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麒 翁群芳 何嫏芬 張珂
摘要 針對植物保護農事訓練課程的認識、實施辦法、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總結和分析,結合教學團隊、教學基地、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以期為探索高等農業院校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 實踐教學;植物保護;農事技能訓練;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 G64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82-02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 Courses:
Taking Plant Protection Training Station as an Example
QIU Qi WENG Qun-fang HE Lang-fen ZHANG Ke *
(College of Agronom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understanding,implementation methods,effec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lant protection farming training courses,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teams,teaching bases and teaching method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combined talent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plant protection;farming skill training;innovation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能否順利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高等學校都在努力提高實踐教學在整個育人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我國高等院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對高校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等農業院校要想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就必須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2]。開設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實踐課程,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筆者在全校的非農專業(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商管理、環境工程、食品科學工程、法學、土木工程、信息管理與技術、材料化學、通信工程、行政管理、服裝設計與工程等74個專業)開展了“植物保護訓練”的探索性、創新性農事實踐課程,通過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方式,學生直接參與“南方常見昆蟲認知”“南方常見果蔬病害認知”“農藥認知”等3個訓練模塊的生產實踐活動,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保護學研究的基本技能,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鍛煉途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華南農業大學立足于農業科學的傳統優勢,借助農業科學強大的教學資源,于2013年成立了農事訓練中心,并設立了農事教導與服務站、動物養殖訓練站、農學訓練站、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訓練站、植物保護訓練站、園藝訓練站、林學與園林訓練站、生物技術訓練站和獸醫獸藥生產訓練站等農事訓練站,開展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農事訓練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在某個或幾個訓練站進行為期1周的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課作為一門以實踐教學為主的通識課程,以現場實操教學的形式為主,非農專業學生通過參加農事實踐活動,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農業知識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增強對農事知識的了解與認知,其教學目標是培養非農專業學生“識農、尊農、愛農”的家國情懷和團隊協作精神,教育和引導學生關心關注“三農”發展。學校開設農事訓練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探索多元化實踐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素質,也充分發揮了學校本身在農業科學方面的優勢。對于非農專業學生而言,在專業課之余參加農事技能通識訓練,可以促進其創新意識的提升,同時也能擴大知識面、拓寬專業思路,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2 課程開設實施辦法
農事訓練課程作為全國創新的實踐教學課程,其教學手段、教學目的及實施辦法都有別于傳統的實踐教學。農事訓練課程的教學手段是利用1周時間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訓練模塊,包括農田類、參觀類和機械類等,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本專業知識與農業國情接軌,這明顯區別于傳統的專業實踐課[3]。植物保護訓練站開設了3個模塊的訓練,不同模塊的訓練目的、內容、要求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有所不同。
2.1 “南方常見昆蟲認知”模塊訓練
訓練主要有4項內容,即昆蟲的基礎知識、昆蟲標本的采集、分類鑒定、昆蟲標本制作。首先,由教師講解南方常見昆蟲的基礎知識以及觀察各類昆蟲標本,讓學生對常見昆蟲有初步認知。再以5~6人為一組,攜帶捕蟲工具,由任課教師帶領到校園內的農場、果場等地方進行各類昆蟲標本的采集,采集方法主要有貝氏漏斗法、誘捕法、網捕法。要求每個學生至少采集2個種類的昆蟲并按要求進行保存,以備制作標本之用,要求每個學生制作1張過塑標本或1個針插標本或1個浸漬標本。
在訓練過程中,貝氏漏斗法和誘捕法所捕獲的昆蟲一般較細小,適合制成浸漬標本。因學生基本無專業基礎,只要求學生將昆蟲放入盛有75%酒精浸漬液的標本瓶中,貼上寫明昆蟲名稱、寄主、采集地點和采集時間的標簽。而用掃網捕獲的蜜蜂、椿象等稍大的昆蟲,要求學生制作成針插標本,最后放置于40 ℃恒溫烘箱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制作過塑標本,這主要針對捕獲的蝴蝶、蜻蜓等昆蟲。先將昆蟲腹部切開并去除內臟,再將標本熨干,然后附上標簽并進行過塑。
雖然昆蟲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是一項較艱辛的工作,但隊員們都能認真完成各項訓練任務。學生們不僅了解了昆蟲的生活習性,還認識了一般昆蟲的基本構造。通過訓練,大多數學生對昆蟲的學習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習熱情。
2.2 “農藥認知”模塊訓練
訓練主要有4項內容:科學認識農藥、煙霧劑制作、殺蟲植物標本園參觀、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通過PPT案例講解讓學生們理性認識農藥,了解農藥的發展史和發展趨勢。科普日常生活中小面積種植花卉蔬菜的殺蟲小技巧,比如用蒜頭搗爛加水浸泡噴灑來防治紅蜘蛛和介殼蟲等;此外,還包括一些物理防蟲方法,如誘蟲板(粘蟲板)法、燈光誘殺法等。
介紹基本的農藥知識后,參觀殺蟲植物標本園。華南農業大學殺蟲植物標本園是全國最大的殺蟲植物標本園,由已故昆蟲毒理學家趙善歡院士于20世紀50年代建立。授課教師在植物標本前現場講解植物的殺蟲活性,使學生了解植物源農藥的歷史,以及已經開發出的印楝素、魚藤酮等系列商品化殺蟲劑品種。
參觀完殺蟲植物標本園后,進行煙霧劑制作和農藥殘留快速測定。在實驗室,由教師進行示范操作,稱取一定量的主劑、氧化劑、燃料、消燃劑,分開研磨,混合均勻后倒入發煙杯,插上藥引蓋上一層細沙,到室外空曠處點燃,觀察發煙情況及發煙時長。之后,講解農藥殘留的現狀以及農藥殘留測定的方法,以視頻形式向學生們展示農藥殘留速測卡的詳細使用操作。視頻展示后,學生們在教室里分小組選擇課前準備好的蔬菜水果進行農殘測定,并分析實驗結果,總結實驗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而后,帶領學生到學校農事訓練實驗基地調查不同蔬菜農藥殘留情況。課后,學生們自行到菜市場或水果店對不同蔬菜水果農藥殘留情況進行調查。
2.3 “南方常見果蔬病害認知”模塊訓練
訓練主要有4項內容:南方常見果蔬病害基礎知識、參觀植物病害標本室、果蔬病害標本的采集、病害標本的制作(過塑標本)。首先,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重點介紹龍眼、荔枝、香蕉、柑橘、芒果、番木瓜以及番茄、白菜、辣椒、秋葵、苦瓜、南瓜、茄子等40種果蔬的常見病害。通過對果蔬常見病害的介紹,學生對本模塊的學習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其次,參觀歷史悠久的植物病害標本室。標本室保存著著名的老一輩植物病理學家戴芳瀾教授、鄧叔群教授、林亮東教授、林孔湘教授等采集及鑒定的標本,采集地包括美國、我國臺灣省及大陸各地。現珍藏嶺南大學時期標本200多件,其中最早的植物病害標本采集于1926年。標本的種類包括臘葉標本、鏡框標本、瓶浸標本、玻片標本。通過標本室的參觀,學生對果蔬病害有了初步的認識。最后,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到學校園藝系果園和學校試驗基地進行果樹和蔬菜病害的采集,要求每個學生采集至少5種癥狀比較典型的果樹或蔬菜病害。標本采集后進行病害標本的制作。在實驗室,由教師先做示范操作,要求學生選取癥狀單一且典型的病葉,根據葉片的大小進行整理,再用電熨斗熨干,最后附上標簽進行過塑。
3 開設“創新性課程”取得的效果
3.1 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通過訓練,學生學到了課堂以外的知識,進一步擴大了知識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高。傳統實踐課程基本都是專業課程,按照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訓練,而農事技能通識訓練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專業課之外的課程實踐。在探索性的實踐課程中,有的模塊涉及的儀器較多、較先進,如生物顯微鏡、解剖顯微鏡、大型噴霧器等,還接觸了一些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如農藥速測卡(其工作原理是膽堿酯酶能夠專門催化神經傳導介質乙酰膽堿的水解反應使之由紅色變為藍色)。速測卡中含有乙酰膽堿類似物——靛酚乙酸酯(呈紅色),靛酚乙酸酯在膽堿酯酶的催化下迅速發生水解反應,生成靛酚(呈藍色)和乙酸,如果反應體系中膽堿酯酶的功能被抑制,就能強烈抑制藍色產物的產生,利用此特性可以判斷農藥的殘留情況。
3.2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訓練的隊員大多是社會科學的學生,平時少有機會接觸自然科學的實踐課程。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都能很好地完成各模塊的訓練任務。雖然比較辛苦,但通過親近自然、親自實驗,學生們發現了其中的無窮樂趣,激發了進一步探索自然的欲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們明白探索真理、探索科學的奧秘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3.3 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團隊合作精神
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課程內容豐富,它既有專業課的作用,又有基礎課的性質。在為期1周的訓練中,隊員們不僅了解了相關農業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掌握了相關的農業實踐基本技能。開設時間雖然不長,但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它在增強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精神、提高專業學習興趣等方面已經有了明顯的作用,對鞏固學生專業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農事技能通識訓練已成為具有華南農業大學辦學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素質教育實踐課程。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只有在探索中不斷改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4.1 實踐教學條件有待完善
由于學生班級多、教學任務重,農事訓練的教學場地有時會與本專業的教學任務相沖突。因此,學校需加大投入,創造和完善更有利的農事訓練場地與條件。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推進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基礎工程和基本保障,學
(下轉第285頁)
(上接第283頁)
校亟須加大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力度,落實建設經費,制訂切實可行的建設計劃,建設一批直接服務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集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及技術推廣示范為一體的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同時,學校還要加大實驗室、創新實踐基地的開放力度以及實驗室、創新實踐基地的開放和共享,對提高實踐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加強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針對農事技能通識訓練課程的特殊性及不同功能實驗室和創新實踐基地的實際情況,探索不同的開放和共享方式,制定和實行有效的運行和管理機制。
4.2 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由于農事訓練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且訓練時間相對集中,訓練過程需要較多的教師共同參與和完成。目前師資投入明顯不足,一方面參與訓練指導的教授、副教授教師較少,另一方面參與訓練指導的教師總數較少。建議學校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每年有一定的時間承擔農事訓練指導工作,學校也可以構建兼職教師隊伍,利用退休教師和研究生參與教學,保證農事訓練的師資隊伍。
4.3 缺乏訓練指導書
目前,學生對各個訓練站及各個模塊訓練內容的了解只能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解來獲得。建議每個訓練站編寫一本農事訓練指導書,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在課前、課中與課后進行預習、參考和復習,也能更好地提升農事訓練效果。
5 結語
實踐教學是高校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高水平、高質量人才的培養[4]。今后,要在農事通識訓練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爭取以一流的教學團隊、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服務于農事技能通識訓練,為培養高水平的拔尖創新型人才發揮積極作用。
6 參考文獻
[1] 許亞嵐,羅雄麟.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7):175-177.
[2] 楊冰,張守忠,馮金俠.農業高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6):81-83.
[3] 湯麗敏,陳曉超,涂榮珍,等.新型農事訓練課程“三棱錐”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華南農業大學的調查[J].教育教學,2015(1):174-176.
[4] 孔俊英,卜國輝,盧國中.加強農科實踐教學確保人才培養質量[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