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鄧敏娟
【摘要】現代的中國教育存在諸多問題,而“重理輕文”現象是諸多問題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其他教育問題都與這種文理失衡現象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種教育現象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很難適應全方位的發展。本文就“重理輕文”現象形成的原因,美國文理不分科的好處,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重理輕文 ?發展趨勢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19-01
一、重理輕文現象的原因
中國是一個推崇儒家思想的國家,重倫理道德,輕科技與自然科學知識的探索。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從而導致幾千年來中國教育都存在“重文輕理”的現象。后來西方用洋槍大炮侵略中國以后,也來帶來了西方先進的實用主義思想,受這一思想的影響,也讓中國人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洋務派開辦新式學堂,重科學、重實用。“重文輕理”現象慢慢發生了變化。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進一步加強理科人才的培養。1931年國民會議通過《確立教育設施趨向案》,提出“大學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學及實用科學為原則”,通過加強理科削弱文科而達到事實上的文理均衡。我國高等教育真正開始走上重理輕文的道路,始于新中國建立之后。 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國家急需實用性理工類人才,很重視理科,當時流行的說法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52 年至 1953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有利于經濟建設的”工程和科學學科受寵,而人文社會科學因其“資產階級性質”遭到冷落。改革開放后,重理輕文的勢頭仍然有增無減。由于人們對計劃經濟的思想根深蒂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考定終身”,考個好大學,分配好工作,在當時掌握一門技術被看作是“鐵飯碗”的保證。到目前為止,“重理輕文”現象依然存在,中國的理工科學校多,專業多,招生數量又大,而文科學校少,招生數也少。大學對理工科學生的經費投入對比文科而言是多一些,所以對于一些家庭環境困難,又想依靠獎學金,經費維持生活的學生,必然在報考專業的時候有所考慮,有導向的去選擇理工科。大部分學生在高考報考志愿的時候還考慮到畢業后的就業前景。據2013年度《中國理科基礎教育白皮書》的調研結果顯示2012屆高校本科專業就業率排在前50位的專業中,有41個為理科專業;2012屆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前50個本科專業中有39個為理科專業。而2012屆薪資較低的前10位的專業中,全部都是文科專業。因此很多家長會在孩子讀高一的時候,就灌輸一種思想,讀文科不僅辛苦3年,大學以后畢業找工作也苦難,因此想讀文科的這種想法早早就被扼殺在搖籃里。
二、美國文理不分科的好處
根據世界前500名大學排名,我們知道世界上前20名的優秀大學,美國占了80%左右,所以世界各種教育體系中,美國的教育是比較成功的,這也體現了美國文理不分科的好處。美國的教育不分文理科,甚至有些專業博士招生也不要求專業對口,正是這種文理融合讓美國產生一大批創新人才,包括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他將完美的工藝與技術融合在一起,把簡單的手機變成一件件藝術品。美國沒有高考,只有測試學生一般能力的SAT考試。這種考試只考察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三種能力往往就是要文理科思維相結合。反觀中國,很多理科生不懂文史哲,不懂中國的傳統文化;文科生基本上不懂理化生,像這樣的畸形人才走上社會,會有多大貢獻呢?學校引導學生選擇理科,是一己私利的表現,即追求升學率,要眼前利益,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究其原因是現行的高考制度造成的。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核心素養,這種現象明顯與核心素養價值觀背道而馳。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又有多少是合格的呢?筆者認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最基本的就是先取消文理分科,讓我們的教育能夠均衡發展,而不是一條腿走路。
三、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
目前,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重理輕文現象存在的問題,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到2017年全面推進,爭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即高考不分文理科。2014年啟動的全國性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的上海和浙江在2017年迎來第一批畢業生。該年高考,浙江、上海兩地的考試科目將采用“3+3”模式。除語數英3個主要科目外,其他3門選考科目,上海采用“6選3”模式,即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作為考試科目。值得一提的是,兩地外語(課程)考試均為一年兩考。兩地高中生最多可參加兩次外語考試,并可選擇其中較好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四、文理不分科新改革存在的問題
文科不分科新改革以后,這種“3+3”模式是不是就最符合中國國情,最完美的呢?任何新改革都會有弊端,從目前實施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資源浪費嚴重。學生選科不總是憑興趣愛好來選的,大多數學生是按學科的難易度來進行選科。由于文科中的政治相對較難,因此選擇歷史和地理的同學增多;理科中生物較簡單,因此選生物的同學多。而較難的物理、化學選擇的人數偏少,這樣的選擇情況造成原本的歷史、地理、生物老師奇缺,而原本的物理、化學老師偏多,教師資源浪費嚴重。從長遠看,將來大學報考物理、化學專業的人數減少,會使得相關專業人才短缺,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會遠遠落后于其他科技強國。因此有人笑稱:十年后,中國無物理、化學大家。
2.分層走班收效不佳。新高考制度分為合格考和等級考,所以分層走班是每個學校的必然選擇。從實施情況看:走班制很難有固定的課表,而且來自于不同班級的學生因合格考或等級考暫時匯集在一起,學生人數多,沒方法兼顧所有學生每一科的水平差異,只能按照已有的老師和開設的班級數量來分班,因此教與學的效果都不理想。中國式走班和外國學生走班,因數量不同,效果也不同。
3.英語考2次不合理。本來部分省市已經擬出臺政策取消高考英語考試,現在變成英語考2次,而且總分150分,使得英語成為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學生不得不重視。
4.學生課業負擔更重。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減輕學生負擔,但從已經實施的情況來看:學生疲于應付各個學科的合格考、等級考,負擔更重。部分學生家長擔心孩子學習成績會落后,周末還報補習班,使得學生休息時間更少。
五、結語
雖然部分地區已經進行文理不分科改革,但是“重理輕文”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樹立“文理并重”的教學理念。首先從教師開始,教師做好榜樣作用,用實際行動來改變學生。(2)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優秀的品格。任何改革的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改革的推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即生長”,希望通過改革,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全方位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徐中約.中國近代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2]周海濤,景安磊.新高考改革助推教育升級[J].教育研究,2015,8:91~97