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摘 要: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因此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潛移默化,環境育人”,學校良好的科技氛圍對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而學校的科技氛圍包含了校園文化、課程建設、特色活動、特色科技專業隊建設等。
關鍵詞:開發;科技資源;素養
一、文化作引領
1.場室硬件特色化
文化指的是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在校園內通過海報、雕塑、板報等營造學校科技氛圍,使學校科技特色物象化。通過校園的科技氛圍“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效把特色植入師生心靈深處。利用樓層間的布局,校園里的每一堵墻,每一個角落,甚至有一張窗簾都能彰顯特色,展示科技作品,宣傳科技知識,用最低的投入,在立體的空間,實現最高的能效。
2.科技氛圍滲透常態化
文化還是一種精神食糧,因此要讓學生學習科技知識變得像吃一日三餐般的自然。因此科技特色應該是深入師生心田的,應在學校的常規日常一天作息安排中體現,讓它們成為學生們的一種習慣。
二、課程作保障
當前的課程改革,更為特色學校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機會。要強化學校科技教育這一辦學特色,形成鮮明的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學生科技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創新型的科技人才,課程就是特色的保障。
三、多媒體應用作補充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媒體的力量不可忽視,它們是打造學校科技氛圍中的“能量催化劑”。
1.互聯網資源
在“互聯網+”的時代,面對信息量極為巨大與復雜的互聯網世界,教師應教會學生分辨知識的真偽,“網易公開課堂”“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優秀的科普網站無疑是孩子們接受正確科技知識,明辨是非的好途徑。
2.科技網站建設
在這信息時代,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屬于自己的網站,在營造學校科技氛圍的進程中,其作用不單只是學校特色的對外宣傳。為了得到社會、家長的認同,可以在網站上建設科技板塊,成立師生的互動區。有條件的話可以根據學校的科技項目特色自建學習網站。網絡不僅是對特色校本課程的補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科技的學習延伸到課外。
四、活動作載體
廣泛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富有實效的科技活動是營造學校科技氛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水滴石穿、豐富多彩的特色科技活動是一種積累,活動可以為師生創設學習、交流和展示科技才藝的平臺。
1.開展創新研究
我們的創新研究源自于課堂,也可以是課堂的延續和提升。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科學、生物、物理、化學甚至數學等課程帶領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的科技創新研究活動。例如,低年級的“我的樂器,我做主”活動、“造小船”活動;中年部的“飛天雞蛋”活動、不同基質植物栽培活動;高年部的“搭建報紙屋”活動、造塔和橋活動、加固立方體活動。研究主題可以從植物到動物、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從身邊小事到社會大事,范圍涉及了動物學、植物學、歷史學、建筑學、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有了更多參與社會、認識科學、體驗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向往。
2.構建資源網絡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借助校內外的各種資源,開展各類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努力構建了“學校—專家—家庭—社區”的四級科學教育網絡,利用家長學校,聯系大學教授、醫院醫生、科研機構等校外資源,聘請他們作為學校志愿科技輔導員,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能讓學校的科技活動如虎添翼,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構建資源網絡其實也是一種極好的宣傳,它能讓社會了解學校特色。另外由于科技宣傳工作落實,家長對學生參加科技活動及學校的科技特色創建上都能給予極大的理解與支持。
3.校內校外聯動
學校特色需要社會的認同,因此學校的科技特色建設需要學校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型的科普宣傳、展示活動。校外實踐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它具有教育場所的開放性和多樣性,是校內教育不可比擬的。在營造學校科技氛圍的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周邊社區的資源進行科技活動,孩子們向廣大市民宣傳科普知識,或者是學校的科技特色和成果。可以主動聯合社區,共同開科技活動。
4.組織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分小組或和大范圍的全校性的大型主題活動。活動是載體,小范圍的活動可以是校外企業和機構的活動,這些活動的參與者可以是班級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孩子們(興趣小組、社團),如時下很流行的觀鳥活動。在羊群效應的影響下,讓他們去影響著其他的孩子一同熱愛科學。
“潛:暗中同,不見形跡”,這是成語潛移默化中的“潛”的釋義。在綜合開發科學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誠然法無定法,但只要遵循并圍繞了三個結合的思路去營造,那么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就不會成為空話,而是真正有益于學生,真正為素質教育作出貢獻。
注:此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小學科學課程大單元教學的開發》(立項編號:1201470154)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