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經濟的發展形勢也有了轉變,社會經濟處在新常態的發展趨勢下,這對我國經濟發展結構及社會就業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高校的教學體系也無法滿足經濟新常態下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而且還存在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大學生的就業觀不端正等問題。因此,本文認為亟需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策略,這就必須從創新大學生就業路徑出發,結合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在不斷完善高校教學體系基礎上,完善大學生的就業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關鍵詞 經濟 新常態 大學生 就業 路徑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課題(GH161044),大數據背景下河北省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張玉敏,河北金融學院。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13
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是支撐社會進步的中流砥柱。但就當前的就業形勢來看,大學生不僅面對日益緊張的就業環境,其自身的就業觀念也不夠端正,這樣不僅無法真正發揮大學生的作用,還為社會的發展增添了許多不和諧因子,很多大學生因在國內找到不合適的工作,而選擇了出國,造成了我國大量的人才流失。因此,需要在經濟新常態下進行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研究,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一、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一)當前就業結構的矛盾尖銳
一方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狀態,產業類型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直到近些年才有所轉變,但轉變的范圍和規模仍比較小,大部分的產業仍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率低、技術含量低,根本不需要高端的大學生,而且近些年來我國教育理念有所轉變,高端人才的培養率也在不斷上升,當前高端人才的畢業率就比十年前上升了四成到五成。這樣就業結構的矛盾就越發尖銳,就業崗位供給無法適應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也導致工業企業用工荒,高端人才就業困難的問題 。
另一方面,我國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從普及大學開始到高校擴招,大學生的規模和人數在不斷上升,但是在我國當前產業結構中,仍然是低端服務業占大宗,所以人力資源供給與社會勞動需求之間也不相適應,這就升級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使就業結構的矛盾更加尖銳。
(二)高校缺乏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課程
很多高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都忽略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盲目的設置學科教學體系和課程專業,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學校未對學生進行就業規劃指導,大學生就不了解人單位的需求,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自身技能。而且很多大學生在正式工作后,都出現學非所用、無法勝任工作崗位的問題。這就說明我國高校在培養人才中,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以及職業規劃上都存在問題。首先沒有給予就業指導高度重視,高校只在學生開學或畢業時進行就業指導,并未將就業指導完全貫穿到整個培養過程中;其次,大學生就業規劃指導教學內容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很多高校雖然開設了就業規劃指導課程,但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教師在授課中也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規劃、教學目標,僅憑自身的個人經驗結合社會的就業形勢進行講解,而且有些內容完全脫離了實際和市場實際需要,根本無法為學生提供有幫助的就業指導;最后,很多高校的就業規劃指導教師都是其它科目的教學教師,沒有設置專門的就業指導教學隊伍,而且就業指導教學課程涉及的學科范圍廣泛,所以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比較高,目前高校無論是在師資素質還是數量上都無法達到就業規劃指導課程的教學要求 。
(三)社會就業保障體系不完善
要想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社會就業保障體系,這樣才能解決大學生的顧慮。但在現階段,政府出臺了一些關于大學生就業保障的政策或規定,但只能短期緩解就業難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政府出臺了為大學生發放失業補助的政策,但在大學生再就業后,各項補助措施就會取消;而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對大學生就業幫扶上也無法發揮較大的作用,所以社會就業保障的不完善,已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核心因素 。
(四)大學生就業觀念不正確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學生就業觀不正確,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都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崗位必須與自身專業相符,這種專業認同感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而且即使在經濟新常態下,社會就業結構與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預期仍有很大差距,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改變。同時,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形式的影響,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如果大學生不轉變就業觀念,重新定位就業目標,只將就業局限在考取事業單位、公務員或一線城市就業上,過分的追求工作體面,大學生的就業視野將會越來越狹隘,導致最后失去適應社會就業壓力的能力 。另外,大學生和學生家長都認為,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就必須通過就業來獲取學習中經濟付出和精神付出的回報,過分追求高薪、體面的工作,但在現實條件下,社會形勢無法滿足大多數大學生的期望,所以出現大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這也是當前就業難問題的原因之一 。
二、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的策略分析
(一)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轉型
在經濟新常態下,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升級來改善我國當前的就業結構。通過我國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我國三大產業對拉動就業增長的指標是不同的,第三產業GDP增長的一個百分點,就可以拉動0.38個就業增長點,是三大產業中拉動就業增長最高的;第二產業GDP增長的一個百分點,能夠拉動0.26個就業增長點;而第一產業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卻只能拉動0.15個就業增長點。由此看來,對高端人才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上,所以國家在經濟轉型中要大力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 。
現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在這個產業結構中,勞動力是處在生產的最底端位置,高端產業鏈部分都集中在提供科學技術的外國企業手中,而大學生主要適合的就業崗位就是這部分高端產業鏈,所以,我國要亟需通過自主研發等手段彌補我國在高端產業鏈上的空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崗位。其中一方面要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將發展力量集中在高端信息產業行業和服務業上,拉動國內消費增長,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經濟支持。另一方面,調整產業鏈的低端生產環節,通過科學技術的增設加快我國自主研發進程,為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提供技術支持 。
(二)完善高校教學體系,調整就業市場
首先,要改革當前高校的課程體系,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高校每年在進行新生招錄計劃時,要將從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市場形勢等方面綜合分析,從而確定招生計劃,明確培養方向,并且要在市場需求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設置專業教學科目。同時,要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改善教學中不足的地方,建立科學的教師考核機制,其中應加入學生點評內容,形成一套全面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而且也通過用人機制的完善,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教學環境。
其次,將就業規劃課程內容以常態化的形式加入到學生的課程體系中。當前,高校的就業規劃指導課程課時少,對學生的幫助發揮不出實際作用,所以應將就業規劃指導內容融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將就業規劃指導課程以常態化的形式加入到大學生課程體系中。同時,要增加師資隊伍人數,每個學院的就業規劃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制定就業指導規劃方案,幫助學生就業,這樣就能夠將專業學習與就業有效銜接上,而且大一階段就對學生進行指導,有助于學生正確就業觀的樹立。學生在逐漸的引導過程中,也會掌握職業規劃技能,這樣到了大三、大四階段教師只要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專業的發展趨勢為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學生就能自行明確自身的就業目標和努力方向,能夠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
最后,調整就業市場,創新大學生就業路徑。市場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保障,教育部門、高校要充分了解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形勢,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調整就業市場,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積極創新大學生就業路徑。其中高校要逐漸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發展關系,加強交流與溝通,準確掌握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需求的動態變化,為畢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優勢。
(三)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促進機制
首先,政府層面,完善大學生就業保障,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政府要從政策支持、法律法規制定等方式進行,例如,城鄉之間社會保障就存在較大的差別,而且戶籍制度也會造成就業歧視,所以政府在進行政策引導的過程中,要為大學生就業搭建更廣闊的平臺,消除行業歧視,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公共就業服務,可以通過建設人才信息庫、用人單位信息數據庫、人才市場信息監控系統等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
其次,高校層面,要建立長效的就業服務機制,在經濟新常態形勢下,高校在教育機制改革的基礎上,要及時調整就業困難的專業設置,結合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增設更多滿足市場就業需求的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重視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與家長保持有效的溝通,從學校到家庭到個人,為學生提供一個網絡式的就業指導服務機制。
最后,市場層面,要促形成良好的公平競爭機制。很多大學生反映,在就業過程中都遇到過就業歧視,歧視的種類有很多,如性別、戶籍、年齡等,這些都是不公平競爭現象的體現。為了促進公平競爭機制的形成,市場要引導用人單位建立公平的、透明的、公開的用人制度,為每個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都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會影響到我國后續建設人才作用的發揮。因此,在進行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過程中,不要局限在高校和大學生身上,也要從社會和市場的角度進行考慮,通過國家對就業結構的調整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通過對市場競爭機制的調整,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對高校教學體系的調整,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規劃指導內容。這樣才能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注釋:
周定財.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不公現象及其對策.當代教育科學.2016,24(17).45-48.
曾淑文.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繼續教育研究.2017,19(2).94-96.
劉瑞瑜、李祖來、黃國雄,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職業發展觀引導與教育研究.價值工程.2017,36(3).209-210,211.
楊會全、王唯釵、劉佳,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分析.現代經濟信息.2015,27(8).62,64.
于鐵夫、蘇玉剛.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的機遇與挑戰.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 16,29(10).463-464.
梁秀生.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創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探討.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2).159-161.
唐瓊.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狀況淺析.科技視界.2015,25(2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