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紅梅
摘 要:隨著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的新鮮出爐,語文分值的提高受到社會的廣泛熱議和追捧。表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就是家長和學校開始加大對語文教學的投入和關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從中受到的啟發就是通過教學手段的改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語文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創造力和人文意識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興趣;語文素養
一、設置寬松的教學環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是要重點培養和呵護學生的創造力,不能區別對待學生,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不同,教師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觀察學生,而是應當善于發現學生與眾不同的地方,發現學生的長處,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和獲得欣賞的感覺。在日常的語文教學課堂之中,教師要放下自己作為教授者的地位,主動走近學生身邊,建立新型民主交流、尊重學生個性以及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在語文的教授中,教師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內容,要給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要于學生的答案,教師要細細品讀,善于發現學生答案背后的東西。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不迷信教師、不盲從教材、不屈服于教師的狀態,鼓勵學生敢于有與教師不同的看法,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充分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潛力,進而展現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
二、贊揚激趣法
每個人都渴望被賞識。尤其是不諳世事、天真爛漫的孩子,因此,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幫助學生肯定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很多人都這樣說過,清代尤為著名的學者也曾經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這些言論都說明了贊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贊揚是廉價的,但有時候會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很多教學實例告訴我們,教師的贊揚哪怕是一塊糖、一句簡單的口頭表揚都能給學生走向成功的動力。在語文教學課堂之上,我們更要注意經常贊揚學生。贊揚可以源自于學生回答得巧妙,也可以是學生有了好的想法,更可能來自于學生對答案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毫不吝嗇自己的贊揚,也可以采用微小、點點頭、拍拍肩膀等多種形式向同學們表達自己的贊揚之情。通過這些贊揚,讓學生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夸獎不是應付的、虛偽的,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天真無邪的小孩子是最純真的,他們會感覺得到你言行舉止中的真誠的真假。因此對孩子的贊揚必須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
三、學生自評、互評激趣法
在傳統教學中,評價似乎成為教師的專有權利。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都有著最高裁定權,教師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長此以往,讓學生有一種依賴老師、唯師是從的意識,讓學生互評還可增加思考形式,可從同學的答案的角度再一次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當學生擁有了較強的自覺反思意識以及內在的熱情被充分激發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將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通過自評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主體意識,感受到班級內信任、平等的教學氛圍;而在日常的默寫、背誦等形式的小測評時,教師可以將評價的機會交給其他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讓學生發現其他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并反思自己是否也會遇到這種問題,參與互評的學生不僅體驗了一回“老師”的感覺,體驗教師在做評價時的心情,還可以幫助學生自覺復習一遍學過的知識,一舉多得。學生也可以在這個活動中學習到其他學生在寫作上的技巧以及內容方面的不同之處,獲得獎勵的學生也可以激發自己的自豪感,從而更加對語文的學習感興趣。教師也可以在繁重的作文評價任務中解脫出來,讓死氣沉沉的作文評價環節煥發活力。
四、教師魅力激趣法
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引導者,如果教師擁有極高的個人魅力,學生自然愿意上你的課。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滿腹經綸,在講課時或對課文內容宏論滔滔,或對學生的評價妙語連珠,或在講課中充分展示出語文獨特的魅力,學生自然會受到熏陶,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像筆者的語文教師,其朗誦的本領堪稱一絕,在課堂上,通過一篇課文的朗誦,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切實感受到了課文內容描寫的情境,或磅礴大氣,或小鳥依人,同學們都被教師深深地吸引,一節課下來,根本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授課語言應當具有描述性,將課文內容充分展現到學生面前。對于景物的描述要繪聲繪色,敘事說人,要能深入剖析,說明特征。如此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美之所在,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具備過硬的教學本領,既熟練地掌握教材內容,又要對名著佳作記憶成誦,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到語文在字里行間中體現出的美感,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語文美的本領。
總之,在語文教學當中不僅要建立營造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還要在教學評價、教師自身素養提高等諸多方面苦下工夫,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愛上語文,進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肖靜芬.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淺論[J].寧夏教育,2002(3).
[2]镕紅珍:淺談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J].小學語文教學,2000(6).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