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卓 秦鈺鈺 李珂
【摘 要】緊隨現代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人數近乎逐年增長,高校校園交通規劃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挑戰。今以江蘇大學校園道路擁堵現狀為研究對象,結合調查問卷、實地觀察等多種方法進行實證分析,重點研究其問題所在及產生原因,并依據現狀提出緩解策略,降低校園交通事故發生率。
【關鍵詞】高校;道路擁堵;策略
一、引言
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高校校園逐漸社會化。與此同時,各種交通工具愈發常見。教育的普及使得現代社會高校林立,“占地不及千畝,學子何止萬人”已成為普遍現象,高校交通正承受著愈來愈大的壓力。
校園里的道路由于其地點的特殊性,被排除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調整的范圍外,其適用范圍實屬有限。同時,高校校園人口眾多、校園占地規模有限、以及時有發生的校園違規現象,也大大增加了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二、校園交通現狀調查
(一)在校人員多且較集中
江蘇大學坐落于江蘇鎮江,校園占地面積3000余畝,各類建筑面積120萬余平方米,在校生37600余人,專任教師2550人。
本小組針對校園交通情況,進行全校范圍內的抽樣調查。經本次調查問卷發現,有32.4%的在校人員對校園道路交通情況持滿意態度,然而有40.5%的在校人員認為一般,16.2%的人直接持不滿意態度,甚至有3%的人員非常不滿意校園交通情況。對此,筆者進行詳細調查,發現高達81.9%的在校人員認為“教學樓附近路段”較擁擠,59.5%的在校人員認為“食堂附近路段”較擁擠,其余路段皆有部分人員認為擁擠。對于“教學樓附近路段”的擁擠情況,調查發現,有54%的學生經常上課的區域集中于三山樓,35.1%的學生集中于三江樓,其余選項總占10%至20%之間。
(二)校園道路規劃存在問題
承上文所述上課區域較為集中的因素,學生多數選擇道路一致。其中,學苑路與毓秀路人流量尤為突出。下課十分鐘內,道路基本呈擁堵狀態,整體通行困難。道路整體較窄,兩輛校園公交車同行時,已近極限,幾無行人落腳處。另一方面,學苑路部分道路未劃分人行道與機動車通行道,高峰期人車混行。部分路段盡管存在特定的人行道,人行道卻不便行走,就三山樓前的對面的一段學苑路,人行道上隔幾米放置一雙分類垃圾桶,且路間樹木林立。綠化是校園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一旦阻礙行人正常通行,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就本次調查而言,有35.1%的在校人員認為“校園道路窄且規劃不合理”,其問題已不可忽視。
(三)校園違規現象多,管制不嚴
近年來大學校園逐漸社會化,外來車輛往來增多。然不可否認,校園車輛主體還是屬于校內人員。本小組就校園違規現象進行實地訪查及問卷調查。經實地訪查發現,本校大多主路上皆樹立“全路段禁止停車”的交通標志牌,有些標志牌立于交通岔路口處,顏色鮮艷,標牌清晰,卻有機動車主將其機動車直接停放在標志牌下,無視標志牌乃至交通規則。可見,學校對校園違規現象這一方面,管制不嚴。除此之外,學校某些地方交通標識不夠完善,例如宿舍門前缺少標志牌。
除卻違規停車,超速行駛也是一項主要違規問題。部分車輛無視校園限速標志,在校園中高速行駛,橫沖直撞,危險至極。
(四)在校人員交通意識不強
高校校園作為學習的場所,容易給部分在校人員意識上的放松,對交通安全缺乏一定的警惕。校園出行中,學生多數三五成群,并排行走,給道路的正常通行造成一定困難。同時,在校人員在行走時,還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習慣,例如玩手機,嬉戲打鬧等,拖慢交通進程,也增加其中不安全因素。除行人外,部分機動車駕駛人員不懂得禮讓行人,在道路上公然鳴笛示意行人讓道,甚至毫無警示與行人擦肩而過,缺乏駕駛人意識。
三、校園道路擁堵問題原因分析
(一)校園道路利用率低
江蘇大學校園占地面積3000余畝,校內建筑林立,主要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公共服務區等。但集中的區域不利于行人的分流。首先,食堂過于集中在青年路附近,盡管考慮到用餐便利,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調查顯示,“經常前往二三食堂用餐”的在校人員高達54%,“經常前往四五食堂用餐”的的在校人員有35.1%。其次,學生上課地點多集中在三山樓與三江樓,有35.1%的學生上課地點集中于三江樓,有54.7%的學生上課地點集中于三山樓。新一區附近范圍多住宿區,此類現象導致連接這三點的求實路、勤奮路、育才路和青年路每天都要承載大量的人流。況且這幾條路大都建成已久,道路本身不寬,難以承載大量人流,高峰期人車混雜,造成嚴重的交通擁堵。然而與此同時,西邊的圖書館周邊和東邊的勤人谷周邊人流量和車流量就相對較小,且道路寬闊,鮮少發生擁堵情況。
(二)機動車、非機動車的行駛與停放問題
(1)機動車、非機動車數量增多
大學校園愈漸社會化,每天進出的車輛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在社會整體愈漸機動化的背景下,校園中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數量逐漸增多。調查顯示,在校學生上學的方式日趨不同,24.3%的學生乘校園公交前往教學樓,16.2%的學生騎車去上課。另外,在共享經濟的推動下產生的共享單車也成為了校園出行中一項不錯的選擇。
(2)機動車、非機動車的行駛問題
關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行駛問題主要表現在高峰期加重交通堵塞。上下課高峰期時段,機動車較大的體積由于道路上擁擠的人群移動困難,不能快速的離開此區域,繼而影響行人的正常通行。非機動車盡管體積較小,但數量多、速度快,且行動靈活,在人群中行駛存在一定危險性,同樣加劇了高峰期校園道路的擁堵現狀。
(3)機動車、非機動車的停放問題
學校針對車輛的停放問題,設置了專門的停車區域。各教學樓等主要建筑樓前都有一定數量的機動車停車位,但車輛隨意停在路邊的現象仍然存在。除此之外,大量的自行車電瓶車停放在教學樓和住宿區的路邊,同樣侵占部分道路,縮減人行道寬度,影響行人通行。
(三)校園基礎設施部分尚不完善
校園基礎設施包括很多部分,筆者主要就校園道路、校園綠化設施、校園交通信號燈和道路標志牌這四個方面來講。
江蘇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其中新舊建筑物交錯,在道路這一方面,尤為突出。某些老路建成已久,占據重要地位,但由于道路狹窄,承載人流量有限,高峰期極容易造成道路擁堵。例如求實路是三山樓通往三山樓的直向通道,但道路本身十分狹窄,如遇機動車在高峰期同時通行,行人行走將極為不便。江蘇大學風景優美,綠化設施程度較高。但在某些道路上,綠化區域占據了部分的人行道,造成行人通行不便。尤其是在高峰期,道路上人員數量多,行人走在人行道上一邊注意周圍行人,一邊注意躲避橫在人行道中間的綠樹,造成不便。
校園道路標志牌方面,江蘇大學校園內的路牌基本都是“禁止停車”之類的路牌,且放置位置不夠矚目,掩于樹木后,難以一眼看到。同時,宿舍區門口缺乏標志牌,以至于宿舍區門口車輛隨意停放,阻礙行人行走。最后就是校園主要岔路口缺乏紅綠燈,導致人車混行,難以分流,高峰期極易產生擁堵。
四、緩解策略研究
通過研究上文所述原因分析,本小組列出緩解校園交通道路擁堵的幾項策略。
(一)高峰期限制外來車輛進入校園
由于上下課高峰期校園內較集中且龐大的人流量,因此可以在這個時段限制外來車輛進入校園。本校在各個大門口均設置了升降桿,對進出校園的機動車輛實行門禁管理,并記錄其信息,按類別收取相應的校園資源占用費。然而在上下課高峰階段仍有機動車在人流中鳴笛通行,加重交通堵塞。因此筆者認為,學校可在每日的上下課高峰期階段嚴格控制進入校園的車輛數量。
另外,還可考慮在上下課高峰期階段,主路上施行機動車限行政策,只允許類似自行車、電瓶車這類小型車輛通行。
(二)加強校園違規現象監管
加強校園違規現象監管,應當首先建立有關校園交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給事件處理提供制度依據,莫讓校園交通無法可依。同時,也可適當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各自制定校園交通安全管理規定和方法。法律具有強制性、威懾力,明確的法律規定使得在校人員及外來人員不得不遵守其規章制度。同時,學校可加派人手,定時進行校園違規現象處理。還可以安排專人進行停車場管理,此類行為是避免不規范的停車方式占用場地以及防止違規停車的有效施行措施。有秩序地停車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停車區域,且達到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
(三)利用網絡和手機app顯示時間空間占用
每天的11:00--12:30和17:00--18:30,是在校人員就餐高峰期,前往食堂的道路擁堵不堪。有研究者提出發展“智慧校園”系統,筆者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前景廣闊的緩解途徑。在道路中央和食堂入口處安裝傳感器,隨時隨地感知、捕獲和傳遞有關人流量的信息,同時開發手機APP,通過網絡和通信技術,實時、迅速的通過手機APP傳遞相關目的地人流量情況等信息,以協助同學們選擇更優時間、地點與路段。同時,也可以開辦微信公眾號,同步更新當前路況,并時時發布推送文章以便規劃更好更便捷的路徑。
(四)劃分人行道和機動車通行道
針對校園道路利用率低的問題,可充分利用校園內寬闊的新路來劃分人行道和車行道。就本校而言,高峰期道路擁堵且本身寬度不夠的道路,例如求實路、勤奮路、育才路和青年路四條道路可以全部劃分作為人行道,在道路兩端設置路障禁止機動車進入。同時在寬闊的新道路上允許汽車通行,且寬路兩側普遍存在人行道,可以為其裝上防護欄區分人行道和機動車通行道。學校多交叉路口的,可在主要交叉路口規劃斑馬線,裝置紅綠燈,利用交通信號燈控行,進一步營造更加有秩序的現代學院氛圍。
(五)強化校園交通安全知識教育
針對部分在校人員交通意識不強的現狀,學校可以組織在校人員參加關于交通知識教育的活動,以達到對在校人員進行安全教育的目的。關于具體的教育形式,學校可以開展關于校園交通安全的校選課程,利用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安全教育。教育內容應從實際出發,培養在校人員安全意識,營造學習交通安全的氛圍。也可采用網絡教學,案例教學,組織演講等多種方式進行安全教育,達到加強在校人員安全意識的目的。
中國官方統計數字報告,每年因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道路傷害達50萬起;每5分鐘約有一人死亡,每1分鐘都會有一人因為交通事故而傷殘。組織學習交通知識,將安全責任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強化交通安全意識,減少交通安全事故。
五、結束語
現代教育的盛行,各高校人口數量適當增加,使得校園安全問題無可避免。高校道路交通擁堵作為其中一環,針對這一問題,分析擁堵產生原因以及提出的優化解決措施,在校園內具有一定實用性。研究優化措施,一定程度上會引起在校人員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視,提高在校人員道路交通規范意識。同時,道路擁堵給在校人員添加了不必要的時間耗費,降低了學習效率,浪費學校資源。從另一方面來講,采取適當可行措施也會稍減少校園交通不規范行為,降低校園交通事故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章群,段理慧.高校校園交通安全管理質量模糊綜合評價系統研究[J].軟科學,2011,25(07):141-144.
[2]初旭新,宗剛,彭朝霞,方磊.基于ISM的道路交通安全影響因素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7,17(05):1668-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