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6)
在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物流產業的帶動和支持作用越來越顯著,我國政府也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動物流行業發展,具體體現在政策層面的調控、布局層面的科學化和運營層面的合理化等方面。
四川省新近發布了《現代物流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其中正式提出了重點打造包括綿(陽)廣(元)增長極在內的“五極”布局構想,試圖通過物流增長極的建設來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綿廣物流增長極由綿陽和廣元這兩個川北地區相鄰的地級市共同組成,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區的北向主要通道,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其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在省內排名靠前,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尤其是近年來借力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災后重建工程,兩地市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特色農業、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服務業、旅游業和電子商務經濟等業態初具規模。綿廣兩地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對物流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構建和優化物流配送體系,以適應和帶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物流增長極概念是經濟學的增長極理論在物流領域的延伸和應用,即根據區域經濟、物流水平及資源秉賦條件,通過優先選取中心城市作為該區域物流發展的增長極點,圍繞該極點聚集擴散形成物流網絡與產業聯盟。物流增長極是帶動區域物流發展的“引擎”,是提升區域經濟的重要手段。
其是指在經濟合理區域范圍內,根據用戶要求,對物品進行揀選、組配等作業,并按時送達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無論在何種經濟體制下,配送都是必然存在的經濟活動,也是商品生產與流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配送管理水平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生產流通的效率與效益。配送作為物流活動中最貼近市場和消費者的終端環節,隨著客戶要求的不斷提高,所受到的關注程度亦越來越高。
其指在網絡中大部分的節點都必須通過一個或少量的幾個樞紐節點的相互作用,實現物資、人員及服務相互傳遞的一種呈“點—軸—面”形態的網絡結構,是目前國內外構建區域物流體系中較常見的一種模式。其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軸輻式網絡結構圖
條塊分割和區域壁壘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物流一體化構建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各自為政極易造成整體性的低效。綿廣地區這方面的問題也很突出,兩地對于體系的構建目標仍未統一和明晰,運作機制也不夠成熟與完善。
3.2.1 物流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設施設備和大宗貨物主要集中在寶成鐵路、綿廣高速一線的平原地區,其余地帶相對貧乏。物流資源整體規劃布局不合理,存在分布不均和重復性建設問題。綿、廣主城區等較發達地區的配送市場競爭激烈,各種不同規模及類型的配送中心、物流園區不斷涌現,而剩余地區的發展嚴重不足,缺乏現代化的物流設施,無法滿足發展需求。
3.2.2 配送組織水平有待提高。雖然綿廣兩市的煙草、藥品等特殊物資實現了高效配送,但農業物資、日常消費品、生產資料等主要的大宗物資的配送仍存在著組織、調度和輸送不合理、反應時間長、信息流不同步等問題,從而導致物流整體效率低,產生無序競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例如,據統計,該地區80%的貨運車輛為個體所有,車輛返程空駛率平均高達60%,主要原因就是組織化程度低,信息嚴重不對稱。
3.2.3 配送主體發展不足
(1)呈現出“小、少、散、弱、低”的特點。除郵政、連鎖快遞外,本土培育的物流企業較少,僅有長虹民生物流、富臨物流、廣元美福地等少數企業自營物流,且明顯缺乏有實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多數物流企業投資和營業額小、布局分散、功能單一,服務差異性程度低,難以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
(2)物流節點發展水平低,不夠規范和成熟,能滿足即時配送、信息服務、流通加工等更高層次需求的很少,大多屬于發展初級階段。
3.2.4 軟硬件基礎設施不完善,現代支撐手段落后。區域內部仍以公路運輸這一傳統方式為主,占其總貨運量和周轉量的90%以上,運輸方式的綜合性和配套性不強,聯運和轉運程度低,設施設備現代化水平低。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優質的物流信息平臺,資源共享度低。
綜上所述,綿廣地區的物流行業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仍相對滯后,對其物流配送體系進行構建與優化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和難點。
針對上述的主要問題和不足之處,本文提出了改進的思路、方案與措施。
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為導向,著力推進通道建設和物流節點調整,不斷提升物流配送體系的服務能力和運作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市場的形成,實現更大范圍、更為高效的資源配置,為地區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總之,物流配送體系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配套,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務必因地制宜地構建和優化物流配送體系,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遵循“大運輸+小配送”的構建思路,以區域中心城市、主要物資的生產以及集散和銷售地、重要交通樞紐為節點,以干線通道為主軸、城鄉配送為支線,綜合運用多種運輸方式,架構起覆蓋全域,具備“開放、高效、聯動”特性的軸輻式區域物流配送體系,實現跨區、跨界的資源整合與區域協同,為居民生活、區域管理、商業貿易等提供高效的、優質的物流配送服務。
由綿廣兩市行政部門共同牽頭成立統一的協調機構及物流推進專職部門,決策部署與統籌管理,營造良好的政策條件與市場環境,合理規劃布局和功能定位,并積極發揮物流、電商、農業等領域的行業協會和企業主體的主導作用。消除物流發展中的條塊分割和區域壁壘,需要從跨區域、跨行業這一更高視角來開展通盤思考和統一規劃,加強體系的對接與互動。其中應注重以下幾個要點:整體規劃與資源整合;歸口分級行政管理;建立統一的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財政扶持和獎勵;建立健全行業自律、自發展機制;推進物流現代化、信息化;建立執行評價反饋和動態調整機制。
4.4.1 物流資源分布的再平衡和合理化。合理規劃與布局物流資源,加強互補和整合,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適當考慮社會效益。一方面,對欠發達地區要加強政策、資金和信息等方面的扶持,同時又要著力打造地區性龍頭企業,以其為核心來建立物流發展聯盟,在聯盟內部進行資源的共享與再分配。
4.4.2 提升組織水平,實現配送模式和運輸方式的多樣化
(1)提升組織水平。增強網絡與節點的規劃設計能力;提升配送合理化水平,加強資源的合理籌措和調配,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加強配送路線的整體計劃、整合,減少交錯、空載、迂回等情況出現;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共享程度。通過組織管理水平的提高,追求系統的整體最優化。
(2)發展多種配送模式。充分發展共同配送、電子商務配送、第三方配送等多種類型的配送模式。例如,廣元市青川縣推行的農副產品共同配送和綿陽市安州區開展的電子商務配送,通過企業聯合,整合物流資源,同時引入阿里巴巴農村電子商務、“郵樂網”電子商務以及郵政便民服務站“郵掌柜”系統等先進平臺,實現了線上商貿與線下配送相融合,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互聯網+物流”配送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
(3)綜合運用交通運輸方式。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構建。引導主要交通節點轉型升級,在重要節點建立分撥配送中心,提升多式聯運的組織水平和轉運效率。加大冷鏈設備、甩掛運輸、集裝箱運輸設備的投入,尤其是冷鏈配送,其作為最適合農產品和生鮮食品的運輸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保證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價值。
4.4.3 加強物流主體的培育。
(1)加大對本土企業的培育與扶持,同時大力引進優質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入駐,推行差異化戰略,完善物流市場的結構與質量。
(2)分級分類規劃物流節點。進行物流節點的規劃布局與功能定位,完善節點功能,加強節點之間的聯系和銜接,通過溢出效應,實現以點帶面。完善現有的配送中心和物流園區,并在縣域、農村和邊遠地區加強支線網絡和末端節點的架構。
4.4.4 完善設施設備。其包括物流網絡、通道與支線、物流裝備、信息平臺等的建設與完善。
4.4.5 加強城市資源整合
(1)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物流專項規劃,進一步理順城市功能,將城區農業物資、工業品等大件貨物的集散功能外遷,劃行歸市,建立專業化市場。
(2)劃定小微物流企業和個體運輸戶的聚集區域,規范城區貨運托運站場,建設標準化倉儲設施、大型貨運車輛停車場、集裝箱貨場等。
(3)優化城市商貿布局。①對大型百貨、連鎖超市、社區門店等性質不同的商業點進行整體謀劃、合理布局、錯位分布,并融入配送網絡,促進商流和物流的協同。②引導優質企業進駐社區設立便利店、物資回收站、維修站等便民利民網點,通過菜鳥驛站、速遞易等多種新型配送方式以滿足居民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社區配送需求。
4.4.6 完善農業流通體系。根據農業物資流通需要,完善農業產業鏈,解決農村生產和流通難題,助力川北農業物流產業群的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
(1)打通農業物資的雙向流通渠道。依托 “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家電下鄉”等國家惠民工程,引導物流企業在農村設立經營網點,建立采收基地,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鏈條。
(2)提升農村市場的規范化和專業化。建立更多的區域性特色市場、專業市場,增強產業依托能力,提升市場綜合效應,從而建立新型的、穩定的農產品購銷渠道,解決外銷外運問題。
作為物流配送體系的實體框架和基礎建設,網絡與節點的規劃設計是基礎性工作,也是組織和管理的重點和難點。現根據上述理論,本文擬對該區域的物流配送網絡進行簡潔與直觀的構建和優化。
考慮清楚影響區域物流乃至經濟發展的各項因素是進行規劃布局的考慮前提,對內外部影響因素作一個歸納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理清思路,制定劃分原則。
(1)空間分布與自然環境。①空間分布:配送運輸的經濟輻射半徑在50km內,能否有一個中心節點對周邊起到輻射和轉運作用;②自然環境:區位特征、地勢差異、氣候水文等都會對節點的布局和規模帶來直接影響。
(2)生產力布局與物資因素。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程度;②兩地產業結構、物資資源等方面的同質性、差異性與互補性,以及物資資源的流向、流量、流程和流速。
(3)可達性和連通性。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要素,交通的可達性和互通性將極大地影響地區間的物流往來。地區間是否有干道連通,道路等級如何;單線連接還是可以迂回連接;交通方式的種類;道路的收費水平等都需要綜合考量。
(4)物流資源的布局。包括現有的物流主體、基礎設施、節點樞紐、信息網絡、物流人才等的分布和構成。
(1)對影響因素進行統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整個網絡的布局與功能進行一個初步的勾勒,為下一步的優化和細化打下基礎。
(2)按行政區劃可將該區域劃分為三個子系統:①整體性的綿廣全域系統;②綿陽市域系統;③廣元市域系統。
(3)為了簡潔和直觀處理,在此將配送運輸的經濟輻射范圍和距離作為空間架構衡量標尺,利用這一工具進行規劃。
(4)根據軸輻式網絡理論,依照“點→軸→面”的邏輯來合理規劃主要的節點、梳理主要連接軸線、劃定輻射區域,進而構建和優化整體網絡。

圖2 綿廣地區道路框架圖

圖3 綿廣地區道路里程圖
綿廣地區道路框架、道路里程分別如圖2、圖3所示,根據前述思路和原則,現進行具體設計:
(1)“點”:將中心城市、重要縣城、主要交通樞紐、條件較好的商業點和場鎮列為物流節點。
(2)“軸”:以綿廣高速、寶成鐵路、國道G108、212、347、542等作為干線,縱橫交錯的縣、鄉道、支線高速為支線,形成串聯節點的軸線網。
(3)“面”:在“點”、“軸”確定后,以此作為骨架與基礎,依據實際情況核定節點的具體輻射范圍,逐級依次進行較小區域的劃分。
(4)根據區域特性、貨源流動、節點自身情況等對初始劃分的區域進行二次或多次調整。
(5)對節點及其輻射區域的類型和服務功能進行設計與定位。
(6)初步構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區域物流配送網絡。
建議以綿廣兩市的中心主城區為區域主物流樞紐;下轄的重要縣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在其他較重要的縣城或物流節點(物流園區、貨運站、綿陽機場、廣元港等)設立轉運和分撥配送點;最后在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商業點、居民社區和農村場鎮設置配送終端需求點,從而將配送末端深入城市內部和農村腹地。具體規劃設計詳見表1。

表1 網絡構建與節點設計總覽表
參照表1的規劃設計,綿廣區域將逐漸形成一個包含區域主物流樞紐等四級節點,跨越兩地、覆蓋全域、深入城鄉、層次分明的區域物流配送網絡,也標志著該體系構建和優化過程中最重要、難度最大的環節的完成。
物流配送業必須依存于經濟的開放發展,而經濟發展也離不開物流配送的服務與發展,二者相輔相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地構建區域物流配送體系。本文通過對綿廣地區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和優化,力求對綿廣物流增長極的形成和區域競爭力的提升起到助推和支撐作用,進一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成為四川省新的增長點,為順利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打下良好的基礎。
[1]楊春,劉飛翔.新常態下城市物流發展形勢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常州市為例[J].物流技術,2015,(7):6-9.
[2]樂國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0,(3):46-49.
[3]李占鳳.軸輻式城市物流配送網絡構建及優化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5.
[4]徐根強.城市配送體系優化研究—以青島市為例[D].西安:長安大學,2009.
[5]李廷濤.區域物流配送體系構建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