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羽霞
【摘 要】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來,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幸福感已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就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通過問卷調查法,以揚州市農村居民為主要研究對象,選取揚州市建華村、山河村、萬福村、沿湖村等極具參考價值的模范村作為主要調研區域,深入訪談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家庭狀況的群體,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現狀的進行分析。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社會保障制度、周邊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等均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并以此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開始向往更加幸福的生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提高社會成員的幸福指數,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農民幸福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們以幸福比較理論、期望理論、需求層次理論為理論基礎,以揚州為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下要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幸福感。
一、實踐調研結果分析
(一)農村居民的基本情況調查
首先,我們選取了邗江區建華村,廣陵區灣頭鎮山河村、萬福村,方巷鎮沿湖村、聯誼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地的農村居民為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本次調查總共發放了15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02份,進行了10個深度訪談。
調查數據顯示,在這102名農民工中,男性為41人,女性為61人,女性人數較多。30歲以下的為18人,約占17.65%。30-40歲的為12人,約占11.76%,41-50歲的為23人,占比約22.55%,51-60歲有22人,占比約21.57%,60以上27人,占比約26.47%。其中老年人占比較大,因為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老人婦女留守在家中。
(二)教育質量對幸福感的影響
在文化程度方面,這102名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中,初中及以下的學歷占比較大,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這是由于大多數人在初高中時家庭無法負擔教育費用,選擇輟學外出務工或務農,但是現在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孩子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文化程度不斷提升。
從上表可知,將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作為自變量,而將農村居民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為0.005,意味著農村居民文化程度可以解釋農村居民幸福感的0.5%變化原因。對模型進行F檢驗時發現模型并沒有通過F檢驗(F=0.478,P>0.05),也即說明農村居民文化程度并不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影響關系。
(三)基礎設施建設對幸福感的影響
從上表可知,將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作為自變量,而將農村居民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為0.183,意味著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可以解釋農村居民幸福感的18.3%變化原因。對模型進行F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檢驗(F=11.058,P<0.05),也即說明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中至少一項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影響關系,以及模型公式為:農村居民幸福感=0.732+0.266*道路交通+0.220*基礎設施。另外,針對模型的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發現,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意味著不存在著共線性問題;并且D-W值在數字2附近,因而說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樣本數據之間并沒有關聯關系,模型較好。
最終具體分析可知:道路交通的回歸系數值為0.266,P值為0.008,小于0.01,意味著道路交通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基礎設施的回歸系數值為0.220,P值為0.002,小于0.01,意味著基礎設施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總結分析可知:道路交通, 基礎設施全部均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四)社會保障制度對幸福感的影響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完善的人數占比50%,也意味著社保制度還有值得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相較于認為不完善的人數來說,現行社保制度已經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從上表可知,將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作為自變量,而將農村居民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為0.112,意味著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可以解釋農村居民幸福感的11.2%變化原因。對模型進行F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檢驗(F=12.648,P<0.05),也即說明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一定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影響關系,以及模型公式為:農村居民幸福感=0.990+0.231*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最終具體分析可知: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值為0.231,P值為0.001,小于0.01,意味著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總結分析可知:農村居民對揚州社保制度滿意度全部均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五)人際關系對幸福感的影響
這102名農村居民鄰里關系與幸福感如圖所示,在鄰里關系非常融洽的條件下,沒有出現不幸福的情況,感到幸福的人數占比高達71.79%;在一般融洽的條件下居民沒有人選擇感到幸福,反而不幸福的比例高達27.27%。
從上表可知,將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作為自變量,而將農村居民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上表可以看出,模型R平方值為0.242,意味著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可以解釋農村居民幸福感的24.2%變化原因。對模型進行F檢驗時發現模型通過F檢驗(F=31.859,P<0.05),也即說明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一定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影響關系,以及模型公式為:農村居民幸福感=0.797+0.447*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最終具體分析可知: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值為0.447,P值為0.000,小于0.01,意味著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總結分析可知:農村居民對人際關系滿意度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
二、農村居民幸福感提升典型案例分析及建議
我們從受教育質量、社會保障制度、周邊生活環境、精神文明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問卷結果顯示社會保障制度、周邊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等均會對農村居民幸福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所以我們將根據調研的幾個比較典型且轉型成功的農村的案例進行分析并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基礎設施建設、住房條件等方面提供有效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建議。
(一)合理利用并整合農村資源
在和建華村、沿湖村的村干部以及居民的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兩個村落原本都是很平窮和荒蕪的地方,轉折點都在于利用當地的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建華村地多人少,大多數村民居住稀松,這也是目前很多村落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兩點建議:
(1)整合荒地,集中居民居住地,劃分板塊、租讓土地招商引資,以建華村為例,建華村將土地分為四個板塊,分別為工業板塊(42個企業自主經營)、農業板塊、農民居住板塊、生產服務板塊。這四個板塊中農業板塊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缺少農業的農村就是短腿的。
(2)因地制宜利用村落特色進行轉型。以沿湖村為例,整理出600畝可用土地,為漁村發展奠定基礎,并先后利用整理出的160畝土地實施了以船為家漁民的上岸定居工程。利用靠湖優勢發展漁文化鄉村旅游產業,從而提高全村人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二)從根本上完善保障制度
農村居民中的低保戶占總人口的比例較大,如果光靠每月的補貼只是治標不治本,應該在工作上對其進行保障,例如,對于無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將其空余的房間或田地出租,使其每月都有固定的保障收入,不僅靠國家補貼,村里也可對低保戶進行一定的分紅。對于閑置在家沒有工作的農民,為其安排簡單的勞動崗位,每月獲得工資。同時,按照所獲經濟收入劃分等級,按等級進行補貼。
(三)提高教育水平和進行技能對口培訓
根據數據受教育水平是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之一,當然,受教育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作能力。我們將農村居民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在受教育并有受教育能力的人,另一類是從未接受過教育但有一定學習能力的人。對于第一類人,對其提供教育補貼,例如助學金等,讓其到更高的學府深造,解決農村人才短板問題;第二類人,采取專業技能對口培訓,根據村落特色和所需人才,組織集體學習和培訓,鼓勵創新創業帶動農村發展。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時,進行文明素質教育普及,對于遺留下來的村落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文化作為村落的標志性代表,并以其為中心進行宣傳。
(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在走訪萬福村和山河村時,村落分布在公交站臺附近,幾乎都是寬大的馬路,交通設施很便利,但是我們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并沒有很多連接村與村之間的公共交通方式,可以建立鄉際交通,即各鄉村之間都有公共交通可以到達。對于陳舊的馬路和大橋要及時進行維護和修繕,并且限制通行車輛的重量,重視公共設施的安全性。
(2)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生理需求的之后,人們對生活娛樂有了更高一層的需求。在走訪過程中,不少老年人希望可以多建一些健身娛樂的設施,這樣他們可以在晚飯過后出門散步、運動、跳跳廣場舞,不用每天呆在家里看電視。針對這樣的問題,本文建議利用每相鄰兩村之間空地種植花草植被和簡單的健身設施,留出可供活動的空間,以及音樂設施,這樣既不浪費資源,又能促進居民身體健康。
(3)對于周圍有風景生態園的鄉村,針對其居民,免費開放生態園。
(4)建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除運動設施外,可以包含小劇院、唱歌房等娛樂設施。
(五)改善住房條件
居住環境在影響幸福感程度的因素中占一定比重,改善住房條件是農村居民在滿足生理需求后提出的一個建議。
(1)整體改造。對于破舊房屋進行拆遷,建造安置房,實行以房換房。
(2)根據村落特色建設有本地風格的民宿,即可供居民居住,又可以借此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三、仍有待解決的問題
(1)外來務工農民孩子上學學區問題,我們在聯誼農副產品市場進行走訪的過程中,在聯誼農副產品市場的大多是外地的農村居民,他們長期生活在揚州,但由于戶籍問題,孩子的上學成了很大的問題,多數學校因學區無法接受外地戶籍學生。
(2)黑戶問題,外來務工的農村居民長期居住在揚州地區,這部分人口的安置存在問題,且不能享受當地醫保,醫療費用負擔過重,
(3)物價上漲過快問題,根據調查發現,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增長速度遠不及物價上漲的速度,導致生活越發困苦。
(4)孩子的教育問題,在現行教育制度下,仍存在很多強制課外補課現象,且收取高額補課費用,但農民家庭收入較低者難以承受其費用。
四、結束語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謀求發展,由過去的背朝黃土面朝天的傳統生活模式向著外出務工、發展多種經營等更加多元化方向發展,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農民幸福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農村居民的需求已不僅僅滿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當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跟上經濟建設的步伐,從而實現農村居民幸福感的進一步提高。希望本文在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下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調查,分析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和影響程度,為更好地將鄉村振興戰略運用到農村群體中去,切實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焰,趙君. 幸福感研究概述[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8(2) :22-26.
[2]王宜山.論幸福心理[J].山東社會科學,1989,(2)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