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摘 要】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民航運輸業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伴隨航班數量的不斷增加,對于飛行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天氣情況是影響航班飛行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民航氣象服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文章對于當前民航氣象服務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就民航氣象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民航氣象服務工作的質量,保障航班飛行安全。
【關鍵詞】民航氣象,服務,現狀,展望
一、民航氣象服務的現狀
我國的民航氣象服務系統隸屬于中國民用航空局,當前,我國的民航氣象服務系統已經逐漸趨于完善。民航氣象服務系統是由民航氣象中心、民航地區氣象中心、機場氣象臺(站)三級氣象服務機構承擔,并接受中國氣象局的行業管理和業務指導。三級氣象服務機構包括民航氣象中心、7個地區氣象中心和200多個機場氣象臺(站),9個國際航空氣象監視臺(由地區氣象中心或機場氣象臺兼任),1個中國民航飛行氣象情報交換中心(民航氣象中心兼任)。在業務運行體系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體化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高效與分級服務的“民航氣象中心—地區氣象中心—機場氣象臺”自上而下的逐級運行管理、業務指導與技術支持的一體化運行模式。民航氣象系統先后建立了運行信息通報機制、質量監控機制、天氣會商與協調機制、技術裝備維護維修技術支持機制、系統應急聯動機制和用戶反饋機制,建立了分級預警預報與服務模式,初步形成了一體化的運行機制。當前我國空管系統共有航空氣象觀測人員、航空氣象預報人員、設備和信息維護維修人員2000多人,以本科學歷為主,近年來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但博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仍然較少。
二、民航氣象服務的發展展望
(一)提高探測能力
民航氣象服務系統想要進一步提升探測能力,首先就需要對機場、終端區的基礎探測設備進行優化和完善,例如建設高精度的機場氣象雷達以把滿足航班運行的需求。依托中國氣象局天氣雷達探測網,結合衛星探測和航空器空中氣象探測,全面提高航路及區域天氣監測和探測能力。應用探測新技術,實現從進近到著陸階段、起飛到進近階段的全程風場監測預警;在飛行密度較大且大霧天氣多發的機場開展探測大霧和低云天氣的應用;在雷電多發樞紐機場開展雷電探測新技術的應用。利用中國氣象局的探測資料,結合衛星探測資料、AMDAR資料等,初步建設區域及航路天氣綜合探測信息平臺,實現區域及航路危險天氣自動化告警。
(二)提高預報準確性
在民航氣象服務中,氣象預報的準確性是極為重要,也是氣象服務工作的核心,通過引進國內外成熟的數值預報產品,依托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實現數值預報航空氣象釋用業務化,實現基于集合預報的概率預報,逐步發展航空氣象數值預報,完成在航空重要天氣預報、航空氣象數值預報釋用、短時臨近預警預報、氣象信息融合、航空天氣綜合探測、航空氣象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開發。建設對流、低云、低能見度、冰雪等航空高影響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預警預報產品制作發布的便捷性,提高預警發布的提前量,提升預報準確率、時空分辨率、更新頻率。融合多種探測資料,開發重要天氣綜合分析與集成顯示系統,進一步提升預報員在關鍵性轉折天氣中的分析預報能力。
(三)增進服務產品與用戶系統的融合程度
在氣象服務工作中,氣象系統的各級服務機構應提升產品之間及服務平臺間的兼容性,服務需提供統一的產品內容和格式,民航氣象系統的各級服務機構將提供統一產品內容和格式,并增進產品之間及提供產品平臺之間的兼容性。打破現有提供產品以電碼、縮寫明語或者圖形格式為主的局面,以航空氣象用戶的需求為導向,基于天氣對航空運行的影響,將氣象信息納入空管、航空公司、機場等用戶的決策系統,向用戶提供針對特定機場、扇區、航路、區域的個性化氣象服務,實現氣象信息與航空用戶運行決策系統的全面集成。為管制用戶開發CDM和MDRS等不同形式的決策支持輔助系統,實現運行決策系統與氣象資料的高度融合,實現管制-氣象信息一體化。為航空公司集中運行控制、簽派放行、飛行機組和機場提供機場自動觀測、天氣雷達探測、閃電定位等資料和高空風溫度預報、逐時次或者更小時間尺度的溫度(高原機場、高溫情況下)預報、RVR預報、風預報等氣象產品。為航空公司集中運行控制提供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標準化數據格式的信息融合和決策支持產品,為飛行前、飛行中提供動態的、全航程的氣象預警預報信息,提供極地飛行的空間天氣產品,提供全球航空氣候資料以及全球重要天氣跟蹤告警信息。力爭為機場建立氣象服務席位,提供機場范圍內精細化的氣象信息。
(四)提高信息傳遞的及時性
伴隨我國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氣象服務也應向網絡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民航氣象服務應依托高速通信網絡,架構信息資源高度集約、計算資源動態調度和設施設備統一管理的綜合性信息平臺,支持資源集約、海量存儲和大數據挖掘,將民航氣象信息系統建設成為信息收集、融合、處理的唯一權威信息源,實現全國民航各級氣象服務機構內部的信息快速同步,實現對政府、空中交通管理部門、航空公司、機場、通用航空等用戶的信息自動化共享,實現與中國氣象局、國際間的信息交換。各類氣象信息應以標準化數據格式實現在各航空氣象業務系統內的高速傳輸、充分共享和集中存儲,確保用戶及時、高效地獲取航空氣象服務信息。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航氣象服務應以“全面、系統地提高觀測和預報能力,大大減少天氣對飛行的影響”為服務目標,全面提高我國航空氣象服務質量。未來我國民航氣象服務必將呈現豐富性、準確性和精細化程度更高的產品,也將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融合的航空氣象服務體系,從用戶需求出發,不斷改進服務質量,為航班運行的正常、安全和效益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中國民航從民航大國邁向民航強國的跨越式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靳學梅,王振飛.淺析我國通航氣象服務現狀及需求.江蘇航空,2016(1):33-35.
[2]周建華,林彩燕.現代民航氣象業務進展.氣象科技進展,2012,2(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