中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茶葉加工,2010(3):4-9.
[6] 朱雪英,朱彩虹,黃志平,等.提高遂昌縣茶產業發展的建議[J].貴州茶葉,2014,42(2):40-42.
[7] 雷百戰,劉序,李向偉,等.韶關市茶葉產業發展形勢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5):334-335.
[8] 積極推進茶葉發展 促進農民致富增收[EB/OL].(2011-12-11)[2018-06-25].https://wenku.baidu.com/view/a01f2dd526fff705cc170a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