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強
【摘 要】全球化是促使全球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因素,并對公司治理的國際趨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本文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出發,分析全球化對公司治理改革運動的影響,并提出公司治理國際趨同的初步看法。
【關鍵詞】公司治理;制度變遷;全球化
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公司治理模式是否趨同的問題,是比較公司治理學派爭論的核心。通過選取六個定量指標來分析近20年來世界上四種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演進趨勢,可以發現經驗數據并不支持趨同論的觀點。全球化會導致各種公司治理模式相互學習和相互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各種公司治理模式將會趨同。這一研究結果的重要意義在于:我國在選擇公司治理模式時絕不能刻意模仿和盲目照搬,只有很好地適應我國政治、法律、經濟、歷史、文化等環境因素的公司治理模式才可能發揮最佳治理效率。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制度是一系列的激勵、保障、爭議解決過程的安排,它被用來規定公司中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由于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法律體系存在差異、企業融資方法不同,現實中各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之間存在多維度的差異。根據各自研究的需要,學術界將世界上各國所采用的公司治理模式進行了分類,常見的分類結果包括"內部型—外部型"、"距離型—控制型"、"基于市場型—關系導向型"、"基于市場型—基于銀行型"等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類結果是區分出以英美代表的股東中心型模式與以日德為代表的利益相關者模式。1998年,四位經濟學家La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VishnyR.W.(合稱為LLSV)使用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區分出四種傳統法律體系來幫助解釋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他們將全球公司治理模式分為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包括美國、英國及前英殖民地)、法國模式(包括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影響范圍)、德國模式(包括中歐和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模式(主要包括北歐國家)四種。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后的比較公司治理研究文獻來看,LLSV提出的分類已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分類法。
不管分類結果如何,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究竟哪種公司治理模式最有效率?各國的公司治理模式會趨同于某一種模式嗎?許多學者推崇股東中心型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認為這種模式所具有的所有權廣泛分散、股票市場流動性很高、公司之間交叉持股程度很低、公司控制權市場(接管市場)活躍的特征是有效公司治理的前提。但這種觀點卻難以對以下的問題給出滿意的回答:如果說這種模式確實優于其他模式的話,那為什么像德國和法國這樣的發達經濟國家在戰后長達50多年的時間里也沒有進行理想中的改革呢?諸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從總體上來看,各種公司治理模式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效率難分優劣。以英美模式、日德模式以及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中盛行的家族控制型模式為例:英美模式既有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的輝煌,也有70年代的危機,特別是2001年以來接連不斷涌現出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樂公司的假賬丑聞更是使人們對其公司治理效率產生懷疑;日德模式在20世紀70年代后顯現出其穩定性的優勢,但日本80年代后經濟泡沫的破滅給其蒙上了一層難以揮去的陰影;東南亞家族控制型模式曾經造就了"東南亞奇跡",但20世紀末的金融危機卻使其暴露出諸多嚴重的缺陷。
在日益高漲的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必須對全球公司治理模式的演進趨勢做出清醒的判斷,進而選擇適當的公司治理模式,這對于我國企業改革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正因如此,研究公司治理模式是否具有趨同化傾向、比較各種公司治理模式的差異、探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司治理模式也逐步成為了國內學者關注的熱點。但現有的研究多是通過觀察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局部變化來歸納其總體規律,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研究方法偏重于規范性分析,而依賴于數據資料的研究結果則十分缺乏。
二、全球化對公司治理制度變遷的影響
(一)全球化經濟競爭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產品市場的競爭拓展到國際層面上。全球產品競爭能夠或消除一個治理結構體制中最無效率的特征。世界范圍內日益增多的產業領域的競爭將使現存的公司治理結構可能存在的無效率暴露無遺,從而促使公司治理的趨同。因此,產品市場競爭的全球化,將促使公司治理向更有效率的方向發展。全球化將使得產品產品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因而改善公司治理的動力也越強。公司治理競爭不僅會影響企業競爭力,而且會對整個國家競爭力產生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高速增長,超過了日本和歐洲。盡管影響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的不完善被認為是造成歐洲和日本經濟在與美國的競爭中處于下風的重要原因。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德國等國紛紛對公司治理進行改革,借鑒英美公司治理的經驗和做法,從而導致其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趨同于英美模式。
(二)國際投資者日益提高的影響
金融資本的控制者是造成全球公司治理運動的關鍵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國際流動性顯著增加,跨國投資日益增多。當外國投資者參加到公司以后,勢必會要求公司治理方面的國際協調。而且,由于外國投資者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而可以對上市公司的治理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從國際資本的流向來看,作為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美國的資本大量流入到歐洲及亞洲國家,在此背景下,尤其是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投資者,會以英美模式公司治理的優越性為由要求受資國和被投資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包括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強公司內部監控等等,從而導致這些國家的公司治理向美國模式趨近。正如Steinmetz和Sesit指出的。美國全球投資的最嚴重后果就是迫使歐洲公司改變其經營方式并采用美國公司的價值觀。
(三)資本的全球化競爭
隨著資本流動的國際化,由于資本的稀缺性,各國也對外國資本展開了競爭。而不同的公司治理也會對投資者意愿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吸引外國投資者的資金,那些公司治理不完善的企業就會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完善治理結構、提高投資者的保護程度,從而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因此,對資本,尤其是對國際資本的競爭,是公司治理趨同的重要動力來源。就公司層面來講,為了籌集資本并降低資本成本,公司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的動機,公司間對資本的競爭會促使公司治理自發的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就國家層面來講,盡管在法律框架上存在差異,但為了能夠在全球權益市場競爭中取得資本,就必須采用國際認可的公司治理原則,從而促使其公司治理向公認模式趨同。
三、公司治理趨同的阻力
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變遷具有明顯的路徑依賴特征。每一個國家的模式或機制都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文化、歷史、技術因素基礎上的,公司治理機制的差異反映了每個機制產生的路徑。路徑依賴的特征,決定一國公司治理的變遷是沿著起原先的路徑不斷演進的,除非強大的外力去改變它。公司治理的路徑依賴決定了公司治理趨同的困難。盡管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公司治理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趨同,但是,在趨同過程中,這些國家或地區并非完全與原先的模式割裂開來,而是在原先路徑基礎上進行的改革。趨同以后的公司治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原先的特征。
(一)內部控制模式的持久性
(1)德國
到目前為止,德國公司治理尚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支持內部控制制度的治理聯盟并未受到影響??偟膩碚f,德國的公司治理仍然是內部控制、利益相關者導向的,并沒有被股東導向所取代。盡管德國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英美的獨立董事制度,逐漸在監視會中增加外部人員,但總體上,德國公司目前仍然采用雙層制委員會進行內部控制。事實上,近年來,德國還加強了監視會對管理者的監督,從而使得內部控制更為有效。即便德國修改其法律允許公司自愿選擇公司治理結構,而不是強制要求采用雙層制,其現有的雙層制結構仍會有較強的持久力。因為雙層制結構已經存在多年,由于路徑依賴的原因,即使它是無效率的,也仍然會持續下去。德國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既包含了原先的銀行導向制度又包含了新的市場導向制度,因此是一個混合模式。
(2)日本
在日本對商法進行修改、允許公司采用獨立董事和委員會制度后,有許多日本企業反對采用美國的公司治理模式。盡管日本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許多其他國家的做法,尤其是允許采用獨立董事制度,這表明其公司治理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總的來說,日本的公司治理仍然主耍依靠內部控制,交叉持股、主銀行制度等的影響仍然存在。因為,日本傳統的終身雇用制、年共序列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與其公司治理形成了強烈的互補關系,這決定了其現有的公司治理難以一下打破。
(二)外部市場控制模式的持久性
盡管英美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向內部控制模式趨同的跡象。但是,總的來講,英美的公司治理改革并未根本的偏離其原先變革的路徑。例如,相對于歐洲大陸,英美公司的股權集中度仍然較低;盡管不斷加強獨立董事制度和相關的專門委員會,但其仍然停留在完善董事會這一慣有的路徑上,而沒有采用內部控制模式普遍采用的雙層制;盡管利益相關著日益得到重視,但股東仍然是多數英美公司最為關心的對象。
四、結論
由于全球化的影響,公司治理趨同的動力越來越大,導致兩種模式的公司治理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趨同。從某種意義上,這一趨同是雙向趨同。但由于公司治理制度本身具有的路徑依賴特征,以及相關利益集團的反對,原先舊的公司治理機制具有較大的持久性,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在逐漸趨近的過程中,仍然沒有完全改變其自身的特點。進一步說,由于各國相關制度的差異以及政治因素等的影響,公司治理的全球趨同不僅在短期之內不可能實現。從長期來看,各種模式的公司治理也不可能發生完全的趨同。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的全球趨同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相對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慈蘊,林凱.公司制度趨同理論檢視下的中國公司治理評析[J].法學研究,2013,35(05):24-41.
[2]范譯文. 公司治理模式發展趨勢研究[D].吉林大學,2012.
[3]唐穎. 全球治理中的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D].外交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